浠水:1949,掃清殘敵迎解放 浠河兩岸紅旗揚!

70年前的1949年3月至5月中旬,黃岡地區各地相繼解放。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黃岡日報融媒體、鄂東晚報融媒體推出“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1949,黃岡解放記憶”系列報道,通過親歷者的回憶,回顧黃岡解放的歷史,回顧黃岡老區光榮的革命歷史,回顧70年來人民群眾生活的巨大變化。敬請關注。

浠水:1949,掃清殘敵迎解放 浠河兩岸紅旗揚!
浠水:1949,掃清殘敵迎解放 浠河兩岸紅旗揚!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1949,黃岡解放記憶·浠水

掃清殘敵迎解放 浠河兩岸紅旗揚

【解放檔案】

浠水:1949,掃清殘敵迎解放 浠河兩岸紅旗揚!
浠水:1949,掃清殘敵迎解放 浠河兩岸紅旗揚!

解放時的浠水縣城 (資料圖)

浠水:1949,掃清殘敵迎解放 浠河兩岸紅旗揚!

▲浠水縣城區一角 通訊員周健

【浠水解放始末】

浠水:1949,掃清殘敵迎解放 浠河兩岸紅旗揚!

1949年4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六兵團第十四軍軍長李成芳、政委雷雲天率部向皖西進攻,路過浠水時駐守浠水縣城的國民黨自衛隊聞風逃竄。當晚,我軍進駐縣城,浠水縣委亦隨軍進城,浠水縣城宣告解放。

4月8日被定為浠水縣解放日。

浠水縣城解放後,原駐浠水縣國民黨軍殘部3000 餘人集合於沿江一帶的蘭溪、巴河等地,修築堅固工事,在大小路口設防,進行最後的負隅頑抗,妄圖阻止我解放大軍渡江。

隨著渡江戰役的推進,1949年5月15日凌晨1 時,浠水縣大隊長遊正剛、公安局長於保誠率縣大隊1個營,配合第四野戰軍嫩江部隊48軍18團向蘭溪和巴河守敵發起進攻。經過艱苦戰役,至15日午後,敵軍3000 餘人全部被殲或被俘,至此,浠水全境解放。

【70年變遷】

浠水:1949,掃清殘敵迎解放 浠河兩岸紅旗揚!
浠水:1949,掃清殘敵迎解放 浠河兩岸紅旗揚!

▲通訊員 周健

浠水:1949,掃清殘敵迎解放 浠河兩岸紅旗揚!

1949年5月15 日,浠水全境解放。先設7個區。12月,清泉區改名雲路區,竹瓦區分為汪崗、麻橋兩區,洗馬區分為洗馬、蔡河兩區,清泉鎮改名城關鎮,全縣9 個區1 個鎮。

1949年10月,浠水縣人民民主政府改為浠水縣人民政府,隸屬湖北省黃岡專區,1970年隸屬黃岡地區,1995 年隸屬黃岡市。

親 歷

何光裕(82歲)

軍民合力清殘敵

浠水:1949,掃清殘敵迎解放 浠河兩岸紅旗揚!

“解放了,窮人翻了身,種田不用交租了,再也不會受壓迫,我們真正站起來了。”年過八旬的何光裕老人談起70 年前浠水解放時的情景,澎湃激昂,滔滔不絕,彷彿回到了那一段難忘的歲月。

1949 年4 月8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六兵團第十四軍向皖西進攻,路過浠水時駐守浠水縣城的國民黨自衛隊聞風逃竄,浠水縣城解放。5月15日,浠水縣大隊配合四野嫩江部隊向盤踞在蘭溪的殘敵發起進攻,經過激戰,多數殘敵被殲滅,其餘投降。

“那時的我還在私塾讀書,可以聽到不遠處槍聲陣陣。”聽父輩們講,4月8日縣城解放的這一天,戰鬥的槍聲還在浠河兩岸響著,路邊有的店鋪已經打開了大門,工人、店員、學生和居民都湧上了街頭,歡呼雀躍。他們敲鑼打鼓,燃放鞭炮。歡迎大軍的鞭炮聲和前線戰鬥的槍聲響成一片。

當時,浠水中學的蘭溪學生為解放軍解放蘭溪、橫渡長江做了有益的工作。他們繪製了簡易的蘭溪地圖,通過統一戰線,瞭解到蘭溪敵軍的人數及駐點、後為解放軍帶路做嚮導,為浠水全縣解放作出了貢獻。

新中國宣告成立後,浠水城關和全縣各地也都舉行了慶祝大會。人們走上街頭、扭起秧歌,載歌載舞,歡呼雀躍,迎接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葉向榮(81歲)

敲鑼打鼓迎解放

浠水:1949,掃清殘敵迎解放 浠河兩岸紅旗揚!

“1948年11月的一天,我正在天福山寺廟裡的私塾讀《詩經》,聽見遠方炮聲隆隆,持續不斷……”回憶起70 年前的那場戰鬥,今年81 歲的葉向榮老人記憶猶新。他說,洗馬畈一戰,國民黨自衛隊潰敗。

“我見過劉鄧大軍呢!”葉向榮是浠水縣蔡河鎮華寨村人。他介紹,那年,劉鄧大軍在關口鎮搶渡浠河,後駐紮在洗馬畈附近陳家四房大地主家。解放軍紀律嚴明、嚴守規矩,獲得了百姓的交口稱讚。期間,陳家四房大地主遣散了長工,還把家中的糧食、衣物分給窮苦百姓。他和小孩子們一起跑到地主家“撒歡”,這在以前可是不敢的。

1949年浠水解放,葉向榮所在的葉家細壪道場上舉行了軍民聯歡,敲鑼打鼓,扭秧歌,好不熱鬧,百姓們歡呼“解放軍來了!新四軍來了!”

解放後,葉向榮恢復學業,從三年級開始學習新的課文,有《國文》《電氣化》《自然》《歷史》等。那時教師的薪水就是一擔一擔的稻穀。歷史翻過舊的一頁,開啟嶄新的篇章,到處充滿朝氣蓬勃的氣息。

朱泗濱(92歲)

“解放改變我人生”

浠水:1949,掃清殘敵迎解放 浠河兩岸紅旗揚!

1949年4月8日,朱泗濱像往常一樣來到教室,等待老師上課。剛坐定,只見老師興沖沖地走進教室:“同學們,我告訴大家一個天大的好消息,浠水縣城解放啦!”聽到這個消息,學生們沸騰了,歡呼聲充滿了整個教室,朱泗濱和另外幾個浠水老鄉抱成一團,喜極而泣。

當時,朱泗濱正在湖北省立黃岡師範學校(今黃岡師範學院)讀書,且臨近畢業。朱泗濱說:“當時我是最高興的一個,我在學校學的是教育專業,按照慣例,只能回家當老師。但是我熱愛文學,我想畢業後從事文化方面的工作。浠水縣解放了,百廢待興,各方面都有人才需求,我才有可能從事文化事業。”

朱泗濱的祖父是晚清的秀才。從小,朱泗濱就愛跟在祖父身後,拉著祖父給他講故事。後來祖父到別人家教私塾,就帶著朱泗濱一起讀私塾。酷愛文學的朱泗濱,在黃岡師範學校讀書時,是學校文學社團的社長,是學校的文藝骨幹。

1949年5月,朱泗濱如願被分配到浠水文化館工作。由於熱愛這份事業,朱泗濱在文化館一干就是好幾十年,並且擔任了20餘年的副館長。

【時 光】

何光裕:赤膽忠心愛國情

70年彈指一揮間,回望人生70年,何光裕老人感慨萬千:“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現在的幸福生活。”

何光裕是浠水縣團陂鎮何寨村人,父母都是農民。“我們壪裡29戶有15戶曾經討過米,住的都是茅草屋。”說起解放前的生活,他眼裡噙滿了淚水。“我兄弟姊妹6個,都是佃農,種地主的田還要交租,一家人吃不飽穿不暖,更談不上治病,解放前因沒錢治病,夭折了3個。”

1951年春,何光裕到浠水中學讀書,兩年後又到黃岡師範學校(今黃岡師範學院)繼續深造。“當時國家大力培養教師隊伍,吃住全部免費。”得益於國家的好政策,他趕上了好時代,學習異常刻苦。

因為書費、學雜費都不收,靠著國家的甲等助學金,一個月有8 萬塊的補貼(相當於現在的800元),伙食沒有問題。何光裕也得以順利完成了學業。

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洗馬中學教書,後又調到縣委組織部、縣政府辦公室、縣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縣政府研究室等多個部門工作。懷著對黨和國家的感激之情,何光裕工作踏實認真、幹勁十足。“沒有國家的培養,就沒有我的今天。”退休後,他繼續發揮餘熱,擔任浠水縣老促會會長兼秘書長,整理歷史檔案,撰寫調研報告,宣傳老區、推介老區。

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他自發為縣裡的中小學生講述革命戰爭歷史和革命英雄事蹟,提高青少年的愛國情感,教育他們不忘歷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他為宣傳老區盡心盡力,夜以繼日地編寫了《浠水抗日故事》《回憶與紀念》《難忘的歲月》等革命史料書籍,共150多萬字。2014年1月,他被評為“全省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2018年,中國老促會表彰他為“《中國老區建設》優秀通訊員”。

葉向榮:老館長“為史留印”

4月26日,記者走進葉向榮的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題寫著“鑑古觀今”的書法作品。兩居室的房子裡開闢出一間10 多平方米的小書房,三門四層的書櫃裡整齊擺放著《中國通史》《詩經山海經》《清代地方官員制考》《湖北省志》《外國散文百年精華》等中外書籍,滿滿當當的。

正因為愛讀書會讀書,窮苦人家的孩子葉向榮在新中國成立後,放飛夢想,改變了命運,實現了人生的志向和抱負。

1953年,葉向榮以小學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浠水中學,這是浠水當時唯一的一所初中。1963 年,葉向榮順利從中南民族學院(現中南民族大學)歷史專業畢業,被分配到黃岡地區文教局工作。1978年,他主動申請到浠水縣博物館工作。

在博物館工作期間,葉向榮成為中國文博系統副研究員,整理彙編了各類考古資料,其所作的《浠水縣出土西周有銘銅盤》1985 年在人文社會科學類核心期刊《江漢考古》上發表,該文隨後被中國考古研究所、武漢大學收錄引用。30 多年來,該文被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多次採納引用,比如《中國文字研究》2014 年刊文《青銅盤自名考釋三則》、《黃河·黃土·黃種人》2017 年刊文《盤類銅器自名分析》等就作為文獻資料引用。

退休後,葉向榮主編《陳沆狀元詩文選》,與人合編《聞一多的故鄉浠水》,其中《陳沆狀元詩文選》選入浠水縣博物館館藏學術研究著作。

如今81 歲的葉向榮身體健朗,每日閱讀,交友廣泛,為社會各界提供有關浠水歷史、民俗、史料等方面的諮詢服務。他笑言“活到老,學到老,服務到老!”

朱泗濱:紅燭照亮文學路

走進朱泗濱家,客廳牆壁上掛著一幅刺繡的牡丹花,花開嬌豔欲滴,正像朱老一生的文學事業長盛不衰。今年92 歲的朱泗濱,雖然耳朵上帶著助聽器,但精神矍鑠。今年82歲的老伴兒,一直陪伴在他左右。

朱泗濱一生為浠水的文學事業殫精竭慮,培養和發現了一大批文學人才,通過《長江文藝》推出了浠水縣的魏子良、徐銀齋、王英、張慶和等建國以來在全國有影響的第一代作家。他們引領了周正藩、何存中、彭友元等浠水第二代作家,影響了程小成、胡澤光、夏豔平、趙峰等第三代作家。

上世紀80 年代,朱泗濱創辦主編的全國第一家業餘文學創作輔導報刊《紅燭報》及《紅燭》雜誌,曾在省內外產生較大影響。

退休後,朱泗濱致力於為縣內外業餘作者閱稿、編輯出版文學作品。他參與編輯審閱的文學作品共計20 餘部。

原中共河北省委書記、省長、中共湖北省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被毛澤東同志譽為“我們的作家和才子”的李爾重,曾兩次親筆為朱泗濱題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