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資源緊缺 醫師疾呼提升醫患信任度

醫師總量不足,佈局不均衡仍然是我國醫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4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分組審議了國務院關於醫師隊伍管理情況和執業醫師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委員們圍繞上述問題展開了討論。

回顧近幾年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在維護醫師權益、構建和諧醫患關係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效。在各界的共同呼籲下,2017年11月3日,國務院通過了衛計委關於“設立中國醫師節”的申請,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8月19日設為“中國醫師節”;2018年10月1日,經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開始實施,醫療秩序和安全得到進一步維護和保障。

不過,目前基層地區和民營醫療機構仍然面臨人才資源緊缺的現狀,許多醫生難以平衡學術科研與臨床工作的壓力,醫患關係緊張、信任度差的情況仍然沒有完全緩解。

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對兩位在公立和民營醫療機構均有任職經歷的醫生進行了訪談,瞭解近年來醫生從業環境的變化,探討公立和民營醫療機構在人才吸納、培養、管理方面面臨的不同問題和可能的解決辦法。

醫療人才資源緊缺

《中國經營報》:當前,我國各級醫療機構在人才吸納和培養上面臨哪些挑戰?在這方面,公立醫療機構和民營醫療機構是否有差異?

孟繁霞:當前,我國基層醫療機構吸納高質量醫生人才很困難,民營醫院尤甚。在基層地區,群眾普遍觀念還是更傾向於到有事業編制的公立醫院就職,認為公立醫院在薪酬待遇方面更有保障。此外,在一些民營醫院,管理者出於經濟效益等方面的考慮,更希望能夠直接招聘有經驗的醫生,而不願意花費精力培養年輕醫生,進一步造成了醫生資源緊缺。

單志剛:公立醫院同樣面臨醫生人才資源緊缺的情況。特別是急診科,醫生需要具備超強的體力、很強的溝通能力,全面的醫學知識,不能有半點差錯出現,但待遇屬於醫院的中等以下水平,技術往往得不到其他專科認可,接觸的患者往往又是急、危重的,病史簡單、時間短、化驗資料少。有的患者隱瞞病史,給醫生帶來誤判,導致急診風險高,對醫生要求又高,這也是造成急診科醫生少的原因之一。

《中國經營報》:現階段,我國醫師多點執業政策落實情況如何?這一政策在實踐中面臨哪些困難?

孟繁霞:醫生多點執業政策有助於推動醫務人員的合理流動,促進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人才的縱向和橫向交流,能夠為非公立醫療機構注入活力。不過,從實際落實來看,許多公立醫院、尤其是基層醫院,醫生資源本身十分緊缺,他們完成本職工作就幾乎消耗了全部精力,更難以花費時間到民營醫院進行多點執業。

除了多點執業政策,醫聯體也推動了不同級別醫療機構間人才的流動和醫療資源下沉,緩解大醫院診療壓力,同時發揮基層醫院作用。不過在一些地區,患者還存在盲目崇尚大醫院的觀念,同時一些大醫院捨不得放棄患者資源,導致政策在落實上面臨一些困難。

基層醫患信任度待提升

《中國經營報》:目前,我國醫生是否面臨學術科研與臨床工作難以平衡的壓力?公立與非公立醫療機構的醫生職稱管理是否存在差異?

單志剛:目前,我國很多醫生都面臨著職稱評定的壓力。比如,急診科醫生下夜班後已經疲憊不堪,下班後睡覺成為第一要務,患者的治療沒有連續性,時間和經驗上造成急診科醫生不能寫出高水平論文和科研成果,但在職稱評定方面醫院基本和其他科室是一樣要求,因此科研方面急診科沒有優勢,也是優秀人才不願留在急診科的原因之一。現在急診科患者大量增加,留觀病房的開展,急診ICU的建立,吸引了部分優秀人才加入急診,部分醫學院還開了急診系,花大力氣培養急診的優秀人才,醫院的發展和救治患者的能力會越來越好。

不過,醫生的科研更在於平時工作中的積累和總結,積累到了一定程度,科研成果自然就水到渠成。我們醫院和科室會從各方面鞭策醫生去學習。醫生學術水平提高了,才能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醫院才能穩定發展。其實除了醫生,各行各業的人都在學習。同時,學術研究能力確實是能夠反映醫生水平的一種客觀衡量標準。

孟繁霞:在基層醫療機構,醫生難以平衡學術研究和臨床工作的情況也同樣存在。在公立醫院,職稱評定可能影響醫生薪酬、醫生退休後工資待遇等很多方面,這些對於一些基層的醫生還是比較重要的,因此醫生不得不花費精力在學術研究、論文發表上。但同時,由於臨床工作緊張,若醫生難以權衡二者關係,便有可能發生醫生學術造假等問題。

相比之下,民營醫療機構的醫生在這方面壓力較小,醫生的待遇更多與工作質量掛鉤,對職稱的考量較少。

此外,自2018年以來,部分地區陸續出臺在三甲醫院試點開展職稱自主評審等政策,將有望緩解醫生職稱評定的壓力。

《中國經營報》:近年來,我國醫患關係大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社會各界為此做了哪些努力?

單志剛:對於急診科來說,最困擾醫生的往往不是工作繁重和技術難題,而是患者家屬的不理解。大家應該知道不是所有疾病都能完全治癒,有的重症患者是要給醫生搶救時間的。特別是醉酒患者,酒後會失德出現打罵醫護人員、砸東西等行為。還有症狀不典型患者,如胸痛,可能只是一般的軟組織傷,但也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主動脈夾層,耽誤幾分鐘就可能造成患者的死亡。患者和家屬的不信任,檢查項目多之後發現沒有嚴重問題,患者及家屬會覺得你過度醫療;檢查項目少了,導致重症患者出現漏診,結果更可怕。因此希望廣大群眾信任我們,我們希望用最好技術和最少的費用,將疾病診斷清楚,防止出現漏診和誤診,給患者帶來不必要傷害。

近些年,隨著社會各界對醫療領域的關注,醫患糾紛明顯減少,我相信我國醫患關係會越來越好。

孟繁霞:近幾年來,我國醫患關係正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甚至還有患者為我們受委屈打抱不平的經歷。

不過,醫患關係與醫療機構的等級、所處區域、醫生和患者的個人素質修養都息息相關。在一些基層地區,仍然存在醫療糾紛高發的情況。有時,我們出於為患者考慮的角度,希望儘量精簡患者的檢查流程,但卻被患者質疑不負責任。相反,有時患者呈現的症狀比較簡單,但我們憑藉自己的經驗建議患者做全面的檢查,卻被患者認為是為了利益故意增加不必要的診療項目。

總體來說,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是醫生和患者互相的信任程度不夠。我認為,醫療服務不同於一般服務業,醫生和患者不應該是簡單的服務者和消費者的關係,而應該彼此信任,互相配合,才能提高診療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