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法治護航 脫貧奔康一路暢

利州區工農鎮大塘村,百年老樹下原本雜草叢生的廢棄校園,變成了讓人眼前一亮的法治文化宣傳陣地;劍閣縣北廟鄉明興村,建成覆蓋全村的法治教育長廊4公里,301戶村民每戶都有一個法律明白人……

法若春風梳萬物,德如化雨潤千家。

當又一個夏天即將到來,我市圍繞法治意識和法治習慣、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三條主線”,“實打實”推進的法治扶貧成效日益顯現。

目前,全市2735個村(社區)配齊了法律顧問。其中,739個貧困村免費法律顧問、“法治微信群”實現全覆蓋,已退出貧困村的403個村全部建成了法治文化設施“五個一”體系……

法治文化“進村”提升群眾幸福感

“節目太好了,很多小品演的就是我們身邊的事情。特別是《不能爭當貧困戶》,很有教育意義。”“原本以為法律都是書上的條條款款,沒想到還能通過文藝節目的形式演出來。”……現在,一說起法治文化“進村”,朝天區群眾便會展開熱議。

這,得益於2018年朝天區聚焦聚力脫貧摘帽頭號工程,以法治文化為引領,在全區214個村開展的50場次“七進村社”活動。

“這是我得的第一個獎,鄉親們評出來的,太珍貴了……”說起被評為“遵紀守法戶”的感受,朝天鎮軍師村村民何文永激動不已地說道。

其實,“七進村社”活動只是廣元“法治文藝下鄉”的一個縮影。2011年以來,我市每年圍繞一個主題,集中編排一臺高質量的法治文藝節目,在全市開展巡迴演出。目前,全市培育法治文藝專業團體37個,業餘團隊300餘個,創作法治文藝節目近1000個,深入基層演出3000餘場次。

“法治文藝節目內容豐富、形式靈活、效用獨特,在培育法治意識、弘揚法治精神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市司法局局長嶽大文表示,近年來,通過從組織、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堅持市縣(區)聯動、上下一體,全市形成了政府投入引導、社會力量贊助、群眾自願參與的活動保障機制,實現了從“送法治文藝”向“點法治星火”轉變。

法律服務“入戶”提升群眾獲得感

“酒後出事,同席者該當何責?”“我兒子打工受傷了,應該怎樣維權啊?”……在明興村,除了隨處可見的“法治元素”,每家戶主都加入了“法律顧問在你身邊”微信群。

律師羅和釗是明興村的法律顧問,也是微信群裡的法律專家,負責發佈與村民們息息相關的法律信息,解答村民提出的各種法律問題。

“微信群確實好,今年春節期間,我坐在家裡就解答了13件法律問題。”羅和釗說,要是到村上服務,光路上就要花費半天時間。

針對貧困村法律服務面臨的路程遠、人員少、出庭多等困難,我市於2017年全面推行“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創新運用“1234”服務模式(每個微信群明確有1名管理員,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2類專業人員負責法律問題解答,村、鄉鎮、縣區司法行政部門3級人員負責後方保障,提供法治宣傳、法律諮詢、人民調解、法律援助4項服務),通過2681個“法治微信群”適時給群眾開展“指尖上的公共法律服務”。

去年底,旺蒼縣福慶鄉新農村村民周朝玉等173名農民工的22萬元工資被拖欠。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周朝玉在微信群裡諮詢了法律顧問,“律師第一時間為我作相關解答,縣司法局說可以提供法律援助……最終通過司法調解方式為我們討回了血汗錢。”

基層治理“到人”提升群眾滿意度

推進基層治理,群眾是主體。

我市堅持以改革推進法治、以法治保障改革,在22個村啟動鄉村治理改革試點,探索建立了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的鄉村治理新模式。

其中,朝天區宣河鎮竹壩村開展了“積分制”管理。通過對村民思想道德、遵紀守法、孝老愛親等方面進行量化評分,並將積分情況與貸款授信額度、家庭成員參軍、升學、入黨等方面“掛鉤”,進一步提升了群眾滿意度。

“去年,家裡的房屋要改造,我去信用社貸款,但只能貸1萬元。後來村上給我出具了四星級家庭證明,貸了5萬元!”竹壩村村民牟天如是說。

此外,我市還通過家風家訓傳文明,培育鄉賢助小康。

在蒼溪縣,以“鄉愁”為紐帶,做實鄉情文章,吸引本地籍企業家返鄉創業,助力脫貧攻堅。其中,黃貓鄉商會企業家捐資700餘萬元修建村組道,投資數千萬元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園,該商會被表彰為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