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是一個怎樣的朝代?

微笑愛的心


▲反映孝老內容的古畫

西漢成立之初,國家百廢待興,天下剛剛恢復安定,漢高祖劉邦就頒佈了數條養老詔令。詔令中規定,大漢凡是八十歲以上的老者均可享受“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的特殊待遇;五十歲以上的百姓,樂於行善又願意帶領鄉鄰向善的,可以擔任“三老”職務,從鄉到縣,各級官吏都要對其“以事相教”,並且免除“三老”的徭役,每年十月政府還會賜予其酒肉。崇尚黃老思想的漢文帝登基後,又詔令天下秉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善待老者。

▲漢高祖劉邦劇照

到漢成帝劉驁在位時期,朝廷又將前面所說享受尊老待遇的最低年限從八十歲降至七十歲,每年秋天,地方政府官吏還會對轄區內人口進行普查,一旦發現高齡老人必須登記造冊,併為其舉行隆重的授杖儀式。從《後漢書·禮儀志》中,人們可以一瞥漢代授杖的基本情況——每年仲秋,地方官府會給年長者授杖,其中年過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年滿八十則“禮有加賜”,其中玉杖加以鳩飾,鳩代表“不噎”,即祈願老人身體健康。

▲漢成帝劉驁劇照

上世紀六十年代,漢代鳩杖實體在甘肅武威縣漢墓中出土,杖端吊系詔書木簡,根據木簡所載與其他考古發現,人們發現漢朝養老敬老法規始終一致,從未間斷,而且每隔一段時間,朝廷會更新敬老養老法令,並將其詔告天下。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年代人們在同一處漢墓中發現了一份西漢詔書,詔書中明確寫道:“高年賜王杖(玉杖),上有鳩,使百姓望見之,比於節……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趨。”

▲漢代青玉鳩杖杖首

大意就是,持有玉杖的老者在待遇方面可與“六百石”官吏比肩。當時享有“六百石”俸祿的官吏一般多是郡丞與縣令等地方官員,換句話說,漢代年滿七十歲的老者在“政治地位”上,可以與縣令比肩,手持玉杖進入官府也不必趨俯。年老者的“政治”地位還不止於此,與當地官員會談時,老者可以與之平起平坐,並可“行馳道旁道”,馳道即專為天子車馬馳走的大道,即使是皇子親王都不可以逾禮行走,由此可見漢代老人享有何等特權。

▲漢朝百姓劇照

另外漢律還規定,各級官府嚴禁擅自徵召、系拘屬地高齡老人,即使老者犯法也不準辱罵與毆打,違者將面臨“應論棄市”的刑罰。據史載,汝南亭長張熬因為毆辱持有王杖的老者,並強拉其修整道路,而被皇帝親自下令實行棄市死刑,這種事放在今天看來似乎不可思議。或許正是受到漢代敬老的影響,以後各朝各代都給予年老者不同程度的優待,而這也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

參考文獻:

《漢書·禮樂志》


趣觀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有著“強漢盛唐”的說法,大漢帝國能夠被譽為“強漢盛唐”之首,究竟有多強?千年之後的我們以不可能複製出大漢,或許我們能從這幾句歷史上最霸氣的話語中,遙想當時帝國的輝煌。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並直取祁連山。後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開啟中國歷史上’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之先河。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初次領兵的霍去病率八百輕騎,奇襲數百里以外的匈奴大營,一陣斬殺匈奴2028人,其中包括匈奴相國及單于的祖父輩籍若侯產(籍若侯乃封號,名產),並且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此戰中霍去病勇冠全軍,以一千六百戶受封為冠軍侯。

在漢武帝的前期,各朝代的軍制一直是車騎並用的作戰方式。

霍去病則是以騎兵突襲為作戰主體,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部隊,採用快速機動、長途奔襲,是漢軍戰勝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漢代騎兵的發展大致可以漢武帝為界劃分階段,此前是騎兵與車兵並重,此後則由騎兵完全取代車兵,進而成為漢代軍隊的主力兵種。漢武帝為了表彰霍去病的功績,曾經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豪華的府第,然而卻被霍去病斷然拒絕,一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彰顯了大漢帝國的鐵血軍魂。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昔有康、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籓,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通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是西漢名將陳湯,在大勝北匈奴郅支單于後,寫給漢元帝的上奏之折,大意是“凡敢於侵犯我強大漢帝國的人,即使他們逃得再遠,我們也必定會將他們誅殺。”應該說,這是漢朝歷史上最霸氣的一道奏摺。

漢宣帝時期匈奴五個單于爭奪王位,其中以郅支單于最為強大,他先囚禁漢朝使者江乃始,後又殺死漢朝使者谷吉。漢朝曾三次派出使者到郅支單于的居住地康居,索要使者谷吉等人的遺體,郅支非但不給,而且侮辱漢使,以嘲諷的口吻說:“居困厄,願歸計強漢,遣子入侍。”真是狂妄至極。甘延壽陳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甘延壽的副手出使西域的,據《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中記載,陳湯為人“沉勇有大慮,多策謀,喜奇功”。

在瞭解了西域的實地情況後,陳湯便對甘延壽說:“郅支單于剽悍殘暴,稱雄於西域,如果他再發展下去,必定是西域的禍患。如果我們召集起屯田戍邊的兵卒,再調用烏孫等國的兵員,一戰可滅郅支單于” 。隨後陳湯便調集漢朝屯田之兵及車師國、烏孫等各族軍兵四萬多人,分南、北兩路向郅支都城進發。到達後的第二天,陳湯便命令將士四面攻城,臨陣斬殺了郅支單于,誅殺了郅支單于的妻妾、太子以及王公等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生擒官吏一百四十五人,併成功的從獄中解救出兩名漢朝使者。隨後,陳湯便寫下了這道漢朝歷史上最霸氣的奏摺,派人連同郅支單于的首級一同送至長安。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劉詢(前91年―前49年),原名劉病已,漢武帝劉徹曾孫, 西漢第十位皇帝。漢宣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低調的不能再低調的帝王,低調到不熟悉西漢歷史的人,可能都不知道還有他老人家這一號。然而這位年輕且低調的漢宣帝,其政治、軍事能力卻是西漢帝王之中的最傑出的,即使是將他放在整個兩漢四百年的的眾多帝王中,漢宣帝仍能排在前幾位,因為他做到了“千古一帝”漢武帝想做到卻沒有做到的事。

漢武帝歷經襲破龍城、河南、高闕、定襄、河西等會戰的勝利,終至漠北之戰(前119)擊敗匈奴的大捷。

但由於漢武帝后期的用人失當,趙破奴2萬漢軍受降城之沒、李廣利3萬鐵騎天山被圍犧牲六七、李陵5千步兵敗沒,甚至最後李廣利燕然山全軍覆沒,漢、匈雙方是互有勝負。但在漢宣帝即位第二的年,大漢帝國便發鐵騎16萬,分五路攻打匈奴,這是兩漢400年最大規模的一次對外騎兵出征。同時,漢宣帝派遣校尉常惠節制烏孫騎兵5萬餘,與漢軍東西並進,形成一個巨大的鉗形攻勢,在一場激戰之後,匈奴人大敗而歸,漢宣帝設置了西域都護府。

近百年的漢、匈相爭,從馬邑之謀(前133)反擊匈奴開始,到匈奴日逐王歸降,西域都護的設置,大漢帝國達到了強盛的巔峰。甘露三年(前51),匈奴呼韓邪單于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親往帝都長安,俯首稱臣做北藩。從此之後,東自車師、鄯善,西抵烏孫、大宛,西域諸國盡歸漢朝之列,天山南北廣袤之土、雄闊之地,終屬華夏之疆、中華之域。匈奴自此衰弱不堪,不敢再與大漢爭鋒西域,漢武帝之宏願,宣帝終於實現。

眾所周知,曾經縱橫大漠、稱霸草原的匈奴人,他們憑藉強大的騎兵部隊的優勢,來時呼嘯而至,去時如風而退,幾百年來一直是中原漢族人的噩夢。

強如秦始皇,雖然他開創了中華民族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但也要靠修萬里長城來抵禦匈奴人。漢高祖劉邦,曾經放倒了勇武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卻也差點在白登山被匈奴人活擒。而漢宣帝這塊“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的“定胡碑”,就是鐵血大漢的最好詮釋。


刀墓手札




前漢,有210年,分為四個時期。


大家好我是騷人與墨客(歷史原創領域),期待各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關注!近期多為回答喜歡的朋友可以來關注!



第一時期:高祖出定天下,有功之臣和他一起分天下,其實他不想封,但是又不得不封。心上又嫉妒。就把八個異性王全部殺掉。最後還說“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然後漢惠帝死後呂后臨朝,把自己呂氏分封,用呂祿呂產守衛皇城。呂后死後,沒多久諸國呂氏分封者也就被滅了。於是漢朝的外戚被滅了,而功臣也沒原先多,從這以後漢朝就有點凋落了。



第二時期:在文景之治漢朝恢復了一些,不過還是外有匈奴內有諸侯的。文帝姑息,吳王叛亂只是打了幾棍子就完事了。匈奴入侵只是發兵佈防。



第三時期: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雄才霸略,想在內新興文治,對外想用武力征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不過和秦始皇一樣相信方士,造宮殿。又用張湯酷吏使得民情激憤,盜賊四起。,太子也因為“巫蠱之亂”而死。就慢慢開始亂了。



第四時期:就是王莽新政,在加上後漢。其實這種事,要說這樣是說不完的,就分一下時期,今天就到這裡了。

我是騷人墨客,專注歷史領域喜歡可以關注。如果回答有什麼不對歡迎指出。


歷史中簡堂騷史君


漢朝是劉邦所建立的王朝,是秦朝之後的大統一王朝,同時漢朝分為劉邦建立的西漢和劉秀建立的東漢,共四百多年,是古代強盛王朝之一。兩漢出現了很多的太平盛世,比如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孝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永元之隆。


西漢出現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到了漢宣帝漢朝達到鼎盛,是凡日月之所照,皆為漢土,江河之所至皆為漢臣,東漢在漢和帝繼位後,大破北匈奴,又收復西域,東漢國力達到鼎盛。

後來董卓把持朝政、獨斷專行,東漢已經是名存實亡,到曹丕繼承曹魏的位置後,沒多久曹丕就篡漢稱帝,東漢滅亡。

漢朝和當時的羅馬帝國是並列為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和強大的帝國,兩漢的國土面積鼎盛時期也是非常大的,在公元2年的時候,西漢人口已經達到六千多萬,是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同時漢朝以儒家文化為代表,因此漢文化圈正式成立,華夏族也因此慢慢的被稱為漢族,漢朝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漢族的文化很高,因此在其他民族中處於主導地位。

漢朝雖然盛世很多,但也出現了很多的外戚專權的情況,西漢最著名的就是呂太后,之後的竇太后、王太后雖然不像呂后那樣,但多少還是限制著皇帝的皇權,到了後來又有太皇太后王政君,因為信任王莽,導致王莽篡漢,西漢滅亡。


東漢就更加嚴重,不僅有外戚專權,同時又有宦官專政,這兩種勢力來回的專權,最後只得把信任的人放到外面做刺史、州牧,到東漢時期就成了諸侯割據,最終東漢滅亡,來到三國時代。

兩漢時期的科技也是非常不錯的,西漢時已經開始用絲絮和麻製造紙,到東漢時期,蔡倫又改進造紙術,造紙術也成為四大發明之一。同時張衡又製作出能夠預報地震的地動儀,在醫學方面有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也被稱為醫聖。


漢朝自劉邦建立大漢後,因為漢文帝和漢景帝的文景之治,因此漢朝的經濟實力慢慢上升,到漢武帝時,大漢王朝已經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王朝,奠定了以後的地域基本版圖。


中孚鑑


外戰超強的朝代,就算快亡國時,對外也是超牛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可不僅僅是外交發言而已。具體情況,我用一個視頻來回答。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999757bedf1a705072752552aa3f5c6b\

腦洞歷史觀


漢朝在政治上多沿用秦制,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國制,西漢初年,中央採取輕傜薄賦政策,重視休養生息,農業生產迅速恢復,社會經濟直線上升,社會發展呈現出文景之治,漢武時期,獨尊儒術,大興農桑,文治武功,開疆拓土,開闢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廣泛對外開展外交貿易往來,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貿易往來的中心,創建了漢武盛世,漢宣帝時期,結束了漢匈戰爭,採取道法同治,繼續奉行武帝末年息兵養民政愛,社會經濟再度呈現繁榮景象,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空前發展,諸夏文化得到充分融合和發展,形成了文明燦爛的大漢文化,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超級帝國,為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貢獻。

由於漢朝歷經四百多年發展,社會文明程度很高,經濟發展狀況很好,科學文化進步很大,在當時世界上產生了極大影響,強漢和漢人影響遠播四海,以漢人和漢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明迅速得到形成和發展,漢族在中華文化發展中成了真正的主體。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朝代,這是強漢形成的真正原因,漢朝非常重視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這是漢文化發展和傳播的主要原因,漢朝還重視同周邊少數民族和睦相處,這是中華文明悠久的重要原因。

漢朝的強大,在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後,雖然中原群雄並起,但沒有一個外族勢力敢對中國虎視眈眈,反觀宋朝和明朝,更能反映出漢朝有多麼強大。

漢朝的滅亡不是因為外部力量的作用,主要是漢朝內部發生了問題,漢朝雖然多次被其他王朝所代替,但漢族和漢文化的主體作用始終沒有被改變,這正是漢朝之所以強大的根本原因。謝謝!





知未是也


漢朝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朝代,他很好的繼承了秦朝的優點,比如郡縣制以及中國的領土的雛形的完成,是一個很好的承上,啟下則體現在漢族的漢名稱保留了下來,以後雖然中國國號多有改變,但漢族為主題的情況從未改變。漢朝的偉大從漢朝那些出名的皇帝中可以體現。



漢高祖:漢高祖一生奠定了漢朝基業,在政治上採取中央集權和郡縣制相結合的制度,再次確立了關中西安的國都地位,並廣泛求賢臣儒士參與到治國理政之中。在法律方面確立了內儒外法的總體思想,廢除秦法的連坐等嚴苛的刑法,並重用孫叔通制定了一套政治禮儀制度。同時為了加強皇權,他誅殺異姓諸侯王,將六國的名門望族十幾萬人遷入關中進行監視,打擊蕭何的相權提高皇權,在商業方面打擊商人保護農耕,基本上確立了經濟上重農抑商的政策,影響中國千年,在文化上確立了儒家治國並祭祀孔子,總體上將中國分崩離析的民心聚集了起來,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偉大的皇帝。



漢文帝:在政治方面進一步改革司法,改革黃老之道,同時改革司法中的連坐制度,將殘酷的肉刑改為杖刑,同時在經濟上繼續堅持安民政策,開放山川河流,允許私人開採礦業,大大刺激了當是經濟的發展,在對待匈奴問題上大體保持和親政策,但當匈奴背信棄義之時漢文帝也會派兵抵抗,證明漢朝從來沒有甘心過,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對漢文帝高度評價:“漢既初興,繼嗣不明,迎王踐祚,天下歸心;蠲除肉刑,開通關梁,廣恩博施,厥稱太宗。



漢景帝:漢景帝最大的作為是在政治上堅決實行晁錯制定的削藩制度,他在位期間將藩王領地由高祖朝的42郡減為26郡,貶斥諸侯王地位,將王國官吏任免權收歸中央,中央集權大大增強,經濟上堅持重農抑商,無為而治,文化上鼓勵多種學派發展,為後來儒家發展提供了土壤,當時社會和諧,曹植盛讚:景帝明德,繼文之則,肅清王室,克滅七國,省役薄賦,百姓殷昌,風移俗易,齊美成康。



漢武帝:中國早期開天闢地的皇帝(另外一個是秦始皇),他推行"推恩令",同時找理由消掉了一半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漢朝對諸侯王的顧慮,加強中央集權,在中央找平民出生的公孫弘任丞相,打擊了世家大族,並大膽任用匈奴人,百越人等少數民族加強民族融合,實行刺史制度監察地方政府。

在軍事上,漢武帝大書特書,北破匈奴,南吞百越,兼併朝鮮,大敗西域,歷史上中國第一次如此強大,漢武帝時中國領土東抵日本海、南吞交趾、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奠定了漢地範圍,在對匈奴方面,通過河南戰役,河北戰役和漠南戰役徹底打敗匈奴,在內蒙修築受降城,漢武帝是第一個要求北方遊牧民族臣服中原王朝的皇帝,在文化上修建了大型國家級別的圖書館,並獨尊儒術,開通絲綢之路,西漢特使抵達過中東地區,漢這個名字被傳播,《漢書》評敘劉徹“雄才大略”,《諡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所以,被尊稱為武皇帝當之無愧。



漢宣帝:剷除了霍家的權勢,並親自查處貪腐,整頓吏制,軍事上徹底擊敗了匈奴,漢武帝時期雖然改變了漢弱匈強的格局,但匈奴從未臣服,漢宣帝時期,呼韓邪單于親往帝都長安,贊謁稱臣做北藩,“匈奴款塞、單于來朝”成為宣帝朝的一大盛事,對於西域,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帶著數萬人投降漢朝,宣帝特派鄭吉,發渠犁、龜茲諸國兵5萬,前往迎降,一直護送至京師長安,路上有逃亡者,即斬殺。鄭吉破車師,降日逐王,聲威大震西域,宣帝乃拜之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兼護車師以西北道諸國。鄭吉遂在西域中心,設置幕府,修築烏壘城,距陽關2700餘里,統領天山南北,漢朝號令得以正式頒行於遼闊西域,西域都護府在武帝開始,宣帝徹底征服,西域從此開始正式隸屬於中央。在經濟上,抑制土地兼併整頓工商業,文化上將司馬遷的(史記)徹底公佈,宣帝是一代偉大的中興皇帝,班固稱:"近觀漢相,高祖開基,蕭、曹為冠,孝宣中興,丙、魏有聲。是時黜陟有序,眾職修理,公卿多稱其位,海內興於禮讓"



漢光武帝:在南陽起兵,終成帝業,在政治上改革中央官制,精簡地方官制,將混亂的漢家土地再次統一,經濟上體恤民情抑制豪強,外交上授予日本倭奴國主金印。史書評價光武帝:"帝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欖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整個漢朝文化繁榮,軍力強盛,可以說我們作為漢民族,為這個朝代而感到自豪。

謝謝


慕容祁連山


在我看來,漢朝最大的貢獻就是鞏固了中國的統一與完整。秦朝雖然統一了中國,但統一時間太短,很快又土崩瓦解,四分五裂,要不是漢朝的話,可能又回到那個諸侯割據的局面,而漢朝用它長時間的統治鞏固了中國的大一統局面,中國之所以能維持現狀的統一局面,漢朝功勞很大。

同時,漢朝又是一個充滿血性的朝代,“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絕對不是一句空話,面對外族的入侵,從來都是強勢應對。馬踏匈奴,平定越南朝鮮,總而言之,漢朝是一個讓人熱血沸騰的朝代。


歷史其實很精彩


可以說漢朝是一個屈辱的朝代。從劉邦開始一直賣女人搞“和親政策”向匈奴稱臣整整有70多年。雖然後期漢武帝開始全面復仇但是漢帝國付出了不止10倍於匈奴的代價(當時全國人口減少一半以上、國庫虧空倒致很多地方農民起義)


你也來試試吧


漢朝應該是最好的一個朝代,如果不是漢靈帝沒有選好繼承人,否則漢朝還是可以繼續的,漢朝從武帝開始,基本上對外強,對內寬,雖然說政權經常被外戚和宦官掌控,但是對普通百姓危害不是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