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提升很快,最大問題是養老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5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公開發布。《意見》就農業人口轉移、城市人才入鄉、提升農民工資性收入、統一城鄉公共服務及社會保障等多方面提出指導意見。

針對城鄉融合中諸多焦點,本報採訪了著名農業研究專家溫鐵軍,他認為,“真正的融合,是城鄉之間的自由交流、自由流動。所以說,《意見》恰逢其時。恰逢其時,是因為城市落戶的限制確實沒有必要存在了,但是農村落戶的限制還沒有完全打破”。

“這些年來,農村戶口變得值錢了”

今年4月8日,國家發改委官網發佈《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指出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

此次《意見》進一步提出“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同時“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

溫鐵軍說,“我國早在1985年就提出了打通城鄉二元壁壘的問題,此後30年中,已經有很多城市逐步放開了落戶限制,比如石家莊,是最早放開落戶限制的,但它的人口並沒有因此增加多少。如今,30年彈指一揮間,最大的問題,是農民不願意進城了”。

隨著鄉村建設的推進,鄉村的公共設施、社會服務、生活便利程度不斷提升,溫鐵軍說,“這些年來,國家在鄉村十幾萬億的投入逐漸落實,農村戶口變得值錢了。以前是農民想變成城市居民,現在是城市居民想到農村落戶”。

溫鐵軍認為,在今天,實現人口的自由流動,最重要的問題,已經不是能不能在城市自由落戶,而是能不能在鄉村自由落戶,“我們一直在說城市人才入鄉,但我覺得還可以更進一步。誰說只有人才才能入鄉的,普通的市民為什麼不能入鄉呢?但問題是,誰為城市居民下鄉解決戶口?真正的融合,是城鄉之間的自由交流、自由流動。所以說,《意見》恰逢其時。恰逢其時,是因為城市落戶的限制確實沒有必要存在了,但是農村落戶的限制還沒有完全打破”。

“把農民培養成產業工人,並不完全合適”

《意見》指出,要“建立健全有利於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體制機制。完善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環境”。

多年來,農民工和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福利的問題備受關注,此次《意見》提出要“推動形成平等競爭、規範有序、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統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就地創業就業”,以此“規範招工用人制度,消除一切就業歧視,健全農民工勞動權益保護機制,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平等就業制度”。

溫鐵軍說,“當前有超過50%的農民出外打工,他們還是農民的身份,但已經不是原來的農民了。這一批人佔據了農民中的絕對多數,他們其實已經在市民化,但我們的很多政策,卻仍舊把他們當做傳統的農民對待。所以保障他們同工同酬等權益,確實非常重要”。

不過,溫鐵軍認為,對農民來說,他們最希望得到保障的,可能並不是工資性收入。

“有多少農民在生產線上打工?這些在生產線上打工的農民中,又有多少願意一輩子在這種不穩定的狀態下工作?”溫鐵軍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做法是把農民培養成產業工人,但這種做法並不完全合適。農民不是產業工人,他們是小有產者,是有土地的兼業工人,他們並不希望自己變成產業工人,而是希望在未來變成小業主”。

《意見》也提出了要“健全農民經營性、財產性收入的增長機制,和轉移性收入的保障機制”。對此,溫鐵軍說,“早在1987年《土地管理法》實施之後,當時的農村政策研究人員就提出同權同利的觀點。同樣是所有權,應該是一樣的,農民和開發商同權、農村和城市同權,同權必然也會同利,也才能更好地保障農民的權益。”。

“要讓農村的各種資源,真正實現價值”

城鄉之間社會保障的差異,一直是社會關注和討論的焦點。此次《意見》指出,要“建立健全有利於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的體制機制”“完善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

根據新農保的相關政策,對於年滿60週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居民,可以按月領取每人110元/月的基礎養老金。但這一標準,和城市養老保障的水平想差甚遠。

多年以來,許多學者一直在呼籲城鄉社保的統一。不過,也一直有聲音認為,面對6.7億農民,要統一社保,在操作層面仍舊困難重重。

溫鐵軍認為,“這些年來,現在農村的社會保障水平提升很快。在低保層面,已經做到了應保盡保,只是保障水平還比較低。在醫療保障方面,農民在本地縣域的報銷比例,普遍超過了75%。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在養老上”。

如何解決農民養老問題,涉及社會公平的問題。但另一方面,如何實現養老的公平,則需要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措施,溫鐵軍說,“現有的條件下,通過國家一下子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不太可能。可以嘗試在村集體的層面想辦法,比如將農村可活化的物業資產進行有效的經營,村集體通過收取的物業資金,來解決農民養老的問題。這是有可能的,但目前還缺乏實驗的支撐,也缺乏政策的支持”。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集體土地流轉、宅基地流傳工作,在溫鐵軍,這或許是一個途徑,“幾乎所有轉讓出自己集體資產的農民,其社保都由轉讓收入支付。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繼續推進城鄉融合,推動要素的自由流動,讓農村的各種資源,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是一個可以討論、也應該討論的政策空間”。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牽 校對 柳寶慶

※人物簡介

溫鐵軍: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提升很快,最大問題是養老

溫鐵軍:著名“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