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异地办学到底有多坑?大学生:读了分校,感觉自己被骗了

校区、分校、独立学院,一文读懂异地办学的三种不同模式

大学异地办学到底有多坑?大学生:读了分校,感觉自己被骗了

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些学校: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清华深圳研究院之类的。校区、分校、独立学院,很多人其实都搞不清楚其中的差别。其实这是大学异地办学的三种典型模式,笔者今天就来和大家介绍一下,并且分析下异地办学的利弊。

大学异地办学到底有多坑?大学生:读了分校,感觉自己被骗了

1.

异地办学的三种不同模式。

异地办学其实是大学扩招带来的产物,因为一些二三线城市低价便宜,成了异地办学的首选。

校区其实是高校把某些年级或某个学院放在另一校区,也就是说,校区和本部其实除了地理位置不同以外,其他的都一样。高考分数线一样,师资一样,地位一样,最后拿到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也相同。比如: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分校,是高校与当地政府协议办学的产物。高校本部仍然对分校具有教学管理的权力,但是分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满足当地政府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一般情况下,分校都会开设当地相关产业的专业。分校的高考录取分数视专业而定,和本部不一定相同。比如:清华深圳研究院。

独立学院是高校与当地政府或社会资本合办,和高校本部的关系最弱,除了名称上有关以外,其余的几乎都是独立发展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也不同。比如: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大学异地办学到底有多坑?大学生:读了分校,感觉自己被骗了

2.

异地办学的利与弊。

异地办学肯定是有其好处在的。

对当地来说,政府引进高校资源,有利于当地的科研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对高校来说,可以获得当地的资源支持。对当地政府和学校来说,其实说是双赢也无不可。

但对于学生来说,异地办学大概就是弊大于利了。

一方面,这些异地办学的学校软硬件条件都不能和本部相比,教学资源分配不均。有些本部的老师,坐几个小时的校车赶过去给学生上课,上完课就走人,平时学生想找老师也很困难,这对教学质量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这也导致高校学籍管理行政管理混乱。有时候,学生想办个什么证明,还得两头跑,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大学异地办学到底有多坑?大学生:读了分校,感觉自己被骗了

3.

大学并不是越大越好。

其实对于异地办学,教育部的态度是:原则上不审批设立新的异地校区。这其实也是委婉的不赞同了。

异地办学的三种模式,其实在学校角度看来,是弊大于利的。

而大学在扩招的时候,也应该要考虑到学生的利益,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来承受代价。

毕竟,很多时候,大学并不是越来越好的。而且,大学之大,不在规模,而在大师,在教学质量。

关于大学的异地办学,你是怎么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