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列強打清朝完全憑的是現代化武器,如果用冷兵器打西方人還真不行,你說是嗎?

螞蚱與蚱蜢


很多歷史真相是大家萬萬想不到的,在第一鴉片戰爭中,清軍的火器裝備率並不低,火槍的裝備肯定是超過50%了,而八旗軍的鳥槍裝備率則更高。

鳥槍是一種火繩槍,需要用明火去點燃引信,從而引爆槍內地火藥,跟過年的玩的鞭炮一個道理。但是鳥槍射速較慢,射程不遠,操作麻煩,威力小,而且遇到雨天容易啞火。(西方人畫筆下的清軍火槍手)

鴉片戰爭時期,英軍的主力裝備是伯克式燧發槍,射程大約在200米左右,射速是每分鐘2—3發。相比於清軍裝備的鳥槍,英軍的燧發槍不需要另外點火,而是靠燧石撞擊鋼片引燃火藥,較清軍的鳥槍更加的便捷,無論是射程、射速、精度都要比清軍的鳥槍高不少。

為了彌補鳥槍的劣勢,清軍當時還配備一種非常笨拙的抬槍,顧名思義,這種抬槍需要兩個人肩抬去完成射擊的。(抬槍長度通常超過2米,其優點是射程遠,威力大,缺點則是射速慢,操作不便)

除了槍支以外,清軍在火炮性能上也遜色於英軍。當時兩軍的火炮射程其實沒多大差距,但英軍的火炮已經可以發射開花彈,而清軍則只能發射實心彈,並且清軍炮彈的個頭也很小,就算擊中英軍戰艦,也造成不了多大傷害。

並且清軍大炮還有個非常致命的缺陷,清軍的火炮沒辦法調整角度,不僅上下角度沒法調節,左右角度調節也非常麻煩,這就非常尷尬了!英軍又不是傻子,英軍的艦船更不可能只待在一個地方,你個固定炮口能打中誰啊?

不過雖然當時清軍的武器比英軍遜色不少,但總體而言,雙方的差距絕對沒有後世想象的那麼大。大家的裝備都主要火槍,無非是清軍火槍性能差一點。可是作為防守者,清軍同樣是佔據著地利優勢,清軍完全可以利用地形優勢彌補在武器上的差距,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卻是以清軍的完敗告終。

實事求是的講,武器的落後並不是清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清軍的失敗是源於整個軍隊系統的腐化和指揮將領的無能。

可能讓大家想不到的是,清軍在戰鬥中最怕與英軍肉搏!

根據英軍的描述,清軍非常依賴火器,一旦端著刺刀的英軍衝到清軍面前,清軍防線就會立即崩潰,極少與英軍發生近戰肉搏的情況,這讓英軍也非常奇怪。

到了清末時期,無論是八旗還是綠營,其戰鬥力都已是不堪一擊了。在之後的太平天國起義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對綠營和八旗失望的透頂的清廷只得從內蒙調來蒙古騎兵迎戰,甚至放手同意漢人去自辦團練。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從察哈爾等地調來的蒙古騎兵確實非常英勇,他們在八里橋之戰的無畏衝鋒得到了英法侵略軍的高度讚賞。但此時清軍和英法聯軍的武器裝備差距就非常大了,而英法聯軍也不是嚇大的,面對蒙古騎兵的反覆衝鋒,英法聯軍依然穩穩的守住了陣地,要知道當時有些蒙古騎兵已經衝到了距離聯軍僅30米的地方,但最終還是被聯軍擊退。

客觀的講,清末中國的軍事體系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了。當時歐洲主要採用線列陣型作戰(俗稱“排隊槍斃”)。在這種戰術下,軍隊前幾排士兵的傷亡率非常高。但即便如此,英軍卻能承受30%以上的巨大傷亡而不崩潰,全軍仍舊可以有秩序的迎著敵人的炮火前進,換成清軍肯定做不到。

(線列陣型)

大家千萬不要高估古代士兵的戰鬥意志,早在明末的松錦大戰時,明軍各路大軍不思為國盡忠,反而在關鍵時刻各自逃跑,最後導致全軍覆沒。而到了清末,清軍的狀態也是如此。

當然,八旗作為滿清的自己人肯要比綠營靠得住,畢竟大清要是亡了,八旗也就沒了。但清朝中後期的八旗軍早已不再是入關時的那隻百戰勁旅了,冷兵器作戰也不見得能佔到啥便宜。


千佛山車神


以前我們學歷史的時候總是認為是我們的武器裝備太落後了才導致與列強戰爭不斷的失敗。

不過隨著知識的見長,越來越覺得這樣的看法是太片面了,首先一點我們在近代歷史上確實是裝備落後無西方,但失敗不僅僅是武器的問題,更多的是民心,清朝在鴉片戰爭前就已經走向衰敗,戰鬥力直線下降,政府貪汙腐敗,內鬥不已,由於清政府長期推行愚民政策,導致在鴉片戰爭的時候,平民百姓僅僅是冷眼旁觀,似乎感覺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而軍隊也是弊病叢生,只不過把當兵當成一種生存的方式,一旦戰爭來臨,不會有太多的戰鬥力。至於民族英雄林則徐,關天培這些愛國英雄都是鳳毛麟角,正是因為太少了才更能凸顯他們的作用。

面對世界第一強國英國的入侵清政府在戰略上鄙視,在戰術上選擇無視,這樣的國家就算擁有世界最先進的武器也不可能取勝的,後來的太平天國運動,甲午戰爭就證明了這一點。

解放戰爭,人民解放軍拿著最落後的武器不照樣戰勝了擁有美國最先進的武器的國民黨軍隊,解放了建立了新中國,抗美援朝戰爭我們更是拿著最落後的武器不照樣打敗比我們強大的多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所以說戰爭最終要還是要靠人來戰勝的。





我覺得我認為


唉!不是武器落後和不落後的問題而是人心問題,鴉片戰爭時期,說武器,你說多落後也不是很準確和正確的。

簡單的回答一下,晚清時期朝廷內鬥,執政者無腦無智、官員貪汙腐化增多,大多地方民不聊生,加上反清和叛亂,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請問能打贏一場戰爭嗎?內戰太平天國,牽制著大清的精銳,沙俄也是虎視眈眈,執政者無智,而林則徐又被坑,英國以浙江為突破口敲開中國的大門,請問一下林則徐沒被坑的時候英國人能打進廣州城嗎?我的回答是打不進來,而林則徐鴉片戰爭時期中國武器並不落後採購國外的武器其中就有德國的,和其他國家的還包括自己家制造的,正是英國人看見咱們家內戰才敢發動的戰爭。不是打不過英國人而是人心不齊。

歷史總是被某些人誤導可惡至極。


奚譽賢


如果用冷兵器打,西方人確實不行。中國冷兵器用了幾千年,就拿義和團用中國的大刀砍洋人的腦袋,洋人都後怕,清朝失敗敗在科學上思想上,科學上不接受西方的發明,比如電燈認為洋人的玩意包藏禍心,思想上不思進取認為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是最好的,用冷兵器對戰熱兵器,好比拿著刀去殺遠距離用弓箭的人,怎麼是人家的對手,反過來洋人也拿著大刀長矛和我們起點一樣,洋人真打不過我們,國人尚武有武藝,洋人只之蠻力拼殺,絕對不是清朝的對手,冷兵器代表著一個落後時代,熱兵器體現的是時代的進步,落後就捱打。


醉臥沙場君莫酷


換到冷兵器對陣西方列強這種思維本質還是為清朝落後社會制度變相的辯護!中世紀開始西方國家發達正是因為極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極大推動這廣大思想力量去探索科學規律,才取得了經濟科技翻天覆地的變化和領先,你拿掉了這領先科技和人們思想的解放程度,就等於單純去比較中國和西方誰更壓迫人們思想誰就失敗!若非得按某些人好奇心要比較中國和西方冷兵器對陣輸贏結果,歷史上比過多次,稍加對比就能看到結果,13世紀上葉,蒙古軍同時對中國和歐洲展開進攻,“拔都,合丹,哲別”等蒙古將領進攻歐洲,攻入到中歐現在的捷克一帶,就再也無法前進了,西歐諸國冷兵器作戰依然能夠阻擋蒙古軍多次進攻,同時西歐各國昂揚的精神面貌最終讓蒙古人知道無機可乘,停止了西進!中國這邊蒙古軍也展開多次進攻,很快中國北方被佔領,中國南方自己暴露出腐敗黑暗,大量軍民逃亡投奔蒙古人,讓蒙古軍不能停下來進攻的慾望,經過蒙古軍反覆圍攻也敗亡了!兩下對比哪個冷兵器更厲害,一目瞭然!十六,十七世紀,中國明朝面臨國內大規模起義,清朝建立開始與明朝爭天下,歐洲面對土耳其人進攻,中歐面對形勢有點類似,最終1683年西歐各國擊退土耳其並且取得徹底優勢,而當時中國最後一個反抗力量被滅!這兩次冷兵器戰爭結果,就能間接的對比出結果,說明一個問題,不管東西方只要它社會大量存在“黑暗腐朽不公正”,它的社會就是四分五裂不團結的,不管面對是冷兵器還是熱兵器戰爭它的結果都是失敗!


水晶球742


要分幾個層面上看。從兵器、兵力和技術層面看,聯軍打不過清軍,曾格林沁的精銳騎兵如沒有熱兵器殺傷,對一兩萬聯軍部隊佔壓倒優勢。聯軍沒有壓倒大沽口炮臺的艦炮,也無法輕鬆攻破炮臺登陸。最有說服力的是戈登的英國洋槍隊,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軍,一旦太平軍也有洋槍隊,英國人再不佔優勢。說明雙方在武器大致同一代的情況下,兵力規模差距太大,兵少的肯定吃虧。如果設想兵力規模(含騎兵)相等,從戰術層面看,聯軍佔優。西方傳統的長矛方陣如馬其頓、羅馬步兵方陣,在騎兵的掩護下攻擊前進,清軍沒有如此組織嚴密的陣形,單靠騎兵也衝擊不動,射箭也被宻集盾牌牆阻隔。沒有戰術,單靠單兵獨鬥是不行的。從政治和戰略層面看,清政府後期腐敗,決策屢屢出錯。人民群眾無國家、民族意識,都認為國家是皇上的,不會為皇上拼命。軍隊當兵吃糧,犯不著玩命,打得贏就打,打不了就逃。雙方戰鬥意志差得太遠,英勇抗敵的將士如陳化成、關天培、葛雲飛等屈指可數。所以清政府失敗是必然的,武器層面解救不了。


大小王攬天下


當時的清朝已經呈王朝末相。而英軍正是國運上升期,社會,民眾,征服機構,軍事等系統運轉得都比清軍好太多。而戰爭是對一個國家各個方面的全面考試,清朝這個機構當時已經應付不起這種考試了。

再說最重要的軍事。清軍的軍隊基本廢了,人員素質,訓練,器械,指揮全面和英軍差一大截。據說太平軍轉戰廣西時,7個太平軍追著1000多清軍跑。你能指望他們在刺刀見紅的搏殺中擊敗英軍?再以一次鴉片戰爭中清軍打得相對頑強的守城戰來說,巷戰中又打死了多少英軍???

總結,只要雙方兵器差不多,當時的清軍是打不過英軍的。而且,兩次鴉片戰爭中清朝關注的重點也不是始終放在怎麼打勝仗上,這還可能嬴麼?


比爾羅德


不一定。英格蘭長弓威力要比辮子軍的牛筋弓還要強。明末清初的時候,歐洲人已經將冷軋薄板工藝發揮到極致。整體板甲雖然很笨拙,但超強的存活率,令騎士經常能全身而退。風光一時的西班牙方陣(長矛和火繩槍)更是冷兵器的剋星!

反觀辮子軍,野戰方式極其單一。就是利用騎兵衝擊敵陣。最多運用一下火炮威懾。面對太平軍的塹壕戰毫無用武之力!

火槍隊隊形發展從最初的固定式(火繩槍,前置裝彈,只能固定裝填彈藥)到並排移動(後置裝彈燧發槍,易於裝填,也稱槍斃式)到塹壕戰(來復線滑膛槍和機關槍的發明)都是一步步兵器發展史。

總之,時代的進步是人類一次又一次的衝突及其發展的體現。


美國GE


晚清的洋務運動興起後,全從歐洲進口最先進的武器裝備,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的戰艦從數量和排水量和火炮配置都比日本先進的多,但北洋水師還是被打的全軍覆沒,為什麼?說明差距不是武器裝備。滿清連東夷撮爾小國日本都搞不定,更不要說西方列強了。梁啟超說過:“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從機器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到現在有人還迷信晚清輸在武器裝備上,連晚清的人認識都不如。可以這樣說,晚清不是輸在機器上,是輸在腐朽的專治文化制度上,唯有變革制度,文化革新才可以圖強。日本明治維新脫亞入毆,不光學習西歐技術,而是從制度和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在變革,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傲視全球,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遺失在密林深處


中國幾千年來一直不是西方人對手,中國的文化和技術都是來自西方,中國本土的文化不是太頹廢就是太負面,要麼直接就是邪教。武器方面一直都是學習西方,不管是青銅冶煉和刀劍摺疊鍛打滲碳方法都是來自西方。佛教和回教還有基督教都是來自西方,火炮火槍和造船航海都是來自西方。時至今日依然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