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從來沒有帶兵指揮打仗的經驗,為什麼卻能一戰必勝?

觀復27


歷史上有一個少年,出身挺慘的。少年的父親和良家姑娘私通,不久姑娘發現自己有了身孕,沒成想孩子父親聽說之後竟然腳底抹油開溜了,姑娘:……後來姑娘生下少年獨自撫養,在成長的過程中,嘲笑謾罵是家常便飯,即便後來姨媽在宮中頗受皇帝恩寵,少年也沒擺脫“私生子”“沒爹的野種”的標籤。

年少參軍,封狼居胥滅匈奴,開掛的人生不解釋

少年是霍去病,姨媽衛子夫得寵後將他接到京城,在舅舅大將軍衛青的影響下從軍。彼時,在漢武帝“寇可往,我亦可往”的雄心壯志下,大漢與匈奴攻守異形,一掃高祖時期的萎靡頹唐之勢。而十八歲的霍去病正是意氣風發、豪雲壯志之時,漢武帝對眼前這個少年寄予無限厚望。

初次上戰場,大漠的風沙沒有迷了少年的眼,匈奴的鐵騎也沒有嚇退少年的心。儘管衛青一再叮囑霍去病不可輕舉妄動,一定要跟好自己,不要在茫茫沙漠迷了路,不要一時大意落入匈奴圈套……話囑咐了很多,霍去病一句也沒聽進去。

右將軍與前將軍的兵馬損失殆盡,二人一逃一降,衛青親帥大軍迎戰匈奴右賢王。霍去病帶著八百士兵,循著兵馬痕跡竟找到了匈奴大營!此時匈奴大營防備正鬆懈,霍去病提槍縱馬,帶兵長驅直入,不僅以八百兵力立破兩千匈奴軍隊,而且砍死了單于祖父,俘虜了匈奴相國、叔父。

這僅僅是個開始,漢武帝接連委以重任,在李家父子還身陷迷路無法自拔時,霍去病屢戰屢勝,孤軍深入仍舊勢如破竹,大漠黃沙從未阻擋得了他的步伐!一年之內,斬敵四萬,盡收河西大地。

匈奴早已不復漢高祖時期的氣勢,“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這次輪到匈奴哭了吧!霍去病二十歲那年,更是封狼居胥,端了左賢王的老窩不說,還在人家的地盤兒搞了個封禪大典,這實在是把匈奴的臉摁在地上摩擦!

英年早逝,勇冠三軍雙子星,征戰的腳步永存史

封狼居胥僅三年之後,霍去病突然逝世,年僅二十三歲。《史記》中對他的死因沒有過多記載,只有簡單的一個字,“卒”……數千年來,後人對霍去病的死因猜測不斷,其中“漢武帝下毒”這個說法被傳得神乎其神,部分人甚至言之鑿鑿,彷彿真的確有其事。

其實這個說法漏洞百出,且不說司馬遷此人有多耿直,單就他敢為項羽立本紀、給陳涉寫世家,如果霍去病的死真的是漢武帝下的毒手,司馬遷不會也不可能替他遮掩。而通讀《史記》會發現,對於非正常死亡,司馬遷多半會費些筆墨交代出人物的死因,而對於簡單的“卒”或“薨”則可以理解為正常病死或老死了。

再說漢武帝在霍去病生前可以說是極盡寵幸,官拜驃騎將軍大司馬,因不滿李敢打傷衛青,在狩獵中一箭射殺李敢,事後漢武帝不僅沒有追究,還給出了“李敢不小心被鹿撞死”的說辭,真不知道李家人看著李敢身上的箭傷作何感想……

霍去病突然逝世後的葬禮極盡哀榮,漢武帝不僅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而且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像祁連山的樣子,封狼居胥的榮耀永遠圍繞在他安息的地方,以安其心,以定其魂。更值得一提的是,漢武帝追諡霍去病為景桓侯,雙字諡號,這可以說是很高的哀榮了。

所以霍去病大概率是病死的,在那種醫療資源極度匱乏的年代,就連皇帝都有好多二三十歲就年紀輕輕病死的,一個常年征戰的將軍,傷痕累累自不必多說,從名字來看可能霍去病本人從小身體也不是特別好,所以病死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漫天黃沙飛揚,試圖遮掩歷史的痕跡。但所幸歷史並不是由文字記錄筆墨留存的,英雄的魂靈會留在後人的記憶中代代傳承!霍去病的形象定格在他二十歲縱馬高呼那一刻,始終那麼年輕,他永遠都是那個飛揚的少年,這對他而言又是何等幸運。


刀墓手札


霍去病的戰術很簡單,一個戰士配好幾匹戰馬高速機動,襲擊匈奴的弱點(而不是直接找匈奴主力決戰)。

看起來,這是霍去病的功績,其實我們還要看清楚他背後站著的是漢武帝。

霍去病的舅舅是名將衛青,很顯然按照常理推測,他會特別疼愛這個沒有父親的外甥,而各種軍事常識和武藝騎術,那是必須要從小就鍛鍊的,沒辦法,孃親舅大,何況你還沒有父親。這就使得霍去病在同年人中軍事上的造詣更深,而霍去病對於軍事估計也是從小就嚮往的(畢竟舅舅以前就是奴隸,打仗打成的大官了,眼前的例子啊。)

衛青襲擊匈奴於漠南,也帶了霍去病一同前往,在戰役中衛青發現了敵人的破綻,當然要把美差交給外甥。(說實話,我不會相信這個破綻是霍去病發現的,即使是他天才到第一次上戰場就發現敵人的破綻,舅舅不發話,他也去不了。)

衛青要霍去病帶著八百輕騎(純騎兵。)衝進沒有什麼敵人戰士的內部一頓爆砍,據說是砍了兩千多個頭,一戰成名。

漢武帝是一個非常深謀遠慮的皇帝,多年之前他早已經命令蓄養戰馬可見一斑。小夥子打了勝仗回來了,可得好好問一問。一問之下來神了,這個勇敢的小夥子帶著純騎兵的隊伍攻擊了敵人的弱點,屠殺的只怕不全是戰士(那也沒有關係)。

漢武帝是老辣的國家決策者,霍去病是一個新生代白紙一般的將領,那麼這張白紙就由得漢武帝來寫字了。

據推測只這般教育的:

劉徹:你舅舅打仗很厲害,只是過於婦人之仁,居然還抓那麼多俘虜,還搶劫人口回來幹嘛呀。

霍去病:人口和俘虜都是重要勞動力呀。

劉徹終於說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話:目前我們大漢不缺人口,你能不能用輕騎的辦法給朕去屠殺匈奴,避開他們的戰士,屠殺他們的平民,他們缺人,你一直狠狠殺就行了,白起當年屠殺那四十萬戰俘,趙國一蹶不振。只是白起以後外號叫做人屠,名聲很不好聽。主意是我出的,人要你去殺,萬一別人問起來,你不能出賣朕。朕不願意在歷史書上面背上這個名聲。給個黑鍋你背一背。

霍去病:這個,那個,那麼,好的。

為什麼不找衛青來辦這件事,原因很清楚了吧。霍去病十七歲,又是遠親,又能打。

而輕騎迂迴追殺是一種戰術,然而繞道敵後屠殺(甚至不是劫掠),這是一種大戰略,乃至是政治了。這一點絕非十七歲的人能想得出的,只有那個老辣的漢武帝才行。

霍去病既然願意去背黑鍋,那麼黑鍋裡面自然也要放些饃饃安慰他一下,漢武帝這人並不壞,是個好老大。

先練著,兩年之後,黑鍋裡掉出一個饃饃。漢武帝封霍去病“驃騎將軍”,出門練手,殺了四萬敵人,只帶回來一百多個身份高貴的戰俘。(很可怕的比例了。)

又過了兩年,漢武帝決定對匈奴總攻了,這時啟用衛青在正面戰場疑惑匈奴,霍去病迂迴屠殺,戰馬敞開了供應,有記載霍去病部下居然有寫戰士一個人帶著九匹戰馬的。

霍去病有效的利用這些戰馬高速迂迴機動,匈奴戰士追不上他,跑不過他。他一頓連環爆砍,好像是殺了七萬多人,追殺至狼居胥山,兵鋒直至現在的貝加爾湖。

那時候匈奴總人口不過是六七十萬,霍大將軍一次就殺了十分之一。這樣的純數字不能表現重點,說說對比吧。二戰中國大約四億人口,死亡1800萬。這麼殘酷的損失了,還低於當年霍去病對匈奴造成的傷害。

匈奴只要是還能思考,就知道,這地方沒法待下去了,一不留神,滅種啊。跑了。

漢武帝毫不吝惜獎賞,驃騎將軍兼大司馬(國防部長),可惜,又過了兩年,驃騎將軍病逝,史書記載漢武帝非常悲傷,我相信他是很傷心的。


李勉9


第一、霍去病雖然沒有帶兵指揮打仗的經驗,但並不等於他沒接受過軍事理論及統兵打仗的訓練。霍去病是大將軍的外甥,其母和漢武帝的愛妃衛子夫是親姐倆,屬於皇親國戚。接受漢武帝及衛青的軍事指揮和軍事訓練,應是很正常的事。

第二、因為霍去病與衛青及漢武帝的親屬關係,衛青在戰爭中會把最有力於勝利的機會讓給霍去病,而且給霍去病配備的都是精兵強將,所以才得以一戰成名。這就是所謂的“培養”。

第三、霍去病因為年輕,所以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而且他確實有戰爭的天賦,善於在戰爭中抓住戰機,殺伐果斷,在上級培養和自己的努力下,得以成名。

第四、霍去病戰勝匈奴的背景,是強大的漢朝力量。漢武帝積蓄了幾十年的國力,目的就是靠戰爭解決匈奴問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衛青和霍去病只是執行層,而戰略是漢武帝定的。霍去病圓滿地完成了任務而已。

第五、霍去病開始只是小戰,率領八百騎兵,積累了一些經驗後,才率大部隊襲擊匈奴的,不得不說,他是個戰爭的天才,善於總結戰爭經驗與教訓,並勇猛善戰。霍去病一生四次領兵出塞打擊匈奴,官至驃騎將軍大司馬,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堪稱一代名將。


陸棄


第一,衛青大軍吸引了匈奴主力的注意,這為霍去病長途襲擊創造了條件。


其實漢匈戰爭,對於漢朝一方來說,最困難的不是正面決戰。


早在漢景帝時期,匈奴已經沒有正面與漢軍作戰的能力,漢景帝時期被匈奴騷擾的實在受不了,派韓安國為帥,帶領步騎三十萬準備從關中出發攻擊匈奴,結果匈奴得知這一消息,沒等韓安國大軍北上就跑的沒影了。


在衛青崛起之前,匈奴的戰術都是“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而那時候沒有無線電,漢軍從今天陝西、山西乃至內蒙地區分頭出擊,只能按照事前約定好的時間出擊,至於會不會遇到匈奴主力,只能聽天由命。


以公元前129年河南之役(河套以南,不是河南省)為例,漢軍分幾路出擊,衛青兵出上谷(今天河北張家口懷來)、公孫賀出雲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公孫敖兵出代(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東南)、李廣出雁門(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東南)。結果公孫賀出擊根本沒有找到匈奴,而因為李廣名氣最大,所以匈奴集中對付李廣,李廣全軍覆沒,但是這也為衛青攻入龍城創造了條件。


之後多次戰鬥,衛青逐漸取代了李廣,成為匈奴最忌憚的敵人,公元前127—125年,衛青屢次大敗匈奴,俘獲牲畜上百萬頭,男女數萬人,從此威震匈奴。這種情況下衛青率十萬步騎從定襄攻擊單于老巢,匈奴肯定會把所有注意力放在衛青身上,這為霍去病率少數精銳騎兵突襲創造了條件。


第二,霍去病麾下戰士以匈奴降人為主,手下三個主要軍官裡有兩個半匈奴人,騎射嫻熟,熟悉地理環境


漢軍出塞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不熟悉地形,經常遭遇迷路的情況,而霍去病麾下騎兵以匈奴降人為主,這就完美的規避了這種情況。


關於霍去病麾下以匈奴降人為主的證據主要是第一次河西之戰後漢武帝詔書裡表揚霍去病時提到了霍去病麾下多匈奴人,第二個證據就是霍去病所率騎兵,在戰後論功行賞,一共有三名主要軍官被封侯,其中一名還是霍去病的行軍司馬,這三個封侯的將領,校尉高不識、校尉僕多都是匈奴小部落酋長,而司馬趙破奴儘管是漢人,但是從小在匈奴長大,熟悉匈奴情況。


第三,霍去病本人武力指數很高,還是個混不吝


這從霍去病一箭射死李敢這件事情上就能體現的淋漓盡致,霍去病能一箭射死李敢,這說明霍去病箭術還是很高明的,雖然是皇親國戚,但是看得出在武藝上沒有放鬆。


其次,霍去病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儘管霍去病和漢武帝有特殊關係,但是漢武帝是什麼人?狠起來連自己親兒子都殺,臨死還要把長安監獄犯人殺光,差點沒殺了自己親孫子的主兒,漢武帝這種人骨子裡異常冷血的,不會對誰動真感情,所以霍去病當著漢武帝面殺李敢還是冒了很大風險,但是霍去病就敢去做,就不在乎後果。


這種混不吝的勁兒,讓他敢於帶領少數精銳騎兵突襲匈奴後方,正所謂將乃兵之膽,主將天不怕地不怕,手下士兵自然也就無所畏懼。


第四,就是運氣了


不管再怎麼總結原因,但是如果霍去病第一次出擊就遭遇匈奴主力,那他就算比項羽還能打也多半涼了,但是霍去病就是運氣很好沒有遇到這種糟糕的情況,很順利的贏得了自己第一次戰鬥的勝利。


蘭臺


霍去病並不是一被武帝發現就派去打仗,其中有個過程,史書雖沒有明文記載,但我們可以從中推敲出端倪。霍去病舅父衛青,掀開反擊匈奴戰爭並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的人,也應是經過歷練後才出徵。衛子夫入宮,家人水漲船高,衛青也進皇宮當差,初在建章宮當衛士,陳皇后的母親館陶公主恨屋及烏,派人殺衛青,幸被公孫敖所救,因這一次暗殺,衛青進入武帝法眼,在他前後當差十年,也並不是立即派去打擊匈奴。霍去病據說在襁褓時便與武帝有因緣,連名字還是武帝起的,可見很早進入武帝的視野。所以,這二人在出徵前,都經過武帝集中人力財力調教的。


武帝有一位寵臣韓嫣,是韓王信的曾孫,祖輩先在匈奴後歸漢,韓嫣看到武帝一心在籌備討伐匈奴,便投其所好,便蒐集家裡記載的一此匈奴故事,講解傳授匈奴的一些兵器和陣法,得到武帝的激賞“而嫣先習胡兵,以故益尊貴”。(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可知劉徹在未親政之前,是有一套人馬在用心揣摩匈奴戰法的。衛霍必然學習過這些人親自或留下的經驗。回看霍去病的歷程,也不是一下子就單挑重擔,前123年,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隨衛青出征,兩次參加在漠南的戰爭,這是理論結合實踐的過程。實踐效果相當好,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的官員,同時也斬殺了單于的祖父輩籍若侯產,因功封侯。


那麼,這些人出征前僅僅停留在口頭書面上的理論學習嗎?卻也未必,這不得不說起一件史書有載卻易為人所忽略的事,竇太皇太后在武帝登基做皇帝后還干政六年,六年後才死亡,在此前,劉徹曾雄心勃勃想推行儒家思想治國,馬上被竇太后打回原形,知道祖母的厲害後,武帝自覺了,大事多請示,小事大臣管,自己無所事事,終日遊玩打獵。(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前138年,漢武發現在長安北面,有一處秦朝廢棄的宮苑,面積廣大,荒無人煙,覺得非常可惜,便對它進行整修擴建,命太中大夫吾丘壽王在現在的三橋鎮以南、終南山以北、周至以東、曲江池以西的範圍內擴建上林苑,並徵收附近耕地和草地,用以修建苑內的各種景觀。

秦朝廢宮苑就此成了一座專門供皇帝君臣打獵的場所。據載,上林苑周長三百四十公里,裡面有離宮七十所,跨越長安區、鄠邑區、咸陽、周至縣、藍田縣五區縣境,可以容納千軍萬馬。漢書說裡面“苑中養百獸,天子春秋射獵苑中,取獸無數。其中離宮七十所,容千騎萬乘”,百獸自然有狼虎等猛獸在內,參照衛青出征打匈奴前,至少在武帝身邊待了十年,這段時間,文武雙習,一出征自是犁庭掃穴。霍去病也是這個道理,先練習,再出戰,天份不同,成績不同,如霍去病的天賦異稟,才能每戰必勝,功蓋滿朝。


南方鵬


準確的來說,霍去病是沒有獨自統兵的經驗,但他不是沒有作戰經驗,因為他有個大將軍舅舅衛青啊,衛青時常帶著這個小外甥行軍,可以說,霍去病那時候已經是作戰經驗相當豐富了,當然他一戰必勝有很多原因,我分為以下兩點給大家試分析之。

一.大漢強盛的國力作保障。

漢武帝時期,為了對匈奴作戰,基本上家家戶戶都養馬,而霍去病的驍騎就是從軍中千挑萬選出來的,就算沒有赤兔那樣“日行千里,跨山川大河如履平地的本事”,肯定也是能滿足長途奔襲的需要。

說到國力,我可以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二戰時期,侵華日軍基本上都已經高中畢業了,而我軍,包括八路軍和新四軍,除了少數軍官外,基本都是文盲,戰爭時期,武器更新換代異常的快,你沒有一定知識,就掌握不了複雜的兵器,就像《亮劍》裡面說的,“打小曹莊聚點,繳獲了一門意大利炮,炮身全是洋碼子”,再給大家對比一下狗日的和我們戰士體格上的差距。

日軍的廚房,可以看到日軍士兵強壯的身體和肌肉。

中國軍隊閱兵時小憩的照片,90%以上的士兵低於基本營養標準。

還有一個例子,直到90年代,在我國,司機都是一個職業,抗美援朝時期,我軍繳獲一輛美軍卡車,全連沒有一個會開的,為了快速行軍,只得白白炸燬,反之,如果美軍將我軍配屬的卡車司機打死了,就會造成不小的麻煩,因為一家人沒幾個會開的呀。

這就是國力,國力就蘊藏在千千萬萬的老百姓當中,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史書記載,匈奴人的武器通常以弓箭為主,刀劍則只是輔助的武器,雖然匈奴士兵有很強的機動性,但是也正是這個原因他們的武器裝備就相對比較簡陋。而他們習慣的戰法也是發揮騎兵的優勢,等到了射程範圍之內後,就用弓箭來對敵,因為那個時候還沒馬鐙,騎兵近戰其實還是比較吃虧的,所以對上漢朝,漢朝那時的武器裝備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漢朝士兵的武器裝備一般包括三類。首先就是具備遠程攻擊的武器,一般就是弓和弩。其次就是長兵器,使用最多的就是長槍、長矛等。還有就是近戰使用的武器了,一般就是刀劍居多。最後就是護盾類的武器,戰甲和盾牌等等,都是用鐵製成的,而那時漢朝士兵用的弓箭同樣也是以鐵和銅為主要材料製成。從這一點上也能看出倆方裝備的差距。

漢朝國力強盛,霍去病敢於孤軍深入,很大程度憑仗著“船堅炮利”。

二.

他抱著必死的信心,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我為啥說是必死的信心呢,因為遠離大後方,又加上在敵方領土作戰,隨時都可能被包圍,以霍去病的性格,哪怕是彈盡糧絕,他也是絕不會投降的。

可能很多人會說:“他沒有過彈盡糧絕啊,你咋知道他不會投降”?因為只要是想到過投降,就是想到過給自己留條後路,而有這種想法的人斷不會縱橫大漠幾千裡的!

正如麥克阿瑟將軍說過的那樣:“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著!”


我是啃書菌


說霍去病從來沒有帶兵指揮打仗的經驗這是不對的,要知道他可是有個叫“衛青”的舅舅啊!



按照歷史記載,霍去病是於17歲第一次隨舅舅衛青出征匈奴,然後率領八百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大破匈奴,斬殺敵人超過兩千人,一戰成名!

這應該就是問題的依據!



沒錯,那是他第一次出征打匈奴,但這並不代表那就是他第一次帶兵指揮打仗啊!要知道他出徵的時候可是被授予的驃姚校尉,雖然這裡又漢武帝開後門的緣故,但沒點能力,漢武帝會讓他去送死?

霍去病之前可是漢武帝手底下的羽林郎,那時漢武帝的貼身禁軍,精銳中的精銳,沒少訓練過。



再者,當時的主將是霍去病的舅舅衛青,衛青何許人也?一代名將,對於如何用兵作戰自然有著自己的安排,他敢讓自己的親外甥只帶800人就深入敵境,必然是有著一定的把握,不然他會讓自己的外甥去送死?



所以,當時霍去病手底下的800騎兵絕對是精銳中的精銳,很可能就是長安來的羽林軍,是漢武帝拿給霍去病建功的本錢。再者,其所出擊面對的匈奴,估計也不是匈奴精銳,所以,霍去病最終取得大勝。



當然了,還有一點就是霍去病自己的天賦,畢竟封狼居胥山這樣的事情不是誰都能幹的!

所以,霍去病首次出征便能一戰必勝,那時這些原因綜合所致!


白話歷史君



路遙lgy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第一漢朝家底厚實


漢武帝時期之所以能對匈奴展開大規模作戰,關鍵在於經歷了前代高皇帝,呂后,文帝,景帝四代的積累,漢朝非常富有,和匈奴人作戰最關鍵的東西,戰馬,在武帝初年有八十餘萬匹。衛青霍去病再也不需要和高帝一樣帶著數萬步兵去打匈奴人了,衛青首戰帶八百人深入漠南,遠離大軍數百里,殺敵兩千餘。這八百人可不是跑步過去的,八百輕勇騎起碼得有兩千匹戰馬馱馬,才能達成這種效果。

這這種手筆,在漢武帝之前想都不敢想。是漢朝厚實的家底,強大的國力才支撐起衛青霍去病數次北伐匈奴,使匈奴遠遷漠北的壯舉。

第二霍去病有個好舅舅

霍去病出身不好,他爹霍仲孺是一個小吏,其母衛少兒是平陽公主府的女奴,霍仲孺不敢承認他和平陽公主府的女奴私通,因此也不敢認霍去病,霍去病就一直跟著母家生活,後來大家也知道,衛子夫被漢武帝看上了,併成了皇后,衛青又被漢武帝重用,衛少兒,霍去病等人一下鯉魚躍龍門,成了顯貴。霍去病跟著舅舅,受其薰陶,對行軍打仗,和匈奴人作戰很有見解,為其後來建功立業打下基礎。

還有,霍去病和匈奴人打第一仗的時候,他舅舅衛青已經和匈奴人打了四次大戰了,這四次大戰,除了第一次漢朝吃虧,餘下三次都是大敗匈奴並且奪下河套地區。可以說,是衛青李廣等將領抗下了匈奴人最激烈的反撲並且扭轉態勢。從霍去病伐匈奴開始,形式上已經是漢朝佔優了。

還有,霍去病打第一仗時,是衛青率十萬騎兵北征匈奴,霍去病是隨軍出征,可以說是被衛青帶出去見世面的,此戰霍去病之所以八百人建功,除了過人的膽識和能力出眾,後備補給到位外。最關鍵的還是衛青吸引了匈奴大部隊的眼光,霍去病說是在打草谷也不為過。

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一仗,霍去病也進入了漢武帝的眼睛,為其後來的建功立業打下基礎。

還有一點,良臣遇英主,才能有此造化啊。


守仁讀仁


其實,這是上百年來漢人對匈奴作戰的經驗教訓總結,然後以漢武帝為首針對匈奴的特點反制戰術之一。當時對匈奴作戰,因為匈奴都是來去無影蹤的騎兵,並且是以戰養戰不帶後勤糧草,每次匈奴來進攻時就是避開城池和正規的防禦部隊,然後對著漢人的平民百姓大肆殺戮一番,搶劫一些物資和牲畜啥的然後走人,或者趁漢人部隊追趕時切斷漢人部隊的後勤供應然後打處於無後勤支持的漢人部隊。漢人以步兵為主,步兵在大草原根本沒辦法和靈活的騎兵對壘,因為打不著它就跑了,步兵對騎兵時一般就是以弓弩和規整的陣型殺傷騎兵,但是如果突入敵鏡後被匈奴圍困切斷糧草就完蛋了。所以每次匈奴對陣漢人時都沾光,這樣逐步消耗漢人的財富和人口,所以對匈奴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其人之道對其人之身,也訓練一批強悍的騎兵,這些騎兵作用就是在漢人騎兵步兵混合部隊對壘匈奴兵時,趁亂深入敵鏡去殺那些匈奴的平民百姓和小股散兵,給匈奴後方造成恐慌和毀滅他們的經濟,畢竟遊牧民族人口少,經不起這樣的殺戮,像匈奴帝國都是部落社會,匈奴的嫡系部落也就30--50萬人口,其他被匈奴征服的部落能有150--200萬人口,只要能把匈奴嫡系部落那30--50萬人殺它個10--8萬的,匈奴內部自個都亂了,可能其他的被匈奴征服的部落就會造反。所以漢武帝就積聚全國之力在皇家林園挑選操練一批這樣強悍的敢死隊,去用騎兵快速優勢去打擊匈奴後方腹地。結果證明這樣的策略完全奏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