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三大忌諱,不可不知!


說話的三大忌諱,不可不知!


魯迅曾在《立論》中說了一個故事:

有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激動之下把孩子抱出來給客人看,希望能討個好彩頭。

一個客人說:“這孩子將來一定能發大財!”

一個客人說:“這孩子將來一定能當大官!”

兩個客人得到大家的贊同和主人的感謝,而第三個客人卻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死的!”剛說完,便被大家痛打一頓。

人有生老病死,第三個客人說的不對麼?

對!但是卻在祝賀小孩的時候說“沒人性”的“真話”,無疑是讓大家厭惡。

說話是一門藝術,若能掌握說話的訣竅與忌諱,無疑是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有所幫助。

孔子曾言:“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gǔ]

。”


說話的三大忌諱,不可不知!

01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

尚未輪到自己,便搶著說話,此為“躁”。

一日,孔子與弟子閒談。

子路性急,孔子沒說完,他便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本以為能得到老師贊同,孔子卻冷笑連連。

子路不解,孔子說:“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你說的內容沒問題,但是你說話不謙讓急躁的毛病,我只能冷笑。

孔子強調“敏於行而慎於言”,做人做事應當雷厲風行,但是說話不同,最忌“搶”,說話前一定要思慮清楚,等時機恰當,再慢條斯理地說出來。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在《宗鏡錄略講》中說:“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戒急戒躁,很多情況下,越急越壞事,反而慢慢修行、一步步深入,更能領略到其他人達不到的境界。”

在生活中與他人交流時,切勿“躁”,過分急躁只能讓他人懷疑你的行為,並退避三分。

說話的三大忌諱,不可不知!

02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

話說到一半,卻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此為“隱”。

初次與人交談時,由於雙方並不瞭解,這個時候要落落大方,如果不注重講話的方式,那就很難達到交流的目的。

齊國鄒忌相貌過人,他自認比不上美男子徐公,但他的妻、妾、客人卻說他勝過徐公一籌,他反思之後,才恍然明白,妻是愛他,妾是懼他,客人是有求於他,所以都向著他說話,他一個普通人尚且如此,更何況位高權重的君王?

於是第二天見齊王,用自身委婉勸諫,齊王心領神會,於是廣開言路,齊國日益壯大。

鄒忌之所以成功,則是因為他注重把各人的心理進行對比,隨後以自身的感悟勸諫齊王,言辭得體,說話自然,讓齊王明白自己確實受了矇蔽。

與人交流時,我們應當學習鄒忌,切勿“隱”,一味地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只會讓人難以交流,語氣要親切自然,言辭要得體,態度要落落大方,如此,人際交往如魚得水。

說話的三大忌諱,不可不知!

03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不看他人的臉色,上來就說話,這叫“瞽”。

瞽:即瞎眼的意思。

孔子曾言:“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一個人是否通達,說話前必定會揣摩他人話語,會察看他人臉色,而不注重這些反而直接說話的人,說好聽些叫做昏聵,講難聽點,即睜眼瞎一個。

我同學已經三十有五,至今還單著,她有一個朋友結婚很早,已經有了孩子,因此她在我同學面前便趾高氣揚起來,時常說一句什麼“女人越大越難嫁”之類的話,絲毫不顧及我同學的臉色。

沒過多久,我同學便和她斷絕交往了。

後來我聽同學說,這個人經常做一些出格的事,別人高血壓,她就非指著一些高熱量的食物說很美味,別人家沒有孩子,她就會四處炫耀自己的孩子。

久而久之,她已經不受所有人歡迎。

說話,其實是一門智慧。

懂得察言觀色的人,往往很少會因為言語之間而吃虧。

反之,若犯了以上孔子說的三點忌諱,貿然說話,因此得罪人,這就得不償失了。

古今言談雖然有別,但因為說錯話引來麻煩,這點從未改變,請謹記孔子所說的“三愆”之道,這既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也有利於我們在事業上的審時度勢。

在最好的時機說有力度的話,讓小言談獲大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