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死士:第十一黨衛軍“北歐”裝甲擲彈兵師

黨衛軍作為德意志第三帝國重要的武裝力量活躍於二戰戰場的各個角落,他們以帥氣的軍服、與眾不同的建制成為二戰諸多軍迷追捧的對象。雖然與德國正式的武裝力量國防軍相比,黨衛軍只能算作是納粹黨的“私黨”武裝,但在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黨上臺之後,這一點就不再是限制黨衛軍擴充發展的阻礙因素。

在黨衛軍全國領袖希姆萊的不懈努力之下,作為納粹黨的“私黨武裝”的黨衛軍從希特勒的“御林軍”逐漸演變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與國防軍並駕齊驅的中堅力量。整個二戰期間武裝黨衛軍的總兵力接近60萬人,共籌建45個師,實際建設完成的有38個師。


帝國死士:第十一黨衛軍“北歐”裝甲擲彈兵師

黨衛軍“北歐”師師徽

1943年初,鑑於蘇德戰場越來越不利的局勢,希特勒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黨衛軍第3裝甲軍,計劃由已經在東線戰場展露鋒芒的第五黨衛軍維京"裝甲擲彈兵師(後期升級裝甲師)以及新組建的另一個由外籍志願者組成的黨衛軍師(即第十一黨衛軍擲彈兵師)共同組成。

1943年2月,由挪威團以及丹麥自由兵團的老兵為基幹的第十一黨衛軍步兵師在德國法蘭克尼亞組建,該師由非德國籍的日耳曼人組成。維京師“北歐團”前任團長舒爾茲擔任該師師長。這是一支完全參照“維京”師打造的黨衛軍志願師。

該師成立之初,黨衛軍全國最高領袖希姆萊將這支新的志願者師命名為"瓦拉格"師,但在這個名稱遭到希特勒的否決。

該師遂放棄原名稱改稱“日耳曼”志願師(成員是都是日耳曼人),但是希特勒認為該師的核心力量是丹麥、挪威的“北歐團”老兵,並且該團在過往的戰鬥中表現出色,因此該師最終保留了“北歐”稱號,被命名為:第十一黨衛軍“北歐”志願師。

帝國死士:第十一黨衛軍“北歐”裝甲擲彈兵師

1943年8月該師被調往克羅地亞與鐵托的游擊隊交戰,在駐防克羅地亞期間該師以與游擊隊作戰作為提升實戰經驗的手段,在清剿游擊隊的戰鬥中,該師表現突出給了當地游擊隊一定的軍事壓力。幾個月後該師獲得裝備補充升級為裝甲擲彈兵師開赴血腥的東線戰場。

1944年1月蘇軍以第二波羅的海方面軍,6個的集團軍的兵力(防守德軍的4倍),撲向德軍奧拉寧鮑姆防線,蘇軍第2突擊集團軍的優勢兵力集中攻擊了德國第9空軍野戰師守衛的陣地。

在蘇軍壓倒性優勢的打擊下,第9師傷亡慘重防線被蘇軍擊穿,“北歐”師立刻組織裝甲力量反擊,挪威團成功擋住了突入防線的蘇軍的接下來的一系列攻擊穩定了正面防線。

帝國死士:第十一黨衛軍“北歐”裝甲擲彈兵師

但是很快潮水般的蘇軍坦克軍團再次重創了移防防線東南方的空軍第9師,並突破了該師防線。“北歐”師無力阻止很快在蘇軍的穿插下被分割包圍。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北歐”師以頑強的戰鬥意志開始突圍,在蘇軍的瘋狂的打擊下該師損失嚴重,部分建制已經不完整。

1944年1月底該師順利突圍至盧加河防線,但蘇軍很快尾隨而來。蘇軍對防守的“北歐”師發動猛烈攻勢,強大的火力優勢迫使“北歐”師不得不放棄盧加河防禦撤退至納爾瓦,並在該區域建立新的納爾瓦防線。在這裡該師接到“不許後退一步”的堅守命令,“北歐”師不得不將所有能夠動用的資源全部用在納爾瓦的防禦上。

帝國死士:第十一黨衛軍“北歐”裝甲擲彈兵師

在3月蘇軍以壓倒性的優勢兵力對“北歐”師的納爾瓦陣地不斷的發動排山倒海式的攻擊。在瘋狂的炮擊之後,蘇軍在坦克的掩護下對佔據城市防線的德軍發動強有力的襲擊。此時的“北歐”師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的補充,該師的戰鬥力已經超過極限。但是在蘇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中,“北歐”師不得不面對一次又一次超出了極限的殘酷戰鬥,一次又一次的將蘇軍擋在防線之前。經過血戰蘇軍最終放棄從該師防線突破的作戰計劃轉而向西南方的德軍防線尋求突破,該師的納爾瓦防禦戰終於告一段落。此戰該師損失嚴重,整個師已經沒有完整的連級建制。

1944年7月德軍後撤至坦倫堡防線,蘇軍隨即對坦倫堡防線發動了第一次聲勢浩大的進攻,德軍的防線在蘇軍的潮水般的坦克集團面前風雨飄搖,此時德軍無路可退只能拼死一戰,蘇德雙方在防線前的陣地上殊死搏殺。激烈的戰鬥持續到8月,“北歐”師的歐洲志願兵們憑著他們超頑強的戰鬥意志堅守陣地。

帝國死士:第十一黨衛軍“北歐”裝甲擲彈兵師

9月該師向拉托維亞撤退,為了建立一條合理的防線,該師向優勢的蘇軍發動反擊,成功了奪回了戰略要點,將德軍的防線完成連接。在接下來的激烈戰鬥都圍繞這一戰線展開。

10月蘇軍得到新的補充之後集結強大的力量發動第二次庫爾蘭會戰,企圖一口吃掉正面的德軍。雖然“北歐”師頑強抵抗拼盡全力防守了陣地,但該師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已經無力繼續防守正面陣地。

1945年2月,“北歐”師回到德國休整得到一定的補充並劃歸新組建的第11裝甲集團軍序列,執行古德里安制定的"至日計劃",但該計劃在蘇軍源源不斷的增援下無法達成預先的戰略構想被迫撤退。

帝國死士:第十一黨衛軍“北歐”裝甲擲彈兵師

3月,該師撤至阿爾特丹周圍建立了新的防線,在蘇軍近乎毀滅的打擊下,該師與其他德國部隊不得不放棄外圍防線撤退至阿爾特丹城區作戰。但是很快蘇軍依靠坦克攻入城市,“北歐”師在城內巷戰付出了近80%傷亡的極大代價勉強守住了陣地。

19日,該師得到命令撤出阿爾特丹陣地,此時該師能夠作戰的人員已不足800人(該師滿員11300多人)

4月16日“北歐”師得到了部分的人員與裝備的補充,進入柏林的東部防線,這裡成為了該師的最後戰場。

柏林戰役中,蘇軍在強大的炮火支援下突入柏林城區與德軍展開殘忍的巷戰,蘇軍將坦克和大口徑火炮推進到目標前方實施近距離直瞄射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的做法蘇軍一樣不落的照搬過來。

帝國死士:第十一黨衛軍“北歐”裝甲擲彈兵師

4月27日,“北歐”師殘部退入柏林市中心的政府區,在國會大廈、帝國總理府的堅固據點中進行最後的戰鬥。4月30日,希特勒自殺,柏林德軍城防司令部與下令所有守軍盡最大努力突圍。“北歐”師向西北方向突圍,但遭遇到蘇軍強大火力的攔截,最終只有極少數的“北歐”師官兵成功從柏林市區突圍向美軍投降,而該師大部分人都與第三帝國一起覆滅於柏林。

在二戰時期武裝黨衛軍各作戰師當中,“北歐”與“維京”師一樣都是日耳曼裔志願者“拼湊”的軍隊,二者都是戰鬥力相當強的部隊。“北歐”師經受了東線艱難防禦戰的考驗,參加柏林保衛戰並戰鬥至最後一刻,無論是東線前線還是柏林街頭,該師幾乎每一戰都處在最危險最危急的的地點,如果其他師是“救火隊”那麼“北歐”師就是名副其實的死士團,需要拼盡全力輔以巨大犧牲才能僥倖。

帝國死士:第十一黨衛軍“北歐”裝甲擲彈兵師

很多人熟悉被稱為北歐惡魔的“維京”師,而對於“北歐”師知之甚少,這多少因為該師從組建到最後覆亡都處於蘇軍壓倒性的優勢打擊下,所有經歷的戰鬥最後的結果都是失利結果有很大關係。但不能忽視的是該師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堅韌的戰鬥風格以及頑強的戰鬥意志,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品質。只是該師生不逢時否則一定可以在戰場上贏得足夠的榮耀。

另外該師與“維京”師一樣沒有直接反戰爭行為的指控,是一支幹淨的外籍志願軍隊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