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振興鄉村應該考慮如何讓農民成為主要獲益群體

“鄉村振興中,如何讓農民成為主要的獲益群體,是一個值得思考和重視的問題”,在4月9日舉行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文化振興鄉村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首屆文化振興鄉村峰會”上,著名農業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溫鐵軍說。

溫鐵軍:振興鄉村應該考慮如何讓農民成為主要獲益群體

文化振興鄉村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受訪者供圖

“鄉村好禮物”:把農產品做成文創產品

在文化振興鄉村研究中心揭牌儀式上,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曾繁文博士表示,“研究中心將不斷充實專家隊伍,強化對鄉村文脈和鄉風文化的研究,發佈鄉村振興指數;同時,通過組建產業協同創新聯盟、推進鄉創基地建設以及發起鄉村振興基金等方式不斷強化產業賦能相關工作;此外,還將精心打造文化振興鄉村的經典IP,並不斷進行復制和推廣”。

溫鐵軍:振興鄉村應該考慮如何讓農民成為主要獲益群體

曾繁文博士。受訪者供圖

峰會上還啟動了“鄉村好禮物”計劃,曾繁文說,這一計劃將會“把鄉村農產品做成文創產品,做成代表地域特色、地方文化的文化產品。同時還會整合一批藝術家和藝術機構資源,去推進藝術介入鄉村的工作”。

溫鐵軍:離開本土搞文創必然產能過剩

著名農業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溫鐵軍受邀成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他在演講中表示,文化振興鄉村,其根本是發掘鄉土文化,離開本鄉本土的文化,盲目搞鄉村文旅結合、鄉村文創,其結果必然是產能過剩。

溫鐵軍:振興鄉村應該考慮如何讓農民成為主要獲益群體

溫鐵軍教授。受訪者供圖

溫鐵軍舉了陝西袁家村模式複製推廣失敗的案例,他說,“為什麼袁家村的鄉土文化旅遊很成功,但複製袁家村模式的,絕大部分失敗了,關鍵就在於鄉土文化。所以,鄉村振興,首先應該瞭解什麼鄉土文化,本鄉本土的文化又是怎樣的。”

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瞭解到,陝西禮泉縣袁家村被稱為“陝西麗江”,也是著名的“關中印象體驗地”,日接待遊客一度超過著名的兵馬俑景點,年收入多達十個億,隨後引起眾多鄉村旅遊效仿,但結果卻很尷尬,基本上“模仿一個死一個”。袁家村的成功經驗包括專注於關中民俗、餐飲監管、全民致富和為村民服務,而這種模式在其他村莊則經常被學得似是而非。

溫鐵軍認為,鄉村振興是社會化的工作,而非過去想象的只靠產業就能振興,“產業當然重要,但要思考的是,產業到底是誰的?誰會受益?在過去,農民是這個國家形成龐大資本的主要貢獻者,現在振興鄉村,就應該考慮,到底該如何才能讓農民成為主要的獲益群體”。

溫鐵軍:振興鄉村應該考慮如何讓農民成為主要獲益群體

在河南省蘭考縣張莊村、河北省張家口市設立文化振興鄉村實踐基地。受訪者供圖

蘭考、張家口設立文化振興鄉村實踐基地

據介紹,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還發起並將於近期成立“鄉村振興產業協同創新聯盟”,該聯盟的首批成員包括40餘家紮根文化振興鄉村領域的成員單位,覆蓋文化藝術、設計規劃、科學技術、新聞媒體、金融機構及相關產業。這些聯盟成員將在文化振興鄉村的整體解決方案中發揮作用。

此外,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在河南省蘭考縣張莊村、河北省張家口市設立了“文化振興鄉村實踐基地”。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牽 校對 盧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