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賞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自然規律的運作難道不象拉開弓弦一樣嗎?高的我把它壓低,低的我把它抬高;富餘的我讓他減損,缺乏的我讓它補足。自然規律就是削減富餘補益貧乏,從而取得均衡。人類社會的法則就不是這樣,他們總是減損那本來就很貧乏的去增益那本來就已經很富餘的。又有誰能把自己多餘的拿出來貢獻給天下呢?只有深通自然規律的人。所以智者施為了卻並不以此自持,大功告成而不居功德,他不想讓自己顯得過分高明。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賞析:

本章的重點就是講“均衡” 之道。把天道來比拉弓是老子一個絕妙的比喻:拉弓的時候就是同時壓低高的那頭;提起低的那頭;把長的那部分縮短而把窄的那部分拉寬。這裡的“均衡”講的是一種趨勢,但高的再低也不會比原本低的低,差距還是存在的,但是要控制在一個“均衡”的範圍之內。適當的差距就是發展的根本動力。沒有正負電極電位的差距,就不會有電流的產生。但是這個差距如果過大,就會毀滅整個系統。所以“道”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個在具體細節處處不均衡的情況下尋求全局均衡的過程。衡的目的是維持系統的存在,但過分強調均衡到了平均主義的地步,就會失去發展的動力;不均衡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但過分求這個動力的結果會使系統不堪承受而解體。在哲學上,這是個“動”與“靜”的關係;在治國上,其實就是個發展與穩定的關係。

人的“道”就不一樣:損不足以奉有餘。最傳統的解釋是掠奪本來就不足的老百姓的財物去奉養那些本來就有餘的統治階級。其實並不僅僅是這個意思。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會有這種“損不足以奉有餘”的情況。喜歡體能鍛鍊的人他體能有餘而別處不足;喜歡動腦筋的人智力有餘而別處不足。包括種種生活習慣、個人愛好、性格趨向等等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老是去做那些“有餘”的事情,而不去做那些“不足”的事情。第四十四章上有“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的句子。那其實都是屬於“天之道”來減損“人之道”的結果。所有的事情,不論起初的作用是好是壞,做到了盡頭,都會越度過分。只要越度過分,就會受到自然之“道”的裁決。所以有“道”的人,他能夠主動減損自己多餘的部分,因為他懂得這個“天之道”的規則。錢財、器物、名譽、功勞等等有形的東西是世人所熱衷的,所以要“取之有道”。這個“有道”不僅指的是“取”的方式和方法,而且還有“取”的多少程度的問題。慾望無限膨脹把自己搞得天怒人怨,這就違反“道”了。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