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一名老師,要對現在的家長說一句話,你最想說哪一句?

牽著金牛去旅行


尊重差異,快樂成長。

現在大多數家長,心裡的訴求有這樣幾個方面:1、學習成績優秀,將來考高好大學。於是唯分數論,以成績論成敗,用一張試卷評價孩子。2、希望孩子全面發展,盲目跟風,報各種興趣培訓班,大幅度擠壓孩子玩耍時間,讓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樂。3、喜歡橫向比較,口中常有“人家的孩子”,用人家的長處和自家的短處比較,過於完美地要求自家孩子。

其實,每個孩子在學習上不可能表現完全一樣,因為每個人個性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學習能力也不可能一樣,他們的特長也會表現在不同的方面,家長應該尊重差異,善於發現孩子的特點和長處,不跟風,不攀比,肯定孩子的進步和成長,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進而擁有幸福的人生。


想窮遊的老高


昨天晚上看到的這個問題,當時想等等看看大家都怎麼說,做個研究,截止到現在,已經116人回答了這個問題。大概瀏覽了一圈,基本分成四類,也挺有意思的,可以拿出來思考一下。

第一類

看到這個問題,來搞笑回答的。

第二類

真的是老師,基本都是站在老師的角度,希望家長能夠理解一下老師的難處的

第三類

非教師,基本都是站在家長或學生的角度,希望體諒一下家長或學生難處的

第四類

有教師也有非教師,但是他們都是站在很高的園丁角度希望孩子可以好好學習的

通過這四類回答,尤其其中的第二、三類,我們可以發現,目前教師和家長間存在著一定的信息不對稱,互相都認為對方應該付出更多,哪一方都有理,哪一方也都無法駁倒對方。同時,因為自媒體的強大,一些老鼠屎被放到後,確實造成教師和家長之間存在了巨大的矛盾。

我認為,不管是哪一方,最好都能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要是可以弄一次互相體驗工作的活動就好了。

如果讓我說一句話的話,我會說:互相理解!


教培行業於盼


當了好幾年的老師,帶過好幾屆的差生。真想聊聊這個話題!

如果要跟家長說一句話,我最想說的就是:“請給孩子營造一個相對輕鬆點的家庭環境,然後剩下的交給我就行了”。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幹,現在確實很多老師都不配當一個老師,師德敗壞,不負責任。但是大部分老師,整個教師群體還是偏好的。

帶過好幾屆的差生,其實他們從各方面來講真的不差,除了底子差點,真不比好學生差。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

其中 一個孩子父母天天吵架,不吵架就冷戰,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極度不自信,每次用心肯定他,鼓勵他一段時間後,放個假回來就被他父母打回原形。孩子每天陷入到自我內耗,自我否定當中,已經心力交瘁了,真的沒心思學習。

父母的上限就是孩子的起跑線,把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寄託在孩子身上不能說錯,但肯定是不合適的。自己天天離不了手機,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機。自己每天抽菸喝酒打麻將,告訴孩子吸菸有害健康,喝酒傷身,賭博害人……

有一次跟一個老校長請教,帶差生的班怎麼帶,怎麼做學生工作他們能更容易接受一點。老校長說了幾個方法後,總結性的說了一句話,我印象深刻。

他說:“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個人是他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他是他爸媽的兒子,他弟弟妹妹的哥哥,他親戚的外甥侄子,他同學的同學,他朋友的朋友。能影響他的關係很多很多,而你只是他的老師,你這一條線拽的過那麼多條線嗎?就算你拽的過,其他學生不用管嗎?你一個人能拽的動幾條?能救一個是一個,問心無愧就好。”






妙影


我想說,希望家長們以後不要再說那些讓老師們傷心的話,尤其是有的家長會說:現在的老師,作業都給家長留上了,寫個作業非得讓家長在旁邊監督輔導,做的錯題多了,老師就會問家長的不是,我們上學的時候哪有這,家長根本不用管孩子的學習,照樣能學好!言語中盡是對在校老師的不滿,覺得老師不負責任,孩子的學習就應該老師全權負責,不該再麻煩家長。

我只想說老師對孩子的愛不會比家長少多少,尤其是在學習上,我相信沒有一個老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績好,所以老師們就會想各種辦法儘可能的提高孩子的成績,畢竟班裡孩子那麼多,每個孩子接受能力也不一樣,新課上完後有的孩子確實沒掌握好,這就需要課後加強了,需要有人再給講一講就懂了,如果學校有自習,老師自然會給個別學生再次講解,可如果回了家,老師又不可能跟到家裡,孩子的學習指導任務自然落在家長身上。這本來自然而然的事,不是老師給家長佈置的任務。

而且時代在進步,如今孩子們學的內容確實是比以前同年級的要難,一個知識點初學時,很有必要旁邊有人給他指點一二,更有助於孩子對新知識的接受。既然都是為了孩子好,何不相互理解一下?




好未來小梁老師


父母是孩子成長當中最好的老師!

近幾年大量興起的各種教育機構,如早教,育兒教育,才藝,國學等等都只能作為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的補充,家長不能去迷信什麼名師,名校,名機構等等,因為和小孩在一起陪伴時間最長,啟蒙教育的導師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教育小孩,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與小孩相處的過程中儘量讓小孩感覺家庭環境的安全,健康,快樂,任何苦衷無需向小孩說,任何不滿不要當著小孩的面講,讓小孩感受的成長過程中的滿滿正能量,任何小孩生出來都是不傻,基礎都一樣,關鍵是父母在相處和扶養的過程中的任何細微的所作作為,子女不教,父母之過,老師只能作為文化知識的傳授和補充,任何名師無法取代小孩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作用,小孩都是有樣學樣的,坐著摳腳,開車路怒,吃飯玩手機看電視,等等細微的動作都被小孩在模仿在學習,孟母三遷的故事希望家長們仔細體會,謝謝!



DSE考試全知道


對孩子學業千萬不要急功近利,拔苗助長,因噎廢食,冷嘲熱諷。具體說就是教育孩子要看其自身條件,不要跟風,家長要有主見,不必讓孩子上很多課外課,身體不好練練舞蹈,精力旺盛的孩子可以學學語言由動至靜,督促孩子學習切記自始至終,不要朝令夕改,要求孩子做到首先自己做到,在家裡家長放任自己,就是放縱孩子,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和狡辯的理由,鼓勵的效果肯定大於批評,嚴厲的方式絕對建立在孩子拖沓謊話的行為之上。家庭是培養鍛鍊孩子生活學習的第一課堂,家長責無旁貸,學校教育只是輔助孩子接受知識的第二課堂,各位家長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一味的把孩子推給學校,是對孩子極端的不負責任,老生常談一句話: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真的做到了,孩子也就無需揚鞭自奮蹄了。


就這麼著吧4


實際上老師和家長被我國目前的教育環境給限制了,我國目前初等教育學生和老師的比例太大,一個老師教50來個孩子,課程安排不可能有針對性,這也是目前補課班流行的根本原因,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不可能都照顧到所有學生,能夠照顧大多數學生的老師就是好老師了,學習能力差的孩子就應該在一個班,由老師耐心認真的講基礎知識,不必去學什麼奧賽題,而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就應該接觸難一點的知識,否則對誰都不公平,學習能力差不等於不能接受基礎知識,但要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失去信心,那才是教育的悲哀,我們應該承認能力的差別,有針對性的教育才是最人性化的教育。


銀雪霧凇郭奇


對於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第一位!


根的養育人


假如我是老師,我最想對家長說:

做家長也很不容易的!請做家長的看到自己的努力,也看到孩子的努力!這樣你的心情會好些,你的心情好,對孩子的態度也會好,孩子會感受到愛!孩子感受到愛和肯定,學習更專心!



馬姐婚姻家庭情感顧問


❤朋友啊,用不著假如,我就是一位老師,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老師。我只想對家長朋友們說一句話——

❤我願與各位家長朋友並肩攜手,把你的孩子、我的學生培養成為敢於迎接挑戰、開創未來、服務人民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