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禪位給嘉慶,當了三年太上皇,歷史真相是怎樣呢?

mtolao


據史書記載,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乾隆秘密的立十五皇子永琰為皇太子,並約定第二年便退位令皇太子永琰繼位為帝。第二年如期而至,乾隆也履行了諾言,退下帝位,皇太子永琰繼位為帝,歷史上稱其為嘉慶帝,並昭告天下,舉行繼位大典,一時間聲勢十分浩大。



嘉慶繼位後,乾隆便自稱太上皇帝,但是令人疑惑的是,乾隆雖然身退朝野,但是他在禪位之後仍居住在養心殿並且掌控著朝政大權,依舊像真正得皇帝一般。那麼為什麼乾隆明明已經退位,卻還要干涉朝政大權呢?歷史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我們先從乾隆禪讓皇位的緣由來了解,除此之外,我們還要了解乾隆為什麼會偏偏宣佈在乾隆六十年這個時間節點進行禪讓帝位。

一、我們都知道,康熙皇帝也就是乾隆的祖父的在位時間是六十一年,而乾隆一生曾多次表示自己最佩服的就是自己的祖父康熙皇帝,再加上康熙皇帝還在位時也非常喜歡自己的孫子弘曆也就是乾隆帝,平常就經常讓孫子弘曆呆在自己身邊,對孫子弘曆的學業言傳身教,耳提面命,這為乾隆的皇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也因此,乾隆在年少的時候就和康熙產生了很深的感情。所以,乾隆之所以這個時候退位,很大一部分是出於真心的不想超過祖父康熙的在位時間,他不想讓自己敬佩的祖父有任何的不完美。


也有人說乾隆退位是作假的,對於這點,我覺得他的退位其實也沒有必要惺惺作態,他作為皇帝,大權在握,即使他不退位,也沒有人能逼迫他。

二、乾隆提前退位,讓永琰上位,可以為皇權的平穩過度創造有利條件,乾隆深知自己掌控朝政太久,如果貿然交權,恐會對嘉慶以後的執政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這也就發生了實際上,乾隆皇帝雖然禪位了,但是在最初的三年間,乾隆可仍然在處理朝政的奇事。

也就是雖然進入了嘉慶王朝,但是實際上朝政大權還是掌握在乾隆的手中。說難聽點,嘉慶皇帝這三年裡面只不過是一個傀儡皇帝罷了。

除此之外,說實話,嘉慶皇帝這個皇位本來也輪不到他。嘉慶身為第十五個皇子,本來應該與皇位無緣,但是乾隆的繼承人好像被詛咒了一般。

乾隆剛登基不久後,便效仿父祖的立儲做法,秘密地將嫡長子永璉先立為太子,永璉是富察皇后所生,皇次子,可是,永璉雖然很小就表現地就器宇軒昂、聰明過人,但是等到永璉九歲的時候,永璉卻意外病逝了,這讓乾隆深感悲痛,隨後為了彌補心裡的缺憾,也是為了安慰痛失愛子的富察皇后,乾隆又繼續秘密地立富察氏的第二個兒子永琮為皇太子,可沒想到永琮兩歲的時候就夭折了。



而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富察皇后喪期內因為表現的不夠悲傷,被乾隆大加訓斥,辱罵,乾隆還用不能承繼皇位、並且要殺二子來恐嚇永璜和永璋。皇長子永璜受到辱罵和恐嚇後不久,便因膽戰心驚而身患重病臥床不起最後病逝。

皇五子永琪,精通騎射和滿語,才能出眾,這讓乾隆很滿意,乾隆也非常寵愛他,曾一度想要立他為儲君。可沒想到永琪二十五歲患附骨疽而死。皇四子永珹被過繼給了履懿親王胤裪;皇六子永瑢被過繼給了慎靖郡王胤禧;皇八子永璇的一條腿瘸了,走路儀態頗為滑稽,難有君王之風;皇十一子永瑆書法繪畫方面皆才華橫溢,不過,永瑆醉心於漢人的琴棋書畫,這令重視風雅但更重視江山的乾隆頗為警惕,乾隆認為,滿人之所以能夠一統天下,就在於滿人能善騎射,可如今,自己的皇子永瑆卻喜歡漢人的琴棋書畫,將來他若為帝,是否會摒棄老祖宗賴以打天下的滿語和騎射呢?這可是數典忘祖、喪志敗國的巨大隱患,南唐後主李煜,北宋徽宗趙佶的前車之鑑歷歷在目;皇十二子永璂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烏拉那拉氏所生,乾隆非常討厭烏拉那拉氏,連帶著也討厭著永璂,所以永璂雖然也是嫡子,但因為不被乾隆所喜,繼承皇位的可能性也低;皇十七子永璘不學無術、甚至流連於煙花之地,是爛泥扶不上牆。

正所謂矮子裡面拔高個,相比較來看,也只有皇十五子永琰,勉強能令乾隆滿意,所以永琰這才有機會繼承皇位,但是乾隆雖然有心讓永琰繼承皇位,但是他卻並不是很想過早的交出權力,畢竟他對於永琰還不是特別的放心,出於對其觀察的目的,他認為自己應該代其執政三年。

除此之外,他之所以把控朝政,其實也有他自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乾隆自稱十全老人,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他的權力慾實際上是很重的,雖然退位了,嘴上說著自己的不想當皇帝了,卻還是不肯放權的。而嘉慶皇帝也很清楚自己的父親是不可能會放權的,所以嘉慶只有在一些小事,像祭祀這種走形式事的時候才以一個皇帝的身份出面。嘉慶認真的完成乾隆交代的任務,其它的事情絕不插手,就這樣漸漸獲取乾隆的信任,又讓乾隆不覺得他嘉慶是個無能的皇帝。

對於乾隆的寵臣和珅,嘉慶選擇隱忍,甚至嘉慶在給乾隆遞交奏摺的時候,也讓和珅代交,但乾隆一死,嘉慶就把和珅下獄抄家。史書上說,嘉慶對於任何事情,都是說,聽皇爺處分。所以民間流傳,乾隆笑,嘉慶就笑。就連嘉慶的皇后去世,嘉慶都是簡單處理,不敢按照皇后之禮下葬。直到嘉慶四年正月初三,乾隆駕崩,嘉慶才開始真正君臨天下。他在位期間也是清朝開始轉入衰敗的轉折點,不過這也是他父親乾隆在位時握權太久所造成的隱患,也可以說是乾隆晚年給他挖的坑。


夏目歷史君


首先,我們必須要了解乾隆為什麼要決定禪位。

乾隆不願超過自己的爺爺康熙。在這一點上,乾隆有自知之明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執政的年齡不願意超過自己的爺爺。在《清高宗實錄》裡面,乾隆就明確說,當我即位的時候,我就曾經焚香禱告,如果我能統治六十年,我一定會在八十五歲的時候“退休”。

應該說,乾隆在這一點上是有自知之明的。乾隆曾經在一份上諭裡面也說,我害怕等我老了,我的神智就不清醒了,沒有辦法治理國家,因此,到了那個時候,我還不如主動禪位,將位置傳給後繼者。

乾隆曾立過兩次太子,結果太子都因病而死

其次,我們需要了解第二個問題,乾隆為什麼會將自己的皇位傳給嘉慶皇帝呢?

嘉慶皇帝,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個兒子——永琰。乾隆皇帝一生雖然生過十七個兒子,但是活下來的並不多。

到了他決定立儲的乾隆三十八年,已經有十個兒子亡故了。

乾隆年輕的時候,乾隆是想立大阿哥永璉為皇太子。永璉的母親就是赫赫有名的富察氏,孝賢皇后。結果,永璉十歲的時候就病死了。

乾隆傷心的不得了。後來,乾隆又立了富察氏的二兒子永琮為皇太子,結果永琮兩歲的時候就死了。乾隆悲痛欲絕,可能覺得自己立誰,誰就死。

後來,孝賢皇后去世,乾隆與孝賢皇后非常恩愛,這自然讓乾隆內心異常難過,看什麼都不順眼。

結果,乾隆將孝賢皇后的棺槨運送回北京(皇后死於南巡路上),看到了跪在地上迎接的大阿哥和三阿哥,就特別不順眼。乾隆立即對大阿哥說,這回你高興了吧,皇位以後就是你的了。

大阿哥一臉懵逼,這話從何說起。乾隆後來還直接發佈上諭,說大阿哥、三阿哥看到皇后去世,沒有哀痛神情,毫無人子知心,這兩個人肯定不能承繼大統。要不是看在你們是朕的兒子,朕就殺了你們。

由於受到驚嚇,大阿哥不久就病死了。乾隆又後悔了,覺得自己冤枉了大阿哥。但人死不能復生,隨後乾隆決定,先不立儲了,等到自己老了再說,並且效仿雍正,將後繼者的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於是乾隆一朝,都沒有發生康熙晚年阿哥的權力之爭。

矬子裡拔將軍:選嘉慶當皇帝,實在是無人可選

可乾隆老了之後,乾隆發現,自己能夠選擇的兒子非常少,可以選擇的只剩下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身體有殘,肯定不行。皇十一子永瑆喜歡書法,畫畫,尤其是喜歡畫扇面。乾隆認為,皇十一子永瑆附庸風雅,忘了滿洲人的尚武之道,於是就不在考慮之中。

最後則是皇十七子永璘。永璘年齡太小,而且永璘也知道皇位不會砸到自己頭上,也就行為放蕩,每天跟販夫走卒在一起大口喝酒,大塊吃肉。

可以說,乾隆選擇皇十五子永琰,完全是“矬子裡拔將軍”。永琰沒什麼天賦,但學習刻苦認真,作風正派,而且孝順,於是乾隆皇帝決定,就選他吧。

乾隆退位仍不放權,疑神疑鬼,還處置了幾個官吏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舉行了禪位大典,皇十五子正式成為了嘉慶皇帝。但是,乾隆意識到,自己也不能完全退位,權力這個東西,對人的吸引力太大了。

老年乾隆有了疑心疑鬼的毛病,有一次,刑部的一個案件沒有處理好,乾隆非常生氣,就說你們是不是以為我要退位了,所以就不好好工作,企圖矇混過關?我即使歸政,我也不會置天下於不顧。

由此可見,乾隆還是想把持朝政的。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籌備禪位大典的時候,乾隆說,以後我就是“太上皇”了,但是我仍舊稱“朕”,發佈的上諭改叫“敕旨”,新皇帝叫做“嗣皇帝”。

在給皇帝寫奏章的時候,遇到“天”“祖”等字,都要高兩格抬寫,“太上皇”要高八格抬寫,“皇帝”則高兩格抬寫。

後來,湖廣總督估計是忘了新的寫作樣式。乾隆非常生氣,說朕雖然退位了,但是國家事務,朕仍舊親理,奏章我也都會親自看的,皇帝只是在我身邊進行學習。你這麼寫,要交部議處。果然,這個湖廣總督因此獲罪。

由此可見,嘉慶皇帝完全是個擺設。

嘉慶忍辱負重,事事都求教於乾隆和和珅

嘉慶皇帝只好忍辱負重,等著自己的父親去世。

史料記載,三十六歲的嘉慶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早上晚上給請安,然後閱讀奏摺,出席活動。對於任何事務,他都不做主,只說一句“聽皇爺處分”。乾隆笑,他就笑。乾隆擺酒宴,嘉慶就站在一邊,恭敬站立。

即使嘉慶的皇后去世,嘉慶都不敢按照皇后之禮下葬。只是簡簡單單處理了,以免讓乾隆疑心。

在乾隆當太上皇的三年裡,所有官員的升遷任免,都掌握在乾隆手裡。比如,嘉慶二年(1797年),乾隆將江西巡撫革職,任命一個候補官員到福建巡撫上任等等。

各個地方賦稅的蠲免,也都掌握在乾隆的手裡。

乾隆當太上皇的三年,清王朝還發生了湘黔苗民起義和白蓮教起義。乾隆親自安排鎮壓大軍,發佈軍事命令。

最終,乾隆沒有看到白蓮教起義被鎮壓,帶著遺憾而死。

乾隆活著的時候,甚至還讓和珅盯著嘉慶。和珅自然知道乾隆年齡大了,必須要控制嘉慶。於是,處處阻止嘉慶發展自己的勢力。比如,讓乾隆罷黜嘉慶的師傅朱珪等。

乾隆活著的時候,嘉慶也只好忍氣吞聲,表面上對和珅非常信任,“惟和珅是聽,以示親信,俾不生疑懼”,甚至揚言要“以和珅治天下”。

和珅很滿意,以為自己降服了嘉慶。讓和珅做夢沒想到的是,乾隆一死僅僅半個月,嘉慶就將和珅逮捕,抄家,最後一條白綾將其處死。

嘉慶可算出了一口惡氣。


兮兮說事兒


作為一個天秤男,乾隆是一個超級自戀的皇帝,其在位期間曾號稱“本朝無能臣”,一切都必須是自己說了算。(國有乾隆,谷不生蟲)

說實話,乾隆的命真的很好。在他上臺時,他的親爹雍正就早把身邊所有政敵全部除掉了。並且為了給乾隆鋪路,雍正甚至將自己的親兒子,乾隆的親哥哥弘時給廢為庶人,而弘時最後死的也是莫名其妙。

由此可見,為了能使乾隆順利接班,雍正不惜大開殺戒。

除此以外,得益於雍正的勤懇,乾隆繼位時國庫存銀已經達到了3500萬兩,而在他執政的前半段時間內,國庫存銀更是一度高達7000多萬兩。拿著這麼多錢,乾隆心中自然燃起了建功立業的雄心。

手中有錢,外加自己的地位也非常穩定,乾隆開始尋思開疆擴土。而此時恰逢新疆的準噶爾汗國爆發內亂,乾隆趁機派大軍一舉滅掉了準噶爾汗國,將整個新疆納入清帝國的版圖。

平心而論,平定準噶爾的戰爭確實非常輝煌,但這個功勞不能只記到乾隆頭上。因為平定準噶爾是歷經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完成的,若沒有爺爺和老爹持續傷害輸出,乾隆也不可能一擊收掉這個人頭。

在乾隆晚年,他給自己總結了十大功績,例如:拿下新疆,驅逐廓爾喀,徵緬甸,徵安南,平定臺灣林爽文起義,平定大小金川。鑑於自己的赫赫戰功,乾隆晚年稱自己是“十全老人”,自戀程度可見一般。

當然,乾隆也不是沒有崇拜的人,乾隆對外一直表示自己非常崇拜聖祖康熙皇帝。早在乾隆繼位之初,他就曾立誓:聖祖皇帝在位61年,我在位期間絕對不敢超過聖祖。

乾隆登基的時候剛剛25歲,如果要超過聖祖康熙,乾隆至少要活過85歲!常言人過七十古來稀,古人壽命能達到70歲就很不容易了,清朝的前幾位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都沒有活過70歲。

在這裡面,康熙的壽命算是比較長的,但其終年也不過68歲。康熙之所以能在位長達61年,主要因為康熙8歲就登基了,因此在位時間非常長。

很顯然,乾隆在許下這個心願的時候絕對沒有想到自己能活過85歲,但乾隆偏偏就活過了85歲,他駕崩時88歲(虛歲89),壽命是清朝歷代皇帝之首,如果不退位的話,他的在位時間將長達63年!

如此一來乾隆的在位時間就鐵定超過了康熙,這顯然違背了自己當初的誓言。於是到乾隆六十年時,這位十全老人只能將皇位禪讓給兒子嘉慶。

公元1796年正月初一,在位60年的乾隆帝於紫禁城舉行禪位大典,嘉慶皇帝即帝位。當天乾隆帝親臨太和殿向嘉慶交付傳國玉璽,而嘉慶則尊封乾隆帝為太上皇。

按理說在退位之後,國政就應該徹底地交給嘉慶皇帝了。但退位原本就不是乾隆的本心,他又怎麼可能輕易放權呢?

在乾隆退位的這三年中,帝國的軍政大事依然是交由乾隆自己來掌管,當時重要的奏摺都要分成兩份,一份給皇帝,一份給太上皇,在紫禁城內部也繼續使用乾隆年號。

對此嘉慶皇帝只能是夾著尾巴做人,他在太上皇是畢恭畢敬,而對乾隆的寵臣和珅也是禮敬有加,直到三年後乾隆賓天,嘉慶皇帝才真正的君臨天下。


千佛山車神


乾隆為什麼要主動禪位當太上皇呢,用他自己的說法是不願意超過皇爺爺康熙。


自戀的老皇帝

乾隆是個非常自戀的人,他愛作詩,還把詩集出版;他愛在文物上題字蓋章,被後世稱為牛皮癬;他搞了個十全武功,自稱十全老人等等,都足以說明他的自戀。

但是話說回來,他也有自戀的資本,康雍兩朝為乾隆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只要乾隆不是一味瞎搞,那豐厚的底子足夠他造一被子了,事實上,乾隆一輩子也算勤政,真正瞎搞是晚年時期,說起來,又有幾個皇帝能保住晚節喲。

在禪位這件事上,乾隆也是顯得十分自戀,在乾隆60年,他作了一首詩,大意是古往今來活到80歲的皇帝只有3個,其中宋高宗和梁武帝是廢物,不值一提。忽必烈雖然比較牛,但是牛不過我,因為我五世同堂。

他甚至認為自己的禪讓超越了堯舜禹,更別說秦始皇以後的所謂禪讓了,因為堯舜都是讓位給外姓人,是“外禪”,只有自己傳給兒子是空前絕後的“內禪”:

“不但三代以下所未有,以示堯舜,不啻過之。”


禪位前的擔憂

話雖如此,但是老皇帝心裡也有些擔憂,那就是不知道兒子當了皇帝之後,會怎樣處理與“太上皇”的關係,畢竟在歷史上,還沒有太上皇能過得幸福。

唐高祖李淵,被兒子李世民逼著讓位,當了9年太上皇,死的時候一點波紋都沒驚起;

唐玄宗李隆基,當了太上皇后,整日被兒子猜忌,最後被軟禁而死;

之後宋明兩朝的太上皇,也都過得不那麼好,但是老乾隆和那些太上皇有些不一樣,他是掌握者實權讓位而不是被逼的,擁有超高政治手腕的乾隆,為了保證自己將來的生活,早就做好了準備:

1、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等大事,我還是要管的,兒子你要聽我的話;

2、退位之後,我還要稱朕,我下的旨意要叫“敕旨”;

3、我要繼續生活在養心殿,做事方便;

等等一系列安排,其實中心思想就一句話:老子說了算。

聰明的繼承者

事實證明,老乾隆多慮了,嘉慶這小夥子,簡直是完美的兒皇帝。他非常明確自己的定位:老皇爺的秘書。

每天勤勤懇懇地批奏摺,工作不分分內分外,最重要的是,他幾乎從來不發任何命令,遇到需要抉擇的大事,他只有一句話:聽爸爸的。

在乾隆做太上皇的那幾年,嘉慶的結髮妻子、皇后喜塔臘氏病故,二十多年的夫妻啊,嘉慶悲痛萬分,但是他做了登基後第一個:一切從簡,不著喪服。

原因是太上皇怕死,他不願意把晦氣帶給太上皇。即便是這樣,乾隆還有事沒有把和珅叫到面前,問兒子有沒有因為皇后的問題影響國事。和珅如實彙報,乾隆非常滿意,這才漸漸地放下了戒備。



也可自話


乾隆六十年底,已經當了六十年皇帝的清高宗愛新覺羅 弘曆傳位給太子顒琰,大清國正式改元嘉慶。弘曆從皇帝的位置上退下來,又當三年多的太上皇,直到嘉慶四年正月去世。

權力這東西,是世間最好的興奮劑,誰得了,都不會輕易放棄。除非外在壓力之下,自己保不住權力了。才不得不放手。乾隆在退休之時,還是牢牢把著朝廷大權,當時身為太子的嘉慶皇帝,雖然已經三十六歲,但他沒有李世民那樣的能力,能把權力從自己父親的手裡奪過來。可是乾隆還是禪位給兒子,自己做了太上皇。

乾隆只所以這樣做,與自己與他的祖父康熙以及自己早年所說的一句話有關。康熙皇帝大概是大清王朝歷史上最厲害的皇帝。按封建社會的規制,王朝的第一代皇帝具有開創之功的,稱為“祖”,其餘的稱為“宗”,合在一起就是所謂的“祖宗”,“祖”有功,“宗”有德。康熙做為清朝第四代君主,入關後的第二代,死後能稱“聖祖”。可見他在大清王朝的地位。康熙的一生,為大清王朝政權在中原的確立和鞏固,做出了具大的貢獻。清朝的後代君主提起康熙,都充滿敬仰之情。乾隆也是如此。

乾隆皇帝繼位的時候,把自己的祖父康熙拿出來,做為自己的榜樣。康熙皇帝八歲登基,在位六十一年。享年六十九歲。在中國歷史的帝王中,不斷享國時間長,而且年近七十,也算是高壽。乾隆登基的時候說,自己登上皇位之後,向祖父學習,但在位時間決不超過康熙,只幹六十年。在當時,乾隆其實是耍了個小聰明。康熙是八歲登基,去世時不到七十。而乾隆上臺的時候,已經是二十六歲了。假如干滿六十年,他已經八十五六,快九十了。他沒想到自己能活那麼大的年紀。誰知造化弄人,幹滿六十年後,八十六歲的乾隆依然身體健康,精神不錯。這時,他自己就陷入了兩難之中。退位吧,放不下手中的權力。不退吧?有違自己當初的諾言和明君聖主的形象。思來想去,還是退了吧。於是,一咬牙,便把位置交給嘉慶了。

位置雖然交了,但權力並沒交。他自己一直幹到乾隆六十年十二月,才把位置交了。可見心中有多麼不捨。交了位置之後。權力卻沒有放,清史說,“軍國重務仍奏聞,秉訓裁決,大事降旨敕。宮中時憲書用乾隆年號”。也就是說,朝廷中的大事,嘉慶皇帝是沒有權力處理的,必須要請示太上皇之後,才能決定。這時的嘉慶是標準的兒皇帝。最奇葩的是,大清朝全國都已經進入到嘉慶元年了,皇宮之內的年號還是乾隆六十一年。可見乾隆內心多麼的不情願。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王朝新氣象。但嘉慶朝有點例外。一朝天子雖然換了,但一朝臣卻換不了。只能用新瓶裝著舊酒。其中的代表人物,當然就是和珅。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寵臣,乾隆雖然退位了,朝廷的一切事務還是要按乾隆的意思來辦。誰最能瞭解乾隆的心事,肯定是和珅。所以,在嘉慶四年正月乾隆去世之前,大清王朝的朝廷裡,身為皇帝的嘉慶,還沒有大臣和珅權力大。朝廷中,嘉慶與和珅形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造成在乾隆剛剛去世,嘉慶立馬把和坤拿下,並處死。

和珅的結局,與乾隆退位當太上皇有直接關係。原因很簡單。假設乾隆當初沒有說過只幹六十年的話,也就不用退位當太上皇。乾隆不退位,和珅就直接為乾隆打工,和嘉慶之間,不會產生太多的利益衝突。現在,乾隆退位了,和珅處於尷尬的地位。他成了嘉慶的臣子,卻為乾隆幹活。任何處在這種狀態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的。

假如乾隆不退位,等他死了之後,和珅免不了最終還是要下臺,但未必會那麼慘。原因是新皇帝上臺時,有一系列的事情要辦,這些事情無一不要依靠老皇帝的班底。等到一切安排妥當,怎樣也要一兩年之後。這時,和珅沒有靠山,辦事時只能按新皇帝的旨意行事,與嘉慶的衝突也不會那樣激烈。當然,這一切,只是假設。假設大多不會成立,歷史只能是他本來的那個樣子。所以,和珅也只有被殺這一條路。這是他為乾隆輕易許諾所付出的代價。


七月流火140400643


富貴天子乾隆當然不願意禪位給自己的兒子啦,只不過因為年輕時吹牛吹過度了,不得不那樣做罷了,當然乾隆做了太上皇,權力還在他手裡,嘉慶只不過是傀儡皇帝罷了。





乾隆25歲登基做皇帝,那時年少輕狂,意氣風發,就愛裝逼,一心想做康熙聖祖爺之後第二個英明君主,乾隆在康熙靈前祈禱,說自己做皇帝的時間不能超過康熙的61年,能當60年皇帝就不錯了,畢竟到了60年之後乾隆都85歲了,活不活過那個時候還不知道呢,歷史上就沒有幾個皇帝活過80歲的,於是乾隆還把自己的意思告訴了天下人,明擺著裝逼一下,讓天下人監督,高調的顯擺了一回啊!沒想到乾隆還竟然活到了60年之後,身體還健康,再活幾年是沒問題的,只是當初的誓言就難辦了,那時可是當著天下人發下的誓言,皇帝自己不能打自己嘴巴啊,乾隆是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裝逼變成了有苦說不出,當然皇帝是要遵守承諾的,不管怎樣,要做一個表率啊,乾隆只能禪讓皇位給兒子啦!



乾隆當了六十年的皇帝后,在正月元旦這天主動禪位給十五阿哥永琰,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有意思的是在禪讓大典的時候,乾隆什麼都做了,就是死活不願意交出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可是辦公圖章啊,沒有這個,皇帝的文件就沒有法律效應了!最後還是劉墉逼著乾隆交出來的。劉墉跟乾隆說,傳國玉璽只不過是塊石頭罷了,規則是人定的,人在還怕沒有新規矩嘛,乾隆聽出了劉墉的意思,所以就交出傳國玉璽了!後來乾隆還發布了三道聖旨,說皇帝的聖旨必須有自己這個太上皇的印章和皇帝的印章蓋過才有效,就皇帝的印章沒有效。乾隆做太上皇之後還住在乾清宮,乾清宮可是清朝皇帝辦公的場所啊,乾隆霸佔著明顯就是告訴大家,自己還是當家人嘛!乾隆的第三道聖旨說大事還是由自己決定,小事嘉慶可以解決。乾隆的三道聖旨說白了就是乾隆只不過換了個太上皇的稱號,權力依然抓在他手裡,嘉慶只不過是擺設,什麼事都要聽乾隆的,嘉慶只能當個傀儡皇帝啦!



在太上皇的三年裡,乾隆依然是死抓著政務不放,嘉慶成了乾隆的傳聲筒,而嘉慶也很老實,什麼都聽乾隆的,比貓還乖啊,可以說嘉慶就是乾隆的一個秘書和傳聲筒罷了,一切的權力都在乾隆和和珅的手上,乾隆畢竟80多歲了,老了走不動了,所以靠著和珅幫自己處理政務,當然和珅也防著嘉慶,只不過嘉慶偽裝功夫了得,處處禮讓和珅,也不過問和珅的事,就由和珅去處理政務,和珅也就放鬆警惕了!當然這一切都是嘉慶故意裝出來的罷了,他一直在等乾隆死去,終於不用等太久,三年後,乾隆病死,嘉慶馬上幹掉和珅,抄了和珅的家,獲得了和珅巨量的財富,“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就是這個道理!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天有二日,國有二主,皆非幸事!嘉慶即位之後,乾隆帝宣佈退位為太上皇。雖然退了位,但是乾隆仍自稱為“朕”。諭令仍稱為“敕旨”按道理來說太上皇不應該太多幹預政事。但是乾隆規定尋常事件由嘉慶自行處理,一旦有軍國要事以及涉及到官員任免的事宜,仍由他指導處理,甚至親自定奪,凡新任命的府道官員,叩謝完皇上之後,還要到太上皇那裡認可,叩謝後方能外放赴任。



《朝鮮政宗實錄》裡面就記載:乾隆曾對寵臣和珅說…朕雖歸政,大事還是我辦…,和紳有一次奏請嘉慶批覆的政令,嘉慶卻不敢定奪連忙說:“惟皇爺處分 朕何敢與焉”。

由此可以看出,乾隆雖然歸政於嘉慶,但仍然掌握實權,嘉慶只不過是“拿鑰匙的丫鬟當家不做主”。

乾隆皇帝繼位之初發誓不敢與康熙在位年數相同。這是退位做太上皇的主要原因。但是長期說一不二的乾隆已經迷戀上大權在握的感覺,捨不得放手,因此乾隆實際上是退而不休。

其實在乾隆選擇接班人的時候,也是以對他言聽計從為標準,所以選擇了生性忠厚老實重仁孝的顒琰為接班人。

乾隆末期國庫已經空虛,朝政腐敗,貪汙成風。急需一位雷厲風行,像雍正一樣的皇帝來解決矛盾,化解危機。但嘉慶是四平八穩,只能守成而不能開拓創新的帝王。所以在他二十五年的執政裡並沒多少建樹,使得清王朝一步步陷入更深的危機。


申報七十七載


文史頻道第82期之乾隆禪位

1796年,85歲的乾隆皇帝退位,皇十五子永琰繼承大統,永琰就是史書上的嘉慶皇帝。



乾隆皇帝位什麼退位呢?這要從他的爺爺康熙說起,康熙在位61年,是歷史上做皇帝時間最久的,為了表達對爺爺康熙的尊重,乾隆曾經立下規矩,在自己做皇帝60年時退位。

乾隆可能沒想到,他能活這麼久,在做了60年皇帝后,身體還是不錯,但當初那句話已經說出去了,只好宣佈退居幕後,做了太上皇。

做太上皇一般就是頤養天年,坐吃等死了。

但乾隆做了60年皇帝,對大清朝的影響力太大,不會輕易放棄權力。

而嘉慶皇帝在朝中根基不穩,滿朝文武都是乾隆的親信,凡事都需要問過老爹乾隆才能決定。

乾隆也非常享受這個感覺,嘉慶儼然就是他推到臺上的傀儡。

直到1799年,乾隆以88歲的高齡去世,成為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

乾隆死後被葬入裕陵,上尊諡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

嘉慶終於熬出頭了,他下令抄了和珅的家,民間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順口溜。

從和珅家裡搜出了10億兩白銀,可想而知乾隆時官員貪汙腐敗程度,已經讓嘉慶無法忍受。

乾隆是他老爹,他不能怎麼著,但乾隆的親信們,嘉慶就沒那麼客氣了。

嘉慶四年,經過一系列改革,嘉慶終於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皇帝。

—End—



文史頻道


太上皇乾隆如何實力坑兒子嘉慶,獨掌清廷大權?

太上皇,顧名思義就是皇帝的父親。

歷史上的太上皇不多,大多是由兒子皇帝追封的。但是也有少數的幾位太上皇,是自己自願的,但是又對權力戀戀不捨,掌握著朝廷大權。

其中乾隆就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位太上皇。

一、乾隆為什麼願意當太上皇?

正常來說,沒有哪一個皇帝願意成為太上皇的。所謂皇室無親情可不是鬧著玩兒的,一次次流血政變,都警醒著後人。

乾隆這種聰明人,可不會犯這種低級的錯誤。那他是怎樣成為太上皇的呢?

古代的皇帝都比較短命,乾隆的爺爺康熙也算是一位比較長壽的皇帝啦!八歲即位,69歲駕崩。乾隆出於對康熙的崇拜,也可能是私心,就發誓,在位時間絕對不敢超過康熙。結果乾隆比康熙還要長壽,一直到乾隆85歲的時候還好好的活著,在餘時間已經到了60年。沒辦法,古人對誓言都比較重視,更別說是皇帝啦,要作表率,就只能,把皇位傳給了嘉慶。

就這樣乾隆可以說是給自己挖了一個坑,但是我想,能活到85歲,掉坑裡,他也是心甘情願的。

二、乾隆當上太上皇以後靠什麼把持清朝大權?

乾隆當上太上皇以後,又不得勁兒了,小事兒呢,都交給了嘉慶去辦。但是呢,大事兒,別人不找他,他還不高興,就因為這,把一個大臣就罷免了。

乾隆專門在圓明園把屬國的使臣叫過來說:“朕雖然歸政於皇帝,大事還是我辦”。

隨著乾隆年齡越來越大,慢慢的就糊塗了,可能就是得了老年痴呆、健忘症之類的。在這種情況下,嘉慶沒有對乾隆下手,主要還是因為和珅。

乾隆雖然老糊塗了,但是和珅這個忠實的狗腿可才40多歲。和珅的身家性命可都是靠著乾隆的信任才維繫的,所以說和珅是忠心耿耿地維護乾隆,在上朝的時候甚至就站在乾隆和嘉慶的身邊,傳達乾隆的指令,等於說是“二皇帝”。

可以說,就是靠著和珅的維護,乾隆才得以獨掌清廷大權,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三、乾隆獨掌大權,嘉慶是如何夾縫求生,委曲求全的?

可以說在乾隆在位的時候,嘉慶是很悲催的。

雖然貴皇帝,但是呢大臣們都不聽他的,所有的事都得向乾隆請示,看乾隆的眼色行事。就算是乾隆糊塗了,腦子不清醒了,也得小心翼翼,萬一和珅挑撥乾隆下令,把嘉慶廢了,到嘴的鴨子飛了,那就好玩了。

因此,嘉慶甚至於還得巴結奉承和珅,明明心裡恨和珅,恨得要死,還要笑臉相迎,給和珅加官進爵。皇帝做到嘉慶這份上,也是獨一份了。

當然,這也是後期,和珅被抄家的最主要的原因。

我是春秋百曉生,與大家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敬請期待!


歷史公元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是漢高祖劉邦他爹劉太公,不過這個“太上皇”是劉邦封的,純屬榮譽稱號,僅表示一種尊重,實際上劉太公並沒有當過皇帝。

在中國王朝史上,“太上皇”雖然是個非常崇高的尊號,但當太上皇的人大多是出於被迫或無奈。(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比如唐高祖李淵,就是被兒子李世民脅迫退位。比如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回國,弟弟朱祁鈺已是皇帝,無奈當了太上皇,不過後來又復位。等等。

“太上皇”這一尊號,聽起來很拉風,實際上多悲涼。皇帝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掌握天下最高生殺大權,金口玉言,一言九鼎,非“太上皇”這一名號無比。皇帝一般不到死的那一刻,是不會鬆手的,而還在活著的時候就主動“禪位”的,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一個特例之一。


那麼,乾隆皇帝為什麼要“禪位”?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乾隆皇帝弘曆繼位時,曾經鄭重焚香禱告上天,為祈禱自己長壽安康,許下誓言:如果自己能當60年皇帝,就將皇位傳給兒子,在位時長不超過他的爺爺康熙。康熙帝當了61年的皇帝,乾隆帝在這裡給自己設想了60年的在位時限。

君無戲言,這個“與天盟約”就這樣記下了。


乾隆繼位時,是25歲,如果能當60年皇帝,那麼彼時他就是85歲了。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在當時他設想自己若能活到85歲,也算是夠本了,他甚至認為這是一個美好願景。

誰料,乾隆帝活到85歲時,依然活得好好的,前番重諾,如今要面臨兌現了。這下尷尬了,若不退位就是在天下人面前背棄諾言,自食其言;若退位,已掌握大權60年早已習慣了唯吾獨尊的乾隆,必有失去皇權後難以啟齒的尷尬和落寞。



煙吸久了,會有煙癮;酒喝久了,會有酒癮;權力拿久了,也會有權力癮。何況乾隆帝這“權癮”,已經養成60年了,一個甲子啊!要他馬上戒掉(放手),談何容易?(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乾隆自己很清楚,當了60年皇帝,85歲了,如今自己早已是蒼然白髮、垂垂老矣,不過是苟延殘喘,多活一天多賺一天,誰也不知明天和死亡哪一個先來。


早已經歷過風風雨雨、政治老道的乾隆帝,活得明白:若一旦失去皇權,自己現在不過是一條穿著華服的老狗。何況,乾隆帝一生驕傲自信乃至自負,極愛面子又自命不凡,都風光一輩子了,臨了了豈堪這種境遇?



怎麼辦?乾隆帝來了個“偷樑換柱”:禪位不禪權。



說白了,乾隆的意思是:皇位呢我交出去,禪位給兒子嘉慶帝,自己當太上皇,但是大權呢我暫時還不能讓,名義是我雖老但身體尚能處理國事,我也是放心不下祖宗江山啊,軍國大事還要自己親自多把把關。

於是,皇位是禪讓給了兒子嘉慶帝,但實際大權仍然在乾隆帝手上。

嘉慶帝雖然坐上了皇位,但是凡軍國大事事事必須向太上皇垂訓,而且嘉慶帝還要經常到太上皇處時時問安,形同傀儡。乾隆帝依舊軍國大事仍獨攬,皇宮內仍然繼續使用乾隆年號,奏摺都要一式兩份,一份給太上皇,一份給皇帝。

乾隆帝曾有一段暴漏心跡的話:“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稟承,不致錯失。”

所謂為了嘉慶帝“不致錯失”(怕兒子年輕沒經驗,會出錯),只是一種藉口,不願放權才是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戀棧權力的乾隆常說一句話:“朕雖歸政,大事還是我辦”。(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雖說乾隆名義上是太上皇,但仍然掌控著實際大權,所以在乾隆帝最後當太上皇的三年多時間裡,嘉慶帝一直小心翼翼、畢恭畢敬、唯唯諾諾,不敢出半點差池。

乾隆說的很明白:凡軍國大事、重要人事任免等,都必須經過太上皇,至於那些諸如祭祀之類的無關命門的事兒,嘉慶帝可自行決定,不必請教於他。

乾隆從皇帝變成“太上皇”,其實本質改變,只不過是稱呼叫法變了一下而已,嘉慶帝這皇帝,頭頂著天子頭銜,卻做的憋屈,更像個戰戰兢兢的太子。這是乾隆帝完的變戲法,一來可以表明自己遵守了天子諾言,二來達到了繼續握權的目的。

所謂乾隆禪位,只不過是一種政治姿態罷了。說乾隆帝內心崇拜爺爺康熙帝,或許是真的,但禪讓皇位,更多的是出於一種政治無奈罷了。

乾陵帝,25歲登基,在皇帝位60年。85歲時,乾隆帝禪位兒子嘉慶帝后,又做了3年零4個月的實權太上皇,享年89歲。


熬死了近90歲的老爹乾隆後,嘉慶帝從一直哈著腰的姿態,終於挺直了腰板,乾隆帝生前最寵信的權臣和珅及黨羽集團,失去了庇護傘,隨後被連根拔....

其實,乾隆後期貪汙之大者,又何止和珅一人?只不過是和珅權位權威最大,打倒了和珅,即是打倒了權威,就是象徵著嘉慶帝真正掌權的開始!

峰子哥認為,和珅雖貪,但所貪數目之巨,早已遠遠超出了常人可用的限度!常人不用則必為非常人用!大權臣和珅,先做了那位花錢如流水的乾隆爺的“儲錢罐”,後被嘉慶帝砸爛了罐子,順便又做了那隻“殺雞儆猴”的猴子罷了。和珅雖貪不假,有自己私心也不假,但未必全為自己。

以上是峰子哥一點看法。親愛的各位看官,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