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穿起了漢服?

跟PP蟲


這個所謂的漢服圈和漢服熱其實是一些培訓機構,服裝批發商,以及一些別有用心搞民族分化的人在推波助瀾,從某些方面來說這是在破壞中華民族的根基,就像有些自媒體和專家宣傳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論調一樣,意思就是說中華早已不存在,現在的中國人都是XX的後代,甚至還有人荒唐的宣傳中國人源於埃及或非洲!這是在否定整個民族和歷史體系,也是在否定守土有責,在否定我們的既有版圖,也是在否定侮辱我們的民族精神和英雄,用心何其毒也,這些人比漢奸還奸而且狡猾惡毒!所謂的漢服圈裡很多年輕人根本不懂什麼是漢服漢服的意義是什麼,甚至對歷史也沒什麼瞭解,他們只是喜歡秀朋友圈和個性化,喜歡標新立異,與眾不同從而凸現出自己的品味獨特!中華民族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融合重組,我們是炎黃子孫,炎黃就是融合,服飾也隨歷史和生產力,生產關係,科技的改變而不斷變革,早在趙武靈王那裡就有了服飾變更胡服騎射,中華民族以後會越來越大不斷融合,作為新時代中國人反而固步自封要回復那寬袍大袖那就是在自我否定,中國只有一個民族就是中華民族,不要再強調那什麼56個,中國只有一個,中華版圖內的民族也只有中華民族!如果真要選個什麼服,那也只有中山裝最能代表。


捌零367


小時候,我們的課本上講到有關56個民族的內容總有相應的配圖,各個民族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裝,但是代表漢族的哥哥姐姐們穿的是現代服裝。我好奇地問媽媽:“漢族的民族服裝是什麼啊?”媽媽說:“是旗袍。”

漸漸長大了些,我瞭解到旗袍是滿族服裝的改良,可是我們是漢族人啊。我到網上搜索,看到了“漢服”這個詞條。原來這就是我們的民族服裝啊,她是多麼的端莊美麗。閱讀著“漢服”的相關內容,我瞭解了她的各種形制,瞭解了她的特點。在這以後,我會告訴別人,“漢族的民族服裝是漢服啊”。

許許多多的同袍和我一樣,我們探索、我們追尋著這樣的美麗,同時吸引著更多的小夥伴們去了解她,而傳播媒介的多樣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復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重要的一環,當下文化政策也帶領著我們將遺失的文化找回來,並且發揚光大。


只是一顆新鮮的橘子


風尚!

當地域人類富裕到一定程度,自我認知開始強化,人的屬地性優越性會倍增,釋放這種優越感彰顯自尊的方式就是服飾與裝飾。


刻意標定我是這方水土養的人!

如近代日本,成人禮婚禮都用大唐和服一樣。


我國隨著物質精神的富裕程度的攀升,迴歸本民族特色的人性慾望會增加,在特殊儀式上用古代格式服裝展示自我風采的人會增多。

也是正常的自我炫耀心理的彰顯。


盈博天宇


不請自來了。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穿漢服?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大街上時常看到有年輕人穿著襦裙或者廣袖長袍行走。姿態自然大方,著實是令人羨慕。然而,對此現象,有人歡樂,自然就有人憂慮,擔心它會影響到民族大團結。所以不大讚同。

但是,這個現象為何會在二十一世紀像是春風一般吹遍祖國大地?其中必然是有原因的。

民族文化復興與意識覺醒的影響。

漢族服飾,衣冠文化屬於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縱觀現代文化發展,一些人過於追崇外來衣冠的心態,正是因為缺少了本土衣冠文化的維繫作用。如果有一種代表性的衣冠,那麼是不是能激起更多人的華夏民族意識?少一些媚外心思?

所以,只要華夏文化再興盛,它的再興起與流行也是自然而然的。

藝術文化的影響,也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漢服。

八零後、九零後,以及現在的零零後們,看著武俠、玄幻等古裝劇長大的。不知不覺中,我們早就喜歡上了漢服的飄逸婉約。而下,國家又倡導復興傳統文化,一系列的反應碰撞,促使了更多的機會讓年輕人可以裁製漢服,穿上漢服,並努力使之日常化。

外國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播,也有巨大的影響。

臨近的國家,諸如日本、韓國朝鮮等,他們都能保持著各自的民族服飾。而我們自稱衣冠禮儀之國,卻是沒有自己的具有代表性的衣冠服飾,豈不是很可憐、可悲?看得多了,想得多了,年輕人就被激起了許多人不服輸的心理。憑什麼我們就不能有自己的獨特的民族服飾,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所以,最近幾年開始,街頭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穿上了自己鐘意的漢服,實在是一道華麗的風景。

只是,很多人看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穿漢服,就會擔憂:這個現象是好是壞呢?

任何事,都是利弊相隨的,就看哪一面佔優勢而已。於個人拙見,這是利大於弊的事。

這對於提升民族自豪感是有好處的。

國家是多民族國家,其他少數民族有各自的特色服飾,沒道理不許漢族穿屬於自己的服飾。允許百花齊放,花園才更美麗。

或許有人反對,認為興盛漢服,會引起一些矛盾。又或者說,擔心這會顯得漢族人與漢文化高高在上?

但是,這樣說的人,忽略了其文化的領導性,及其包容性。

明末太子少保袁可立說過一句話,“受益惟謙,有容乃大”。作為一名士大夫,他的言論代表著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點,那就是“容納”。它沒有攻擊性,只有圓滑、中庸之道,奉行君子所為。

所以,中華文明能傳遞至今,靠的不是霸道,而是其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又怎麼會有高高在上的“性質”在?是否有點庸人自擾?

綜上所述,為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穿漢服了?那代表著文化的復興,說明了傳統文化發展有了進步。這並不可怕,因為當下民族團結在一塊,只是多了一種民族兄弟服飾,增添了民族文化多樣性而已。


宿禮


漢服是中華文明傳承的外在表現。



上世紀初,中國積弱多年,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中山先生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綱領,拉開了民族復興的大幕。對於中華文明存續的意義不下於冉閔的《殺胡令》。

滿人主導的格局下,從來沒有真正的中華文明,而是部分被同化的薩滿文化,所以才要恢復中華。



第一次復興

真正的中華文明早在南宋便幾近斷絕,隨著最後一批精英階層在崖山殉國,文明傳承岌岌可危。

幸好元朝只存在百年,明朝初期還能在尋回部分碎片的基礎上,以服飾,禮儀,法令等為載體擴充,形成了鮮明朱氏印記的次代中華文明。



這個時期上至皇帝,下至販夫走卒,都是硬骨頭,面對外辱寧死不屈。皇帝被抓走要挾,轉頭就另立新帝,逼得敵人只能將人放回來。

從廢墟中重生的中華文明,帶著破而後立的銳氣,一往無前。



只是,清軍入關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將國人的硬氣殺成了酥軟,剃頭令又摧滅了最後的一點民族自尊。從此天朝上國,八方來拜的民族自信不再,而學成了欺軟怕硬的草原動物範兒。

第二次復興

民國初期,中華文明迎來第二次復興。

只是中華文明早已斷代,只能竭力從其他文明中尋找碎片。從滿人傳統旗服中改良了旗袍,從西服中吸取精髓,結合傳統服飾特點改良成中山裝。





好歹是在全盤西化的浪潮中,保住了一點文化的根。

後來國內政局混亂,民不聊生,文明覆興也只能暫停,但底子還在,悄悄的在某個角落潛伏下來,留待下次喚醒。



第三次復興

近些年,中國經濟重新站在了世界前列,物質豐富之餘,國民開始更多關注精神層面的提升。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文明覆興的時機已成熟。

這次的先鋒是最能接受新生事物,追求個性的學生。熟知cosplay文化的年輕人,對漢服穿戴的接受度很高。於是以美麗的漢服為載體,人們去了解更多的文明觸角,如音樂,舞蹈,品茶,對弈。。



於是報古箏等民族樂器課的學生多了起來,還有民族舞,圍棋等,家長也願意讓孩子從小就培養這些興趣愛好。

文明覆興的前奏曲已奏響。



武力強大是立國之本,經濟繁盛是強國之法,而文明覆興是中華民族重新攀上群山之巔的必由之路。

世界那麼大,一起去看看。感謝您的點贊和轉發,也記得關注圈圈君,一起看看不一樣的世界。

圈遊記


孔子曾經說過,如果沒有管仲的話,那麼我們都要穿著左邊開衿的衣服了。可見,服飾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文化,是民族特有的文化外延的載體。

越是民族的,越是有活力的。當一個民族強盛的時候,他的服飾也被其他民族模仿和穿戴。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王朝之一,其漢風浩蕩,流傳千年。

近中國百年屈辱史,西風東漸,穿洋裝,學洋語,成為一種時尚。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中國國際社會的地位愈高,民族自信力也在提高。

中國舉行2008年奧運會時,穿著漢服的人們舉著漢字模塊,展現了中國燦爛的文明。漢服作為年輕人喜歡的服飾也不足為奇了。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年輕人更希望展現自我,張揚自我。漢服作為他們生活的一種方式,我個人覺得無傷大雅。





秦川濤哥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基本特點

交領、右衽、繫帶

基本形制

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

具體分類

(女裝)

交領襦裙 對襟襦裙 齊胸襦裙 袒領襦裙 褙子 襖裙 圓領袍 直裾 曲裾 襦袴

半臂 襦/衫 上襖 褙子 宋褲 比甲 披風 大袖 衫褶裙 破裙 馬面

(男裝)

直裰 直身 深衣 道袍 圓領袍 直裾 曲裾 襴衫 曳撒貼裡 裋褐

半臂 上襦 褙子 大氅 袴 裳

越來越多年輕人愛穿漢服,背後的本質正是近年來國家高速發展全領域崛起體現出來一種對傳統文化的自我認定和提升的民族自信。現在所穿的以交領襦裙、齊胸襦裙、曲裾、大袖、對襟居多,值得欣慰的是,並不像某些無知且自以為是的人認為的只是仿造影視劇和無聊的跟風,而是現在全國的同袍所穿的漢服基本型制規範,那些反對漢服的人唯一的理由就是漢服不適合現在的快節奏生活。我就不明白了,誰說復興漢服就要替代現代服裝讓你生活中天天穿(可以參照日韓),亦或是漢服已被歷史所淘汰,似乎就要丟進歷史的垃圾桶,滿清入關,剃髮易服難道一點都不知道嗎?為什麼腦子就轉不過彎來,照他們的邏輯現在都電腦打字,語音轉化了 ,書法就應該徹底廢除了?古代優美的建築像故宮之類的也都得拆了建高樓大廈?像那些對自己傳統文化(漢服至少漢族傳統文化體現的一部分)沒有一絲溫情,如此無知和不尊重,建議他們應該好好學一下了,否則真不配做箇中國人,別拿無知秀智商!


天際流66018061


就拿我來說吧

從初一(沒記錯的話應該是2015年)就接觸漢服了。

我認為漢服是我們漢族的服裝,不應該和我國一些文化一樣,讓人遺忘了。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唯獨我們漢族,在56個民族大合照的時候都穿的是日常的服飾,看著真是有點讓人難過。

現在很多人喜愛漢服原因無非這幾點

1.漢服好看2.代表我們漢族又將差點遺失的文化撿了起來,從而願意出一份力支持3.盲目跟風

我真真是愛極了我們民族服飾,它不但是一件衣服,它更代表的是我們漢族不再是一個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了!

漢服從來不是復古而是復興!

這是代表我們漢民族意識的覺醒!

很多人說什麼現在什麼時期,這個多麻煩,乾脆反古得了

但我想說,人家日本的和服怎麼就不麻煩了?人家反古了咋滴??

人家的傳承都可以傳承下去

我們漢服作為和服的老子還不可以傳承下去了?!

要你天天穿了嗎?

還有說貴的,和服不也是幾萬幾十萬???

漢服便宜的也就1.200塊錢的事

便宜的你又說質量不好,你買過了?就知道質量不好了??簡直有毛病,便宜的嫌棄,貴的又吐槽。

就算是禮服的漢服一套下來也就幾萬,還沒有和服貴呢!

你可以不喜歡!但是!我請你尊重謝謝,因為無論你喜不喜歡,已經正式確認農曆三月三為華服日。無論你喜不喜歡,我們漢服的發展絕對會越來越好!絕對會傳承下去!

個人意見 不喜勿噴


超可愛的雲柒


是學校成人儀式搞的鬼,外加古裝電視劇氾濫:

①最近十來年,中國教育界怪事頻出

成人儀式穿漢服就是一例!我不知道這些年青人穿了漢服就是否已成人,單純從服裝體可看出時代的穿越感!農業文明的服飾拿到工業文明來穿戴有什麼教育意義呢?為的是證明自己是炎黃子孫?

②古裝電視劇氾濫

古裝劇盡演繹農業文明價值觀,視野狹隘,人與人之間不是報仇,就是沒什麼正經事,與時代嚴重脫節,看這些個劇能學到什麼職場晉級,心靈雞湯,諸如此類,簡直是瞎扯。


全息領導力


漢服?那個朝代才是正宗漢服,離我們最近的 民國的中山裝 女生的學生裝。清朝的旗袍和辮子 長袍 馬甲 圓帽,,然後出名點的唐裝。 宋明服飾,男人冠髻長袍,女人的小腳為代表。而漢朝服飾只存在於畫中和發掘出的文物。那什麼是正宗漢服?現在那些穿的所謂漢服,大都借薦 漫畫 電視劇或圖書自創自標為漢服。然後拿著這些到處宣揚,那其它55個民族該穿什麼?一場無底限的秀,太多無知的人跟風,宣揚大民族主義。國家應 以正視聽,別讓這些打著民族主義的肖小份子,藉機賺無知老百姓的錢財,挑動民族關係,製造民族矛盾,影響社會安寧。韓國 越南保留下的民族服裝 官服近似於明朝樣式。中國古代本就沒統一漢族 漢服式樣,古代各少數民族因爭伐也大量被漢化(而漢化也不過是語言和風俗被漢化)。現在的漢人也是各民族融合進來的。材質上綾羅綢緞代表貴族,粗布麻衣代表老百姓,該怎麼用?從古至今樣式卻沒統一標準。哀嘆什麼漢族失去自己服飾?其實就從沒統一有過。絕大部滿人已失去自已語言 文字 壯族語言 文字等都沒有,他們又該哀嘆什麼?推行所謂漢服也該由相關機構出相關標準。可國家是不會這麼做的,因現今中國不只是漢族的也是其餘五十五個民族的。其實真正漢服應是真正絲綢做的,樣式學古畫上,因為從古至今絲綢才代表古代的中國朝代服飾。外國人認識 接受的中國服飾 之一也是絲綢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