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為什麼受人推崇?

村上春樹為什麼受人推崇?

日本作家之中,寫美的大成者是川端康成,寫反戰的高手是大江健三郎,寫情色的極致之筆是渡邊淳一,寫推理的大家是東野圭吾。

在日本文學界這樣一群高水準、出類拔萃的作家之中,村上春樹無疑是個獨特的存在,雖然他多年陪跑諾獎,卻沒能最終獲獎,但他仍然是日本,乃至亞洲、世界文學界一個不可忽視的作家。

有人說村上春樹的走紅,無非是當今世界強調個人價值、反對集體主義、走向多元化的思潮所折射出的一個現象。甚至有人認為村上春樹的作品本身,並不足以支撐他在世界上的名聲。

然而,對於這樣一個作品風靡世界的作家,除了契合了時代的發展潮流,他身上應該有更多值得尊重的特質。

~ 1 ~

原生家庭

村上春樹為什麼受人推崇?

村上春樹,1949年1月12日出生在日本京都市伏見區。

村上春樹的父親村上千秋以及目前村上美幸兩人都是國語教師。

村上春樹是家中的長子,他還有個妹妹。村上春樹出生不久,他的家就遷至兵庫縣西宮市夙川。

村上春樹曾在著作《村上朝日堂的捲土重來》中提到:“我生在關西長在關西,父親村上千秋是京都一和尚之子,母親村上美幸是船場一富裕商家之女,可說是百分之百的關西種。“受家庭薰陶,村上春樹非常喜歡讀書。

在村上春樹雜文集《無比複雜的心緒》的中,他還提到:我的父親去年以90歲高齡去世了。他是名退休的教師,兼一名業餘的僧人。當他在京都學校畢業後,他被徵選進了軍隊,派送至中國。我作為戰後的一代,每天清晨早飯之前都會看到他在我家那個小小的佛壇前虔誠地念經、久久地晨誦。有一次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告訴我他在為那些戰爭中死去的人們祈禱,不論己方還是對方。看著他跪在佛壇前的背影,我似乎感覺到一片死亡的陰影在他的上方盤旋。

日本的和尚跟中國的不太一樣,他們不僅能夠娶妻生子,還能經營寺院,而且寺院能當家產,並由孩子繼承。村上千秋在年輕的時候跑到京都念大學,他二十幾歲的時候,很不幸地被派往中國戰場參加了戰爭。這期間他經歷過什麼現在已經無從得知。村上千秋先生在戰後回國,去了西宮市的一所甲陽學院任教,教授國語,並與一個船廠家的女兒結婚。1949年,在他31歲的時候,生下了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是家裡的獨生子,他們家算是書香門第,因為村上千秋和他的夫人比較熱愛日本文學,並且都從事過日本俳句相關的研究。所以,村上從小就有一個受薰陶的文學環境。

~ 2 ~

成長經歷

村上春樹為什麼受人推崇?

村上春樹出生的年代,是日本一個特殊的時代。這個時期出生的人被稱之為“團塊世代”的一批人。團塊世代狹義是指1947年至1949年間日本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群,廣義則指昭和20年代出生的人群,這個世代的人們為了改善生活而默默地辛勤勞動,緊密地聚在一起,支撐著日本社會和經濟。

村上春樹對個人標籤從來並無喜好,然而對“頑固的個人主義者”這個標籤,他卻十分喜愛。 “頑固的、絕對的個人主義者”,這一標籤之於村上,既不是批判也不是客觀描述,也就是說,他是在覺醒的意識下主動地選擇了這一姿態。

村上春樹的個人主義者立場不是在和社會的衝撞較量之中得出的切身經驗,而是從一開始,就冰冷而直觀地存在於他的意識之內。

原生家庭對村上春樹而言不太親近、冷淡、不貼心。一個人即和他的父母關係不夠親密,身邊又沒有可以稱得上是知心朋友的對象,那麼就只能一個人讀書、聽歌、低著頭自己和自己玩,這種心情在中國80、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想必也非常熟悉。

1955年4月,村上春樹入讀西宮市立香櫨園小學。身為國語教師的父親有意識培養村上春樹對日本古典文學的興趣,但他卻始終未能入道,相反對西方文學卻情有獨鍾。

1961年4月,村上春樹在蘆屋市立精道初級中學校讀中學。雖然村上春樹從小熱愛閱讀,但卻不是個愛學習的好學生,進入中學後,他常因不用功而挨老師的打。處於心理叛逆期的村上春樹那時候固執的堅持“不想學的、沒興趣的東西,再怎麼樣都不學”。

讀高中後村上春樹的逆反心理更嚴重,整日和女生廝混,抽菸、逃課,儼然一副“不良問題少年”的姿態。在這段時間裡,村上春樹也瘋狂地迷上了爵士樂,常常餓著肚子將午餐錢省下來買唱片,他對爵士樂的痴迷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由於不專心功課,不喜愛學校的教育。第一年考大學,村上春樹落榜了。1967年18歲的村上春樹聽從父母勸告,復讀再考,這期間他經常去蘆屋圖書館溫習功課。

1968年4月,村上春樹如願以償的來到了東京,成功入讀了日本高等學府早稻田大學,並進入第一文學部戲劇專業。

在他初入學的那幾年,正值日本學生運動的高潮期,所以村上春樹也沒有正正經經的上過幾門課。他每天在學校的資料室裡,就是不停的看劇本、看電影。學生運動風潮稍弱,村上春樹就搬去了新宿取,從此基本不怎麼去學校,靠四處打零工維持生活,其餘時間泡在歌舞伎町的爵士樂酒吧裡,通過這些活動不斷的增加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

還未滿22歲的村上春樹,在早稻田大學讀書期間,遇見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高橋陽子,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他們決定廝守終生。1971年,村上春樹決定休學與陽子註冊結婚。結婚後,他們開始面臨養家的問題?從不肯循規蹈矩的村上春樹,從沒有把去公司裡做一個打工仔列入自己的賺錢首選,又因為極其愛好爵士音樂,於是小夫妻兩白天到唱片行做事,晚上在咖啡館打工。

同時打幾份工的夫婦兩,在1974年,村上春樹25歲那年,在國分寺開了爵士樂酒吧。開店資金500萬日元,250萬為夫婦打零工存款,其餘由銀行貸款。開店的初期,村上春樹和妻子兩人過著慘淡經營、努力還債的日子。在最艱難的時候,房間裡用不起暖氣,他們就蓋著自己的全部衣服、抱著貓睡覺。

村上春樹快要30歲的時候,把酒吧搬到了市區的中心地段,那時候他們的債務也差不多還清了。那一段艱苦的歲月,雖然吃了很多苦頭,但對村上春樹來說,也是一生中最靜謐、幸福的時光,他一邊經營,一邊讀書,一邊觀察,生意也越來越順利。

如果日子就這樣走下去,村上春樹可能就成為一個一輩子經營者小酒吧、閒時看書聽音樂的普通人。可是,就在30歲那年的一個下午,命運不期而至。村上春樹被神宮球場上那一聲清脆的擊球聲敲醒,開啟了寫小說的大門。

從此以後,村上春樹每晚酒吧生意結束後,就把廚房的餐桌收拾乾淨,伏案寫作、揮筆不止。當他把第一篇小說《且聽風吟》寫完,寄給出版社之後,早就將這件事拋在了腦後。

誰知,一年後的一個春日的早晨,村上春樹接到了編輯的電話,他的處女作《且聽風吟》進入了小說新人獎的最後一輪。在他迷迷糊糊和妻子出門散步的路上,救助了一隻受傷的小鴿子之後,掌心的體溫,似乎預示著他此次的一擊即中,從此,他走上了一條作家之路。

後來在村上春樹的《身為職業小說家》一書中,村上春樹坦言,當時他連小說的副本都 沒有,當時如果沒獲獎,這篇小說可能就永遠消失了,而他自己可能也不會再寫小說了。

6月,《且聽風吟》獲第23屆“群像新人獎”。7月,《且聽風吟》由講談社印行。

~ 3 ~

情感婚姻

村上春樹為什麼受人推崇?

村上春樹和太太高橋陽子是從大學就開始交往,進而又開始了同居生活的。不過在那個年代,同居是讓人覺得很有壓力,又不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事情,於是他們在學生時期選擇了早早結婚。

太太高橋陽子,對村上春樹來說,不僅是生活上的伴侶,也是他工作上的夥伴。村上春樹說“我可以離開我的編輯,但不能離開我的妻子。”他的太太常常負責為他校對原稿,同時也是村上春樹心靈上的強力支柱。

村上春樹一開始將作品《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拿給陽子看時,陽子對他說“寫得很差,給我重寫!”

陽子的性格跟村上春樹不同,她是位有話直說,很外向女性。村上春樹表示,在跟太太有爭執時,他採取的態度是避免吵架,而太太則是屬於正面交鋒的人。於是,為了吵架後能和好,村上春樹總結了一個秘訣,就是不斷的道歉。他還說“這個從小就要教,讓孩子養成習慣”,

雖然村上春樹的太太聽上去個性強勢,但她也會誇讚村上春樹。比如她會說“像你這樣沒有自卑感的人還真罕見。因為你真的有夠厚臉皮的呢”之類。太太這種絕妙的評論,在村上春樹聽來,雖然另類,但是很大的鼓勵。

很多書迷聽了村上春樹和他太太的趣事後,也變成了他太太的粉絲。

對村上春樹來說,他的人生不能沒有太太。雖然夫妻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不過正因為雙方都擁有著對方所沒有的特質,所以才能激發村上春樹更多的創作觀點。

小說初稿完成,要開始進入檢查和修改的階段了,這時村上春樹的做法是“我寫好的長篇小說,往往都讓妻子先看一遍。因為編輯經常被調離崗位,妻子是不會調任它職的。”在村上春樹看來,優先聽取妻子的意見,有兩個明顯的好處。一是因為彼此相當地熟悉,所以批評者能更好地領會作者的寫法與意圖,而作者也能更容易從批評者的感受中發現作品真正存在的問題。“我們彼此間會形成一種‘觀測定點’。因為相處多年,所以大概能領會其中的微妙含義‘這個人有此感想,其實是這麼個意思,來源於這個地方’。”此外,“給妻子看稿子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剛寫完一個長篇小說,正處於滿腦子熱血的狀態,一聽到批評的話,不免怒上心頭,還會感情用事,甚至可能發生激烈的爭吵。編輯畢竟是外人,不能惡語相加,因此這方面可以說是家人的有利之處。”

對於妻子提出的意見,村上春樹也都會認真思考,“她的批評,有些讓我覺得‘的確如此’‘說不定還真是這樣’。有時候要花上幾天才能達成這樣的認識。也有些讓我覺得不對,豈有此理,還是我的想法才對。不過我的獨門規則是‘人家有所挑剔的地方,無論如何一定要修改。’但不一定是按照別人提意見的方式修改,有時不同意對方的意見,我甚至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往意見相反的方向修改。

村上春樹說,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錢,如果你足夠富有,你最好不要關心你有多少錢。金錢能買到的最好的東西就是時間和自由。我不知道我一年賺多少錢,我也不知道我交多少稅,我不想去思考這些。

村上春樹有個會計管理帳目,而妻子則負責管理他的帳戶。他非常相信自己的妻子。結婚四十多年了,他們彼此當對方是好朋友,經常在一起聊天。

當村上春樹有時需要對作品的嚴厲批評時,妻子那些尖刻的意見成了他的救命稻草,他說

,如果我的編輯這樣說的話,我會瘋的。我可以離開我的編輯,但是不能離開我的妻子。

~ 4 ~

村上春樹的作品風格

村上春樹為什麼受人推崇?

村上春樹總是描寫個體的故事,至於人際關係和社會方面,村上春樹則露骨地表達了漠不關心,因而村上春樹的故事裡其實既沒有真正的劇情,也沒有真正的、具有獨特人格的人物,所有的人都是道具,而劇情則需要人與人之間作為“個體與個體”的交流。

村上春樹的故事始終是一個封閉的世界,是一片森林、一片沙漠、一個荒無人煙的小鎮或者一個響著收音機聲的洞穴,所有的人都退化為了符號的一部分。

村上春樹說: 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村上春樹說: 魚說,你看不到我眼中的淚,因為我在水中。 水說,我能感覺到你的淚,因為你在我心中。

村上春樹說: 每一次,當他傷害我時,我會用過去那些美好的回憶來原諒他,然而,再美好的回憶也有用完的一天,到了最後只剩下回憶的殘骸,一切都變成了折磨,也許我的確是從來不認識他。

村上春樹說: 在某種情況下,一個人的存在本身就要傷害另一個人。

村上春樹說: 希望你下輩子不要改名,這樣我會好找你一點。有時失去不是憂傷,而是一種美麗。

村上春樹說: 若什麼都不捨棄,便什麼都不能獲取。

村上春樹說: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村上春樹說: 當我們回頭看自己走過來的路時,所看到的仍似乎只是依稀莫辯的“或許”。我們所能明確認知的僅僅是現在這一瞬間,而這也只是與我們擦肩而過。

村上春樹 說: 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村上春樹 說: 我們自以為知之甚多的的事情背後,無不潛伏著等量的未知因素。

……

~ 5 ~

關於村上春樹的作品為何受歡迎

村上春樹為什麼受人推崇?

村上春樹小說的最大元素就是“療傷”。

療什麼傷?就是療現代人的疲憊、慵懶、無聊、彷徨、空虛、妄為、孤獨、悲哀、焦慮之傷。

充滿黴味的小旅館,死掉歌手的唱片,冰冷的大杯啤酒,敲得心煩的爵士樂,曖昧的兩性關係,沒有名字的主角,接二連三的死。生命的感覺就是荒謬,就是瘋狂,就是抽象。如同《沒有色彩的多崎作》的開首句:“從大學二年級的7月到第二年1月間,多崎作基本只是在思考死亡中活著。”

小說裡的這些元素通過人和事,在村上的筆下,又竟然如此透明如畫,清澈如水,給人說不出的貼合與慰藉,恰恰迎合了日本年輕人的心理需求。

知名作家陳希我評價村上的小說:他的小說確實有吸引普通讀者的地方,明確地說是吸引文青。日本普通人知識素養高,所以文青也多。文青喜歡浪漫、滿足於表象、沉迷於小文化感,村上春樹作品有迎合他們的地方,比如性愛、死亡,比如筆調的輕盈、語言的機靈。他特別會營造氣氛,特別是懷舊感傷的氛圍,文青喜歡的就是“那過去了的都成為美好的回憶”。如果要說村上春樹是什麼大師,陳希我覺得應該是營造敘事氛圍的大師。

迷戀村上的中國讀者,以大學生和大城市白領為主,居多是文青。村上小說裡的主人公身在大城市,充滿愛情、孤獨、迷茫和青春的失落,極易引起年輕人的共鳴。沈維蕃舉例,像《挪威的森林》寫於三十多年前,當時的日本社會背景和當下中國很像,社會財富大量增加,小城市的年輕人跑到都市尋找新生活。小說中的東京類似於今日的北京、上海,男主人公也是從小地方來到東京,發生三角戀式的情感。

小說主人公無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大城市過著單身生活,原來的觀念和都市發生衝突,透露出一種孤獨感。沈維蕃說,怎麼去面對大都市帶來的孤獨感,村上提出可以享受孤獨。中國年輕人從中找到心靈雞湯式的慰藉,而這是國內小說所無法提供的,讓村上的小說乘虛而入。中國作家的作品大多迷戀田園生活,鄉村題材寫得比較好,像莫言、賈平凹就寫不出村上這類具有現代都市感的小說。

和榮格一樣,村上春樹本人也表達他對“生活之中的自己沒什麼興趣”。可能對於這些人來說,如果夢的體驗比生活中的真實體驗還要真實,那麼捨棄掉生活之中的真實也毫不可惜吧。

~ 6 ~

素一說

村上春樹為什麼受人推崇?

在很多年輕人看來,村上春樹是多元的、立體的,甚至是一種文青的符號級人物。

作為作家,他筆耕40餘年,出版14部長篇小說,有超過50種語言譯本;作為翻譯家,他翻譯過雷蒙德·卡佛、菲茨傑拉德、愛麗絲·門羅等人的60多部作品;作為長跑者,他年年參加世界級馬拉松賽事,酷愛鐵人三項,引領數以萬計的伏案工作者拋棄沙發、踏上跑道;同時,他還收藏了上萬張黑膠唱片的古典樂迷、爵士樂迷,他還是走遍世界的旅行達人、無人不知的資深貓控…

這些多元化的身份糅合在一起,我們似乎看到一個真實的村上春樹,然而在這些具象下的靈魂內核中,他跟我們一樣是一個孤獨的人。

村上春樹雖然早出生於我們當下中國70、80後三四十年,但是卻經歷著當下中國的年輕人的很多共性的東西。逃離故鄉,感受城市的喧囂、又深感自身的孤寂無根,努力的去用熱情包裹生活的一切,但卻發現一切都如夢如幻,並不真實,什麼是能真正握在手裡的,哪怕上一秒鐘還很熱絡的感情,但隨著距離、時間的拉開,一切都變成空白。

他在那些無意義、無目的的旅行中,慢慢的尋找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所以他努力的長跑,寫作,想讓生命變得與眾不同。他和我們一樣,想通過父母的肯定,證明自己的存在的價值,卻發現,原來是我們自己把生命的意義寄託錯了地方,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真的經歷了什麼暴風雨,但是無聲中,卻慢慢感知,這個時代、這個世界給我們的條條框框大多的都是一種負累、一種折磨,那是比真實的戰爭、暴擊來的更長、更久的壓迫。

所以他經歷著我們一樣的經歷,所以他和我們一樣逃離、疏遠、然後一個人孤孤單單卻又坦然自在的享受屬於自己的時空,天馬行空的想象著自己可能有機會經歷那樣的人生,構造一個虛無、卻更加有意義的世界,讓自己沉浸其中,找回最初的自己,用愛情、用兇猛的感情、用人性、用空靈的世界、填滿整個時空,再俯視生活所在的人間,除了埋頭伏案,也只剩無限惆悵…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