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三)~浮沉終有時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三)~浮沉終有時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三)~浮沉終有時

《逝去的武林—掩淚悲千古》

原文:五行拳中橫拳是最難學的,唐維祿讓李老從鑽拳和蛇形中去體會,慢慢地橫拳就會打了,進而對形意拳肩、臀、肘、膝的近身打法也能領會了,再學習十二形,不需指點便能知其精髓。高深武術的學習肯定是有次第的,次第便是一通百通的途徑。據唐維祿講,薛顛平時以猴形來練功,動作之變幻達到匪夷所思的程度,手、腳、肩、胯可以互換打法,這一奇技是練通了橫勁才能有的。由此可見橫勁是深入形意拳系統的基礎,也正如拳譜所言:“形意拳之母是五行,五行之母是一橫。”但李仲軒向尚雲祥學藝時,尚雲祥第一要改的便是他身上的這股橫勁,收斂了撐兜滾裹,只是簡單的一進一退,手的一伸一縮。而且練拳時兩個腳腕要180度彆扭地撇開,猶如將人紮在口袋裡,渾身使不出勁。只要一使勁便不由自主地摔倒,更無法拔背挺身。他跟尚雲祥學了一段時間後,渾身上下總覺得不順,一舉一動都變得困難,像小孩似地重新學走路,後來慢慢地走路的姿勢起了變化,和尚雲祥很像,溫溫吞吞的非常散漫,此時行拳便有了一種空空鬆鬆的自然感。

風清露陽:五行拳的橫拳練的是全身的轉換,包括肩胯轉換,左右轉換,手足轉換,全身圍繞著人的中軸轉換。由於轉換的精密,所以並看不出橫力,所謂“出手不見橫見橫不為能”就是此意。我們稱虎的量詞為“一條虎”,強調的是虎的線條流暢、勻長,老虎是很強壯的,為什麼從虎背往下看去顯得細長?

因為老虎的肩膀從後背轉落到了前胸,這麼大的裹和落的幅度,難怪老虎隨意揮掌就有幾千斤的力道,而人與虎的結構和站立不同,人的幅度就小很多,但是人和熊相似,所以人練拳之後的肩膀叫熊膀,在這個方面來看,人、熊、虎有著相近的膀肩特徵,這是古人早已發現的。

所以橫拳也有很明顯的熊膀特徵在裡面,四象之重要在五行之先,“出手不見橫”是說打法,橫力不在手上出,也不在胳膊上出,是在肩和膀上出,這個幅度藏在身上,被衣服遮蓋看不見了,卻能橫出全身的合力,用在手上就能贏人了。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三)~浮沉終有時

抖膀出雲門

原文:當時形意拳的五行拳,十二形拳都印了書,在武館裡公開傳授,要個別秘傳的是“熊鷹合形”,據說連五行拳也是脫胎於它,是形意拳最古老的架勢。尚雲祥也說要教他“熊鷹合形”,一示範,李仲軒發現和五行拳裡的劈拳沒什麼兩樣,尚雲祥解釋說:“劈拳就是一起一伏,用軀幹打劈拳就是‘熊鷹合形’了。”然後垂著手在院子裡走了一圈,身上並不見有什麼起伏。尚雲祥又說:“不但要用軀幹,還要用軀幹裡面打劈拳。”李仲軒老師回憶當年學藝,對於尚雲祥“要練功,不要練拳”的話印象最深。去天津謀生前向尚雲祥告辭時,對尚雲祥說,怕以後忙起來沒有時間練拳了,而且所住的群居環境練拳多有不便。尚雲祥囑咐他:“你要學會在腦子裡練拳,得閒時稍一比劃,功夫就上身了。”李仲軒老師晚年靠給西單一家電器商店守夜謀生。在1988年冬天出車禍,一度全身癱瘓,口不能言,醫院診斷是小腦萎縮。他那時被運回門頭溝的老屋裡待死,然而四個月後竟然可以下床行走,語言和神志都恢復了清晰,只是從此體質明顯地虛弱。但作為一個74歲的老人能有如此的恢復力,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風清露陽:說“鷹熊合形”、“五行拳劈拳”都是名,其實練的只有一個功夫,這個功夫卻能變化萬千,怎麼看都行,從哪個角度就有一番狀態,如果練形意的人只去挑這些狀態學,那就是我前面說的,犯了“多就是少”的毛病,練了一車拳,沒有一下兒能用、能養,本地話稱作這種人為“把式簍子”。

李仲軒跟尚雲祥學習,是長見識的經歷,尚雲祥這個人聰明且有毅力,給李老講了自己的心得體會。然而李仲軒身世坎坷,晚年不幸,沒有徐皓峰這個有心人,也許這段經歷見聞便永遠不為人知,這也是形意拳名重現世間的徵兆。

曾幾何時,對武術的挖掘一直進行著,先是少林寺,再是太極拳,甄子丹把詠春拳推到了高潮那麼之後百花齊放,形意拳亦是其中的一朵,人們對武術認識也在轉變,慢慢的更能接受形簡而意繁的形意拳了。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三)~浮沉終有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