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传奇,金庸御用校对细说九流老板的当年情

[写诗是我的事业,做编辑同校对"金庸作品集",是我的职业」。"明报"前副刊编辑蔡炎培,即是香港文坛重要诗人,也是查良镛的御用校对和编辑。

金庸传奇,金庸御用校对细说九流老板的当年情

在"明报"28年,他形容前老板「一生谨慎」,喜怒不形于色,唯一见过他流泪,是最痛惜的儿子在美国自杀离世,那滴夺眶而出的眼泪,半世纪过去,仍忘不了。

对于这个倪匡形容为「一流朋友九流老板」的大作家,他就笑谓大侠崇尚多劳多得,但也有人情味的一面。老板知道他半生两袖清风,当年就主动出钱让他医眼。

金庸传奇,金庸御用校对细说九流老板的当年情

在困乏多情的那些年,蔡炎培见证这个老板原来不太冷。身型高大,头戴米白色帽子,不说话时温文尔雅,一说话口沬横飞,

83岁蔡炎培,多届青年文学奖评审,香港中央图书馆备存他的诗作全集,年轻文青尊称他一句蔡爷,已故女作家林燕妮口中的蔡诗人,是罕有真性情的人。

记者邀请他接受访问谈故人,这个老诗人带来题为"望穿苍穹"的小诗,嚷着要送给查大侠:「金庸登仙羽化闷葫芦......」诗内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的情态,带点戏谑却又妙趣横生,这个战前老人,在创作路上,到今日还是跳脱前卫又反叛。

金庸传奇,金庸御用校对细说九流老板的当年情

「查生擅长无招胜有招,我就以怪招送他最后一程」。记者未及反应,眼前的老顽童已自顾自哈哈大笑。这便是蔡炎培,放浪任性,中文根底厚却又能俗能雅,83岁,仍热衷创作,不拘一格。

31岁走进"明报",由助理编辑做起,一做28年,94年查良镛卖盘后引退,3个月后他亦离开工作近30年的第二个家。

这个家孕育他出版人生第一本诗集,多年来仍心存感激。只是"明报"出名人工低,入职时月薪280美元离职时一万四,近30年的青春,只及当时一个高级文员的收入。

「离开"明报"后,去"新报"办副刊,做4年先正式退休,是"新报"的头4年,人工等于的"明报"8年」但说罢他不忘补充:「钱不用很多,够生活基本就得」。

半生风流却又安贫乐道,晚年独居于蓝田公屋,手提电话也懒得用。他说有支笔有张纸让他写诗,已很满足。广州出生,香港成长,65年台湾中兴大学毕业回港,自少已爱文学爱写诗的蔡炎培,一度以写当时流行的「4毫子小说」维生。

金庸传奇,金庸御用校对细说九流老板的当年情

「一共写了8本,两本原创,另外6本就改篇世界名著」。

5,60年代,没太多娱乐,追看小说是生活日常。那些年,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共租小单位权充写作间谈文说艺。他与作家亦舒及西西是文友,与亦舒的前夫蔡浩泉,更是沙煲兄弟:「阿泉在"明报"美术部工作,他说副刊请助理编辑,就去见工」生活得再波希米亚都好,仍有成本,找一份稳定工作不容易,何况更是他喜欢的文字工作?

入职后第一份差事,是主理专栏「包教晓信箱」,为读者解答疑难杂症。「"明报"59年创刊,我66年入职,那个时候办公室还是在湾仔谢斐道,地方好细,全间报馆不够10个人,朱玫成日口袋里装个收音机,一路听一路抄稿」。

蔡炎培口中的朱玫,正是为查良镛生下四名子女的第二任妻子,也是"明报"的开荒牛,那是困乏多情的年代,生活艰苦,却孕育最多像蔡炎培一类醉心创作又不计较的文艺青年。「入职时人工280美元每月做满试用期加50元,但要校对乡土版五条字」。

金庸传奇,金庸御用校对细说九流老板的当年情

客串"自由谈"一篇10美元写笑话一则稿费 1美元,当然还有校对"金庸作品集",每月加200美元半世纪前的数字,他倒背如流,只因笔耕为业,一分一毫,挣来都不容易。

「太太怀第二胎,我对查生说薪金不够家用......查生说他会想想办法,不久即把正在筹备的"金庸作品集"给我校对。」

金庸武侠小说1955年年问世,当时主要于报刊连载,并定期印成单行本,70年代封笔后,金庸就着手把作品修订出版结集,实行肥水不流别人田。整个修订过程,历时达十年。

金庸传奇,金庸御用校对细说九流老板的当年情

「那个时候做编辑要长期返夜班,凌晨两点先收工,宵夜后再开工,要工作到天光」。以报馆为家,儿子拉着爸爸说「好想你多点回家」,不再是肥皂剧的煽情对白,而是真实人生。

「那个天台走廊放了一张床,其实是块门板,上面放张竹席就在那里睡,睡醒后又继续工作」。生活尽管迫人,这个穷风流的诗人,却为床位改了个雅号,叫「迎风阁」。

「以前有所谓卡式录音带,我的儿子会录音给我,等我可以在这里听」。回想半世纪前的一件小事,这个八旬诗人还是一脸窝心

。重新修订工程浩大,金庸又要求高,他在"书剑恩仇录"初版的后记,就特别点名对负责校对的蔡炎培,排字领班陈栋及各位工友致谢,他这样写:「几乎每一句句子都曾改过。甚至第三次校样还是给改得一塌糊涂」,常有「既感且愧之念」。

擅作诗用词精炼的蔡炎培回忆,金庸仔细删修内容,每个字词都很考究。他举例如在"书剑恩仇录"中,查大侠就将「汗毛「改成」寒毛」,将「剑拔弩张「改为」箭拔弩张」,一丝不苟。"明报"时代的金庸,一手办报纸,一手写小说,

蔡炎培说,查先生既是老板又是一代健笔,从无人敢改动他的文章,但当时的字房,就流传了一个「以下犯上」的故事,而「犯上者」正是他。

「那个时查先生每日撰写慨社论,亦指定由我做校对,通常健笔都有文气,我不会特别对照原文,有一回,社论见报后查生走过来问,问为什么会人改了这个题目,原来稿子插在稿插上,刚好把『世界性的大忧郁』的『大』字『插走』了,

金庸传奇,金庸御用校对细说九流老板的当年情

我想了一想反问查先生:『世界性』还不够大吗?」老板闻言,不怒反笑就走回办公室,事后还私底下称赞他「文字根底不错」。

这些点滴,蔡炎培说,事隔半世纪,仍如昨天。事实上,由作品集到社论,要求极高的金庸,均指定蔡炎培最后校对,确保没有错字,「御用」之名不径而走。

对于这个倪匡口中的「一流朋友九流老板」,蔡炎培笑谓只视作报业经营者应有「量入为出」的谨慎作风,又透露金庸其实也有人情味的一面。

「有次新年,他招待班同事上山顶间屋玩,席间大家玩纸牌,我输了1200元。查良镛看了看我就说:「炎培的数入我的好了。 」

另又有次他右眼眼角膜脱落,私家医院索价4万元做手术,保险只够付一半,结果是「查先生出手包了另一半」

。时为1985年,他正为《金庸作品集》校订,因眼疾放了几个月病假,金庸亦从无责难。这个老板,没温馨细语,但在蔡老眼中,却也不太冷。

在明报28年,直率的蔡炎培形容前老板「一生谨慎」,喜怒不形于色,唯一见过他流泪,是最痛惜的大儿子在美国自杀离世。 「那个时候我出差回来,开口想慰问,他已经冲入去厕所…」

金庸传奇,金庸御用校对细说九流老板的当年情

《明报》上下都不敢提,但翻开金庸在《倚天屠龙记》初版修订本的后记,他曾这样写:「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也太肤浅了,真实的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我还记得那时候还在灣仔,有个邵氏明星自殺,查生问有没写说明,结果期间有人怯怯回答他:好像写了,不过波叔(明周前总编辑雷炜坡,其时以笔名兼写明星专栏)好似写了给到《快报》出,

只见他不发一言回到自己的功夫台,但一对手就拳头到握紧张台…」回首那些年,蔡炎培笑说半世纪的故人记忆犹新,但很多事却零零碎碎、点点滴滴,就像他笔下诗歌:只可意会,不便言传。 「其实朦朦胧胧也很美…」谁说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