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未佩妥,出門已是江湖"



戰場上,一個士兵在兩軍衝鋒的時候,發現兵器丟了,驚慌之下請求:“稍等,我忘了帶兵器,先別殺我!”敵方士兵先是愣了一下,接著揮刀砍來,這個士兵便魂歸西天。

也許有很多原因,諸多借口,來不及,躲不過,逃不了,求不得,現實已擺在眼前。

風起時,誰能巋然不動?

這讓人想起了痞子蔡的一句話:

劍未佩妥,出門已是江湖。

馮唐的《馮唐詩百首》中也有一句話,叫“尚未佩妥劍,轉眼便江湖”。遍查網絡,也說不清是不是抄襲,總之意義相通。

這裡只觀其字面,借名人之光,照亮自己的靈魂。

據此,本文將談論兩個問題:一個是主觀準備,一是客觀存在。

不管有沒有充足的準備,江湖就在那裡,依舊是春風十里,刀光劍影。

每個時代都不會給年輕人太多的機會,過去是,現在是,將來很長時間也許還是。想要年少成名,需要的不光是天資聰穎,還有心性,當然也可能需要幸運。

倘沒有風清揚,令狐沖也許還是一個普通的華山弟子,如何笑傲江湖。同樣是華山一脈的路數,為什麼碰到風清揚的不是嶽不群?命運如此不公平嗎?那麼,假如嶽不群遇到了風清揚會不會成為大器晚成的典故?

畢業季,初入社會,曾經的天之驕子如佇立在風中的麻稈,頭頂是昏暗的天空,腳下是荒蕪的田野。不必尋覓,不必思量,接下來的路,叫面對。



踏入江湖者,有懷才不遇者,有隨波逐流者,有自暴自棄者,有渴望機遇者,有負重前行者......每個人的主觀思想決定著人生態度。

“樹欲靜而風不止”。客觀存在的現實無從改變,就像不管你願不願意,地球依舊要圍繞太陽轉動一樣。

19世紀生物學家達爾文著有《物種起源》一書,其書中所說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道出了生命進化的本質,也道出了殘酷的客觀現實。

身處在時代的潮流裡,也須有沉浮的力量,否則只能被淹沒。

魯迅曾經有一篇雜文《熱風·恨恨而死》,該文對社會現實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發表了一些見解。有些人對於命運的不公平歸結於社會的問題,曰“懷才不遇”,不肯作積極地回應,只是痛恨這不公平的世道。

文中,魯迅先生連續發問:

諸公!

您知道北京離崑崙山幾里,弱水去黃河幾丈麼?

火藥除了做鞭爆,羅盤除了看風水,還有什麼用處麼?

棉花是紅的還是白的?

穀子是長在樹上,還是長在草上?

桑間濮上如何情形,自由戀愛怎樣態度?

您在半夜裡可忽然覺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點悔麼?

四斤的擔,您能挑麼?

三里的道,您能跑麼?

對於旁人所認為的不公平,魯迅先生並未從宏大的生命角度發問,而是從生命的細微處進行解答。用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去面對,而不是抱怨命運的不公平。

正如文中最終所說:

不平是改造的引線,但必須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會,改造世界;萬不可單是不平。至於憤恨,卻幾乎全無是處。

我們更不要借了“天下無公理,無人道”這些話,遮蓋自暴自棄的行為,自稱“恨人”,一副恨恨而死的臉孔,其實並不恨恨而死。

《三國演義》中,劉備起初以賣草鞋為生,揹著“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的虛名,帶著關、張白手起家,寄人籬下,手無寸土,顛沛流離。

在群雄逐鹿的東漢末年,戰至最後,與曹操、孫氏三分天下而佔其一。雖是偏安一隅,46歲還曾有過“髀肉復生”的傷感,但未曾因命途多舛而放棄理想,終究不失英雄本色。

魯迅在《熱風·隨感錄四十一》中寫到: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若我輩初入江湖,或深處江湖,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那麼今後的每一天都是準備的機會。著眼於當前,把握好每日的時光,踏實做好每一件事。那麼,無論世界如何風雲變幻,也可以迎著風起雲湧,坦然面對。

圖片/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