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律」大同天鎮樺門堡

「排律」大同天鎮樺門堡

樺門堡

樺門經歲古,孤嶄惕猶多。

勢控瓦窯口,囊吞飲馬河。

憑高鎖飢隼,持險護勤駝。

此地曾平寇,而今息礪戈。

銅符銷作土,鐵甲化為蘿。

徙倚尋思久,忽聞鴻又過。

「排律」大同天鎮樺門堡

後記:欲寫樺門堡,不的不從新平四堡(保平堡、新平堡、樺門堡、平遠堡)說起,新平四堡是一個整體,一組完整防禦體系,它們的組合足以使一道邊長城脫出一線式防禦的被動,成為縱深梯次,犄角呼應的效果,可以這麼說,它們即可獨立作戰,又可以聯合作戰。四堡以新平為主堡,呈眾星拱月散而開來。新平四堡是明代大同鎮東北第一道防線,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承節點,裡邊是關內,外邊就是大漠草原。

「排律」大同天鎮樺門堡

樺門堡地形圖

樺門堡的與眾不同是新平四堡中,唯一一座建在山頂的軍堡。樺門堡更是其餘三堡重要的支撐點,這裡山勢陡峭,高處群峰,俯視戰場瞭如指掌。想當年駐樺門堡的二百九十七名戍邊將士,夜以繼日的籌劃、觀察一切對蒙古的作戰機宜。

「排律」大同天鎮樺門堡

遠看好像是窯洞,原來是樺門堡的堡門

樺門堡位於大同天鎮縣城北二十五公里的樺嶺上,是明長城大同鎮七十二堡之一,始建於萬曆九年即1581年,是新平四堡建築最晚的。樺門堡如不登臨絕難體會它的奇偉與和險峻,堡方而小,是突兀屹立的一道天然屏障,陡如削,立如壁,窄如魚脊。

「排律」大同天鎮樺門堡

樺門堡牆磚,大多有花紋

在脊上修築了此堡,就是不築此堡,這樣的山勢,亦是難於蜀道,險於棧道,同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祖先們不惜工程艱鉅繁浩,如此險上加險,不會是為了給後人留下優秀的文化遺產,當時追求天衣無縫的防禦效果,可謂用心良苦。而今已呈頹圮,圍著滿城衰草,無限荒涼,在西風殘照中,默然無語。

「排律」大同天鎮樺門堡

當地人又稱樺門堡為“花面牆”

新平四堡附近連綿不斷的烽火臺傲立於蒼茫大地、高山,展示著萬里長城永不倒的風骨和氣魄。其建築規模大多依山就勢而建,一般高六米到十米,寬五到八米,每隔百米左右置一墩臺,臺高十五米左右 ,給初來乍到者以強烈的震撼,驚歎之餘人們無不讚嘆這片黃土地的祖先堅強的毅力和勤勞、智慧。以長城為界,南北兩邊是兩個文明。兩個政權的較量。新平四堡又是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兩個文明交界地,是中國歷史上民族遷移、碰撞、融合的重要地區。

「排律」大同天鎮樺門堡

新平四堡地區

此段長城是最引人注目的,所處地段較開闊,峰墩連綿相望,交相輝映,夯土城牆,古樸滄桑,長城腳下,淳樸的農家院落依山而建,春季時,桃杏遍野,萬坡透粉,冬季,黃土溝壑縱橫,遠山白雪皚皚,更映襯著古長城的雄渾厚重,美景簡直無法用言語描述。

「排律」大同天鎮樺門堡

遠眺樺門堡

總之,探訪新平四堡,領略塞外風情更多了一份其它地方沒有的蒼涼、幽遠、古樸,滄桑。內堡外墩,峰堠相望,幾千年的烽火硝煙在落日餘暉中穿越時空而來,演繹著金戈鐵馬的悲壯,也演繹著民族融合的喜劇。

「排律」大同天鎮樺門堡

樺門堡

張夢章: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