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哲學:極高明而道中庸

中國的哲學:極高明而道中庸

01

在開始今天的主題“中國的哲學”之前,我想先應景談一談閱讀。

眾所周知,在這個電子產品氾濫的年代,只要輕點幾下手機,就可以將信息記錄下來。

於是,很多人收藏了各種各樣的書籍和知識,期待有朝一日會有用處。

事實是,無論在手機裡保存多少本書,書裡的內容都不會被保存在腦子裡。

這些內容既不能融入你的身心,也不能變成你無形的財富。

比起收藏更進一步的,又有人痴迷於速讀術,追求速度的刺激。

於是,各類讀書法盛行,讀書成了一種攀比。

“我得時不時地看著封面上的評論來提醒自己這本書是講什麼的,不過……我看了這本書的每一個字。當我讀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我很堅定地告訴自己,我看完《理想國》了。帶著一種極大的自豪感,我莊嚴地從書單上劃掉了柏拉圖的名字。”

這是一段讓我感觸至深的文字,讀書讀到這個“境界”,已經完全與讀書這件事情背道而馳。

其實,唯一需要銘記於心的基本目標只有一個:讀完每一本書,都能有紮實的收穫,都能讓生活有一點改變。

至於一個月讀能讀很多書、讀一本書只花費幾十分鐘這樣的能力,在這個目標前都是蒼白無力的。

從現在開始,認真選擇每一本能滿足自己需求的書,然後真摯地與每一本書對話,努力從書中學到知識吧。

把書中的知識轉化為“智慧”,並得心應手地運用,才是真正的閱讀。

閱讀不需要等待,不需要特定時間再去看,別跟風。

多讀書不一定能讓你賺到錢。

閱讀是一種長期行為,不要指望看幾本書或者讀一兩年時間就產生什麼變化。

對閱讀來說,速度完全不重要,讀慢一點,堅持多思考、多總結、多輸出。

別太在意數量,別在意每天讀多少頁,像刷牙洗臉一樣堅持讀下去。

絕大多數人都是走馬觀花,並不知道如何閱讀,或者知道但並未真正做到。

閱讀相對其它愛好,實際非常廉價,但大多數人很少捨得花錢買書。

別在閱讀上取巧,別以為聽過一本書的音頻、看完篇讀書筆記,就算看了這本書了,覺得哪本書不錯,自己買一本,多讀幾遍。

別在速讀上花時間,也別買任何速讀課程,這是智能稅,完全無用。

真正的閱讀很艱難,是在跟自己過不去,但只有讀這樣的書才會對自己有幫助。

願你:真誠地愛上閱讀,踏踏實實地、極致認真地,讀一些好書、讀好一些書。

中國的哲學:極高明而道中庸

02

中國的哲學,西方的哲學,宗教。

Philosophy(拉丁語Philosophia),源於古希臘語中的φιλοσοφία,意思為“愛智慧”。

“哲”字在中國的起源很早,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用西方的標準來看,“哲學”這個概念用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有點勉強,因為我們的傳統是追求“聖賢”人格,而不是古希臘傳統所向往的“愛智慧者”。

因此,有兩種關於“中國哲學”的提法。

一為“哲學在中國”,這是作為一種“共相”性的哲學,即“愛智慧者”。

一為“中國的哲學”,這是一種“殊相”性的哲學,這種殊相性的哲學。

中國哲學的精神主要表現於“中國的哲學”。

任何哲學中都必然有宇宙論、人生論和知識論,中國哲學的精神就表現為這三論的統一。

中國哲學是安身立命之學。

它不僅包含了形而上學,而且還擔負有西方所謂宗教的功能,即“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

與西方哲學不同,中國哲學關心生命的社會價值,並不將其侷限於知識論或外在的客觀知識方面。

不是求做西方哲學的“智者”,而是追求“聖人”。

儒家把這種追求叫“安身立命”,而在西方則將這種精神的文化稱為“宗教”。

西方宗教關心的是“對人生意義的破壞所造成的恐懼”,所以上帝必須被表達成為“造物主”、“立法者”與“救世主”。

然而,中國哲學認為上帝的這三個特性都可以統一。

人與天地參,能夠“盡心知性至命”。

宇宙論、人生論和知識論並沒有被截然分離,所以從“天命”的觀點看,中國哲學同時擔任了西方哲學與宗教的功能。

中國哲學的精神是體現在演化論的宇宙觀中的,天地人三才都是陰陽演化而來。

而西方的基督教宇宙觀是設計論的,上帝外在於被設計的萬物,作為一個絕對客觀的存在自由自在地“創造”萬物。

因此,馮友蘭先生在對美國人講中國哲學時說,對於中國哲學而言,每個人都是上帝,因為每人身上都有宇宙進化的因子。

所以中國哲學要說“人是一個小宇宙”,練氣功也要像宇宙運行一樣“轉小周天、大周天”。

聯繫到人生論上講,就是孟子說的“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說的“塗之人可以為禹”,王陽明說的“滿街都是聖人”。

中國的哲學:極高明而道中庸

03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中庸》

就是說,哲學家講的那個宇宙人生的道理,表面上並看不見,但實質上卻存在於宇宙萬物的生命裡面,是冥冥中的一種永恆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愛因斯坦所信奉的那種自然神性,中國人將之表述為“從無極而至太極之道”。

在宇宙中凡存在物必有其存在的道理,關鍵在於我們要動腦筋認識這一點。

如果我們隨便找一對夫婦,參照著宇宙的自然道理跟他們講做人的道理,他們也沒有不能接受的。

但如果我們把極小的道理推廣到至大至高之理,即使是聖人也不是說無所不知。

這都是從宇宙觀、人生觀和知識論的角度來講的。

所以“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可以看出,中國的哲學的精神是關乎天人的:“天地之道”可始於夫婦,在最平常的事情裡面體會人生的崇高意義,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

中國哲學體現的是世界觀與人生觀的統一。

它存在於我們每個個體的生命裡面,沒有必要從外面去找,也不可能由“先知”把這個外在的宇宙真理“啟示”給我們。

我們的人倫日用,擔水砍柴,都有宇宙人生的終極道理在裡面。

這就是“每下愈況”,越是簡單、瑣細的事物,越能幫助我們切身感受宇宙的勃勃生機和普遍道理。

中國哲學的精神揭示出來的道理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養自己的浩然之氣”,都可以“替天行道”,都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與西方文化中那種“道成肉身”止於耶穌一人的情況相比,中國哲學既為中國人提供了西方哲學的那種知性精神,也為中國人提供了西方宗教的那種信仰動力。

“究天人之際”的知識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與人生觀的統一,以及“天地境界”的人生哲學,都很好地表達了中國哲學那種人與自然、人與人、靈與肉和諧互攝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