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相比耶律大石差了多少?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兩者的差距?


不同的性情,不同的志向,不同的環境條件,可養育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人也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南宋的宋高宗趙構和西遼的遼德宗耶律大石,就是兩個不同的人,在歷史上也留下了不同的名聲。

一提起耶律大石,人們就會欽佩,翹大拇指,覺得他是英雄;一提起趙構,人們就會覺得他懦弱無能,昏庸草包。為什麼會這樣呢?一是在國家危亡之時表現不同。1122年,金兵大舉攻遼,攻克中京,遼天祚帝不敢敵抗,西逃入雲中。耶律大石堅決保衛南京,遭到宋、金夾攻,為了安定人心,耶律大石擁立耶律淳即位,稱天賜皇帝,面對二十萬宋兵進攻,大石沉著應戰,大敗宋軍於白溝河,不久天賜帝病死,其妻蕭德妃攝政,宋兵又來攻,大石率兵利用巷戰,再次大敗宋軍,使得遼兵軍心復振。第二年大石在與金軍作戰中失敗被俘,後又從金營逃脫,投奔天祚帝,天祚帝不能原諒他另立新帝抗金,殺死蕭德妃,囚禁耶律大石。後來耶律大石率親兵200人逃離。而趙構在北宋滅亡時什麼樣呢?他稱帝后,不敢回都城汴京,不聽大臣堅守汴京的勸告,渡江向南逃跑。金兵幾次打過長江,趙構都是沒命南逃,甚至坐大船逃到海上,不敢回去。後來經宋軍黃天蕩、襄陽、和尚原等戰役,重創金軍,金國才不敢冒然過長江,高宗才敢登陸,定都臨安。二是立國難易程度不同。耶律大石率二百軍先北逃三日後轉西行,自立為王,沿途曉喻宣撫原各大遼屬國,爭取他們的支持,糾集精兵一萬餘人,設置官職隊列,後來又向西進,說服爭取到了回鵠王的支持,順利通過其國境,並得到回鵠不少資助,再向西行萬里,打敗降服很多小國,兵力強大,士氣高漲,直抵尋思幹。西域各國非常驚慌,糾集十萬軍隊,對抗大石軍。大石沉著指揮,分左中右三路進攻,以少勝多,一舉擊敗敵軍,回回等國相繼降附。1134年,大軍又西行至起兒漫,文武百官尊立大石為皇帝,上尊號為天佑皇帝,改元延慶,封賞群臣,史稱西遼。南宋趙構呢?江南地區本屬大宋國土,民心安附,北方逃過來的宋人自然更承認宋的統治,因此趙構建南宋,遠沒大石建西遼困難。三是所建國家強弱度不同。耶律大石建西遼稱帝后,志在復國,1134年他派大將率軍七萬遠征金國,無奈路途遙遠,物資難以供給,牛馬多死,只好返回。此後大石總結經驗,把重點放在西侵伊斯蘭世界。1137年,大石率軍侵入伊斯蘭世界的西黑汗國,其宗主國塞而柱突厥帝國號召伊斯蘭世界對抗異教徒發動聖戰,集結軍隊十餘萬人,與大石軍隊在撒馬兒罕決戰,結果大財伊斯蘭聯軍,塞而柱突厥帝國退出中亞,花剌子模和西哈剌歸屬西遼,西遼一舉成為東至高昌西至裡海的中亞霸主,延國近百年。南宋建國後,高宗畏金如虎,不思進取,以收復失地、雪靖康之恥,卻一味地對金妥協投降,1141年,在對金作戰取得一系列勝利的情況下,重用秦檜等主和派,冤殺主戰派岳飛,於第二年與金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紹興和議,宋對金稱臣,宋帝需經金帝冊封,並每年向金進貢大量金銀絹帛,所收復的失地重新歸還金國。

趙構和耶律大石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距,究其原因,高宗從小養居深宮,養尊處優,沒經過基層鍛鍊,不瞭解民間疾苦,自私自利,正義心缺失,對國家民族危亡責任感不強,故在眾人的推舉下免強做了皇帝,只求自身能得到安穩,完全把靖康之恥拋諸腦後,最終只能在金國的強勢下,屈辱苟安偷活,為後世不恥。而耶律大石從小就勤奮好學,弓馬嫻熟,到不少地方鍛鍊任職,對自己的家國天下,有很強的責任感,因此後來能百折不撓,建立西遼,開疆拓土,成為中亞霸主,延續契丹國祚,令後人敬仰。人生於世,活法有很多種,與其在屈辱中活,還不如拼死一搏,作為一國帝王,像趙構那樣的活法,豈不白來世上一遭嗎?


sunjin72976689


這還需要原因嗎?人與人本身就有差異,一個師父帶出的徒弟都不一樣,何況不同環境中的兩個人呢


詞典4


一個守自己的院子,一個被趕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