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又飄“毛毛雨”,南通市民出行請防護

一夜風起,落花無數。連日來,與圈粉無數的市區花牆路相比,人民路、濠東路等多條城市道路上的“梧桐”帶給人們的不是“花瓣雨”的浪漫,有的卻只是讓人不堪其擾、避之唯恐不及的“毛毛”。

梧桐又飄“毛毛雨”,南通市民出行請防護

6日上午,記者在市區人民路看到,每一陣風過,“梧桐”飛絮便紛紛揚揚直落下來,沒有防護的路人只得屏息眯眼通過。路面雖幾經清掃,轉眼又積下厚厚一層。環衛工張大姐說,最近幾天,“毛毛”尤其多,她和同事負責的數百米路段,一個上午清掃的“毛毛”就能裝滿五六個大大的垃圾桶。

梧桐又飄“毛毛雨”,南通市民出行請防護

南京林業大學兼職教授、南通博物苑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曹玉星說,市民通常所說的“梧桐”因葉片呈掌狀,有大型的裂片,看起來很像我國本土所產的錦葵科的梧桐而得“梧桐”俗名。此“梧桐”實為懸鈴木,按球形果簇多少又分“法桐”“英桐”“美桐”等品種,與人們常說的“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中的“梧桐”完全是不同的樹種,因而將其統稱為洋梧桐更為準確些。每年春天,成熟後的果簇便像蒲公英一樣播種“後代”,漫天飛絮無論是撞入眼睛、口鼻,還是沾染皮膚都會引發強烈不適甚至引發過敏反應,成為人見人“厭”的“毛毛”。

梧桐又飄“毛毛雨”,南通市民出行請防護

曹玉星說,如果不考慮飛絮,懸鈴木幾乎可以說是完美的行道樹種。其生長快、樹蔭濃、抗性好、耐修剪、抗煙塵等特點極為突出,因而在北半球被廣泛栽種併成為世界四大行道樹之一。南京街頭的高大“梧桐”一直被南京人引以為傲,但“春天的煩惱”也同樣困擾著這座城市。

他透露,國內幾所林業科研機構多年前就針對此問題進行技術攻關,目前只能育出少果懸鈴木,但完全無果(不育)懸鈴木尚未獲得科研突破。將那些帶果的枝或是當年生枝條剪掉,依然是目前“治”懸鈴木飛絮最實用的方式,但對分佈範圍如此之廣、數量如此眾多的“梧桐”動“手術”,其操作難度自然不可小覷,需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研究。

各位網友,你對惱人的“毛毛”有何看法,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