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成為小說家需要具備些什麼(一)

村上春樹:成為小說家需要具備些什麼(一)


村上春樹,日本後現代主義作家。


29歲開始寫作,處女作《且聽風吟》即獲群像新人獎,1987年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在日本暢銷一千萬冊,引起“村上現象”。


其風格深受歐美作家影響,基調輕盈,少有日本戰後陰鬱沉重的文字氣息,被稱作第一個純正的“二戰後時期作家”,並被譽為日本80年代的文學旗手。


《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是村上春樹首部自傳性作品,歷時六年完成,講述了“我”成為小說家的心路歷程。


村上春樹:成為小說家需要具備些什麼(一)


小說家這個職業


在許多情況下,小說家是將存在於意識之中的東西轉換成“故事”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人。


那原本固有的形態與後來產生的新形態之間會產生“落差”,便如同槓桿一般,利用這落差自身的能量來講故事。


用個極端的表達,或許可以這樣定義:“所謂小說家,就是刻意把可有可無變成必不可缺的人種。”


什麼樣的人適合寫小說


我覺得,寫小說似乎不是頭腦活絡的人適合從事的工作。當然,寫小說必須擁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修養和知識。


然而我常常想,才思過於敏捷或者說知識儲備超常的人,只怕不適合寫小說。因為寫小說是需要用低速檔緩慢前行,去耐心推進的作業。


腦海中的信息擁有一定輪廓的人,便不必將其一一轉換成故事。徑直將那輪廓原封不動地轉化為文字往往更快捷,也容易讓一般人理解。


可如果讓小說家來說,恰恰正是這些可有可無、拐彎抹角的地方,才隱藏著真實與真理。


村上春樹:成為小說家需要具備些什麼(一)




所謂原創性,直觀地說,就是有一種自然的欲求和衝動,渴望將這種自由的心情、這份不受束縛的喜悅原汁原味地傳達給眾人,從而帶來的最終形態,而非其他。


依照我的想法,要說特定的表現者“擁有原創性”,必須基本滿足以下條件:


一、擁有獨具特色的風格,讓人一眼就能認出是他的作品。


二、必須憑藉一己之力對自身風格更新換代。


三、其獨具特色的風格必須隨著時間流逝化為標準。


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原創文體和敘事手法,首先作為出發點,比起“給自己加上點什麼”,好像“給自己減去點什麼”更有必要。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做一件事的時候,你是否感到快樂”大概可以成為一個基準。


村上春樹:成為小說家需要具備些什麼(一)


那麼,寫點什麼好呢?


寫作前需要什麼樣的訓練和習慣?


想當小說家的人首先要多讀書,這是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訓練。既然想寫小說,那麼小說的結構如何,就得作為肌體感覺,從基礎上了解它才是。


尤其是青年時期,應該儘可能地多讀書。讓身體穿過更多的故事,它將成為小說家必不可缺的基礎體力。


其次要做的,我覺得應該是養成事無鉅細,仔細觀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現象的習慣。


身邊形形色色的人物、周圍起起落落的事情,全都認真仔細地加以觀察,並且反覆思考。


雖說是反覆思考,卻沒必要急於對事物的是非價值作出判斷。要儘可能地保留結論,有意往後拖。


重要的不是得出明瞭的結論,而是把那些來龍去脈當做素材,讓它們以原汁原味的形態,歷歷可見地留存在腦海裡。


建立自己的素材庫


更多的情況下,我主動存儲在記憶裡的,是某個事實中興味盎然的細節。貼上簡單的標籤(日期、場所、狀態等),再好好地保存在腦海裡。


說起來就是收藏在大腦中的私人檔案櫃抽屜裡,當然也可以準備一個專用筆記本記在上面。


總而言之,寫小說時至為珍貴的,就是這些取之不盡的細節寶藏。


構建自己的獨特


跟從前的時代相比,“可寫的東西”說不定變得更少了。那麼,這種時候該怎麼辦才好?


或者應該說,我們只能把“沒有任何東西可寫”反過來當作武器,從這一境地出發將小說寫下去。


總之,就是利用手頭現成的東西把故事構建起來。


重要的是將零零星星的小插曲、意象、場面、語言等,不斷地扔進小說這個容器裡,再將它們立體地組合起來。而且要在與世間通用的邏輯、文壇常用的手法毫無關聯的地方進行。這就是基本的框架。


尋找自己的節奏


我覺得,從“沒有任何東西可寫”的境地出發,到引擎發動起來之前會相當艱難,不過一旦載體獲得了驅動力開始向前行駛,之後反倒會變得輕鬆。因為所謂“手頭沒有東西可寫”,換句話說就意味著“可以自由地寫任何東西”。


新一代人自有新一代人的小說素材,應該從那素材的形狀和分量逆向推算,設定它的載體的形狀和功能。再從那素材與載體的相關性、從那接觸面的狀況,來產生小說的現實感。


村上春樹:成為小說家需要具備些什麼(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