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所“保險+期貨”創新模式打造金融服務農業新生態

年初,中信期貨、中華財險在法庫縣開展的玉米收入險項目完成理賠。該項目保障了當地29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總保費248.71萬元,結合減產情況向農戶提供賠付145萬元。

“去年種植的玉米因旱受災,如果沒有這塊收入險,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了!幸虧收入險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們這些農戶大旱之年產量和價格的雙重風險,穩定了預期收益,給我們種植戶吃下了定心丸。”近日,遼寧省法庫縣春合種植家庭農場的姚國新在收到理賠款之後激動地說道。2019年1月,中信期貨、中華財險在法庫縣開展的玉米收入險項目順利完成理賠,並在法庫縣舉行了理賠儀式。

法庫縣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地處玉米種植黃金帶,種植面積達到150萬畝,糧食年度總產量約15億斤。2016年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價格由市場形成,生產者隨行就市,實施了9年的玉米臨儲政策退出歷史舞臺,對於連年有補貼的農民來說,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弱,面對日益加劇的玉米價格波動,迫切需要新的工具為其種地賣糧保駕護航。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對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提出了明確要求,這對維持玉米銷售價格的相對穩定、切實保障農民的實際收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農戶吃

下“定心丸”

為了解決農民抗風險能力弱、市場環境多變等因素的影響,2017年法庫縣部分農戶參與了中信期貨與中華財險聯合推出的價格險項目,2018年又再次參與收入險的創新。

“收入險試點項目充分考慮了農民的權益,在保險期限、結算價格、目標產量等條款上都契合了農民的實際需求,項目賠付包括產量賠付和價格賠付兩部分。”中信期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其中產量賠付方面,由中華財險組織農業專家進行測產,結合減產情況向農戶提供賠付。結算價格以給定期限內玉米期貨的平均價格為依據,既降低保費水平又減少了偶發因素帶來的影響;在收穫期,只要農民實際收入低於目標收入,就可獲得差額理賠。理賠時聘請農業專家與農戶共同進行實際測產,目前項目已經順利完成理賠。

法庫縣東潤澤玉米種植家庭農場的李巖則從2013年開始流轉土地,去年流轉了4500畝土地,然而由於天公不作美,去年玉米比往年減產很多,他迫切希望能將所有土地都投保收入險。“趕上乾旱或者年景不好的時候,這樣可以個人少擔待一點風險。”李巖說,今年通過農業銀行也拿到了20萬元的貸款,由於政府補貼的原因,利息也比市場上低了不少。

參與本項目的有關人士表示,法庫縣的玉米收入險保障了當地29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保費金額共計248.71萬元,合作社及家庭農場實際支出保費金額佔總保費的20%,共計49.75萬元。項目得到法庫市農經局大力支持,給予項目資金支持10萬元。

此外,北大荒糧食集團與農戶簽訂基差收購協議,農場在2018年12月14日進行了基差點價,實際成交價格1865元/噸,較同期市場價格1850元/噸高出15元/噸,共收購糧食6000噸。

“為了使該項目順利得到理賠,由保險公司聯合農業專家、農民代表,三方聯合測產,同時,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查勘等高科技手段,查勘農作物生長情況。”中信期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最後通過計算千粒重的方式獲得產量,由農業專家出具測產報告,根據承保產量計算出賠付數量,結合減產情況向農戶賠付145萬元。

主體積極參與

“保險+期貨”不僅打通了期貨市場支農惠農的“最後一公里”,還拓展了期貨市場功能發揮的空間。期貨市場通過“保險+期貨”,不僅貢獻了期貨的力量,展示了期貨的價值,更重要的還匯聚了地方政府、行業組織、金融機構、龍頭企業等多方的力量,傳播了期貨投教和風險管理的種子。

在政府支持下,中信期貨、中華財險、農業銀行、中糧集團、北大荒糧食集團五大國企首次強強聯手,採用“保險+期貨+訂單農業+糧食銀行”的創新模式,打造金融服務農業新生態。

法庫縣試點地區採用“保險+期貨+訂單農業+糧食銀行”的創新模式,引入中糧集團的農業供應鏈服務等,由中糧貿易遼寧分公司為法庫農戶提供“糧食銀行”業務。

同時為了解決銷路問題,引入北大荒糧食集團作為基差收糧企業,幫助農戶解決基差風險以及玉米銷路問題;並引入農業銀行作為信貸支持。

“農業銀行遼寧分行、大連分行跨地區聯動,已在法庫地區實現貸款10筆,共計222萬元。”農業銀行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農行在給予農戶最優惠的貸款利率基礎上,法庫縣政府通過風險補償基金方式為貸款提供增信,同時按照一定標準對農戶提供專項貼息,農戶不用給銀行提供抵押物,大幅度降低了廣大農戶的貸款成本。

中糧貿易為法庫家庭農場提供農機、種子、化肥等供應鏈服務,並解決農戶存糧難題,讓農戶改“存糧在家”為“存糧在庫”,並免收4個月存儲費。中糧貿易同時提供倉單質押服務,並以“受託支付”形式為農戶前期生產向銀行爭取貸款,解決農戶還貸、生產資料來源問題,該業務得到了政府的重視,也讓農戶得到了實惠。

助力多方共贏

“中信期貨-中華財險遼寧法庫玉米收入險項目的創新模式,將期貨公司對沖價格波動風險的專業能力、保險公司豐富的保險產品研發經驗和保險客戶基礎優勢以及銀行提供信貸支持服務、龍頭企業的供應鏈服務和訂單農業相結合,充分發揮了金融機構、龍頭企業各自的專業能力,深度服務三農和實體經濟,此外還豐富了保險產品的種類,同時降低了銀行提供涉農融資的信用風險,最終實現多方共贏,穩定農戶收益。”中信期貨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法庫縣收入險項目保險期限4.5個月,覆蓋週期長,約定畝產為1120斤,目標價格為1812元/噸,約定收入為目標價格、目標產量保障程度的乘積,即1015元/畝。在收穫期,只要農民實際收入低於目標收入,就可獲得差額理賠。

業內人士認為,由於農民參與“保險+期貨”收入得到保障,提升了農民在銀行的信用水平,銀行以此對通過信用評估、符合貸款條件、有融資需求的農戶發放貸款。該模式有針對性地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的資金問題,同時可以切實提高國家農產品補貼資金利用效率,真正做到支農助農。

“目前法庫縣受益的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只有29個,受益現貨量合3.57萬畝。但是法庫縣每年大概有150萬畝的產量,我們的試點規模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建議推動全縣試點模式。”中信期貨負責人說道。

他指出,截至2018年底,中信中證資本作為中信期貨的風險管理子公司,共開展“保險+期貨”項目19個,很好地發揮了在風險對沖、資產定價等方面的專業優勢,幫助農戶較好地管理了價格風險,切實為服務“三農”作出了貢獻。中信期貨在2019年將繼續以“農民收入保障計劃”試點為抓手,積極探索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生產的有效途徑,服務“三農”和實體經濟,在助力國家脫貧攻堅、支農惠農上砥礪前行。

作者:張建光、周鄲寧;來源:糧油市場報;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為傳播更多信息為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為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