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建築都是木質的,古人又是如何防火與應對火情的呢?

陰霾冬天


任何時代的消防都分成兩部分:

沒有起火時的預防,以及起火時的滅火救災。

在不少居民密度比較大的中國聚落裡,我們會發現一種神奇的東西,叫封火牆

在比較靠南的地方,這些封火牆很大概率是長成這樣的,所以在當地也常被稱為“馬頭牆”。

馬頭牆是個好東西。它的關鍵在於,其木製的部分不能外露,要被封在灰泥或者磚石之中,如此才好防火。露著個大木柱子在外面,那防火的意義也失去一大半了。

當然了,有硬件防火也就有軟件防火。設施只是降低發生火情的概率,真正預防火災的還是人。除了幾乎每部古裝電視劇裡都要出現的打更、夜巡(這些電視劇就會讓打更的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一年四季天天都在喊,剛剛下過雨也在喊這個,梅雨季哪給你來的“天乾物燥”?簡直無力吐槽。可能真的只會講這八個字的中文吧。),在不同的地方,也會有不同的人負責消防事宜。在有些聚族而居的聚落裡,防火救火的可能是類似於鄉勇的自發組織,而在城鎮裡,更加官方的公職人員可能也會肩負起這樣的責任,甚至駐軍也有可能參與消防行動。這些都是因時代、地區而異的。

如果火災開始,全世界的古代人最常使用的滅火方法都差不多:水和隔離帶。水用來滅火很好理解,但製造隔離帶也是很常用的救火方法。有時,燃燒的房屋會被整體拖倒,以製造一片火勢無法輕易通過的區域,阻止火勢蔓延。在建築不太密集的地方,有時人們會挖掘一道去除了任何可燃物的壕溝,讓火焰無法通過。當然了,這些方法也不時百分之百成功的(倫敦淚流滿面),但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強。


史話戲說


答:古人防火在硬件上,一,在建造房子時建造防火牆又稱馬頭牆。是防止火災發生時,火勢蔓延擴大。二,設置水缸,為滅火提供水源。北京故宮就放置很多水缸。三,挖置水井,我們經常在古宅中看到水井。為滅火就地取水源。

古人防火在軟件上,一,沒置打更人,他們手中打著鑼,口中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提醒百姓時時牢記防火意識。二,政府組織防火機構。三,民間自發組織防火隊。


偉仔子


打水井在院子裡,還有富貴一點用金屬品包裝木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