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共和國

巴拿馬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 Panamá [reˈpuβlika ðe panaˈma]),簡稱

巴拿馬(西班牙語:Panamá  [panaˈma];  ),是中美洲最南部的國家,面積7.55萬平方公里,人口393萬。

巴拿馬共和國

連接大西洋及太平洋的巴拿馬運河位於國家的中央,劃分了南北美洲,擁有重要的戰略與經濟地位。

巴拿馬共和國

1501年,巴拿馬淪為西班牙帝國殖民地,屬新格蘭納達總督區。

在1698年,蘇格蘭王國企圖殖民巴拿馬,蘇格蘭軍隊於第二次行動中終於登陸了巴拿馬,由於人數太少,很快就被西班牙人包圍擊退。

1821年巴拿馬獨立,加入西蒙·玻利瓦爾建立的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1830年,大哥倫比亞共和國分裂,巴拿馬成為哥倫比亞共和國的一個省。

1880年,法國人斐迪南·德·雷賽布開始動工開鑿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馬運河。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試圖接管這條運河。

1903年美國在擊敗英、法後與哥倫比亞政府簽定由美修建和租借運河的條約,哥議會拒絕批准。1903年11月3日,美軍在巴拿馬登陸,策動巴脫離哥倫比亞獨立,成立巴拿馬共和國。同年11月18日,美巴簽訂《巴拿馬運河條約》,美國取得“永久使用、佔領和控制巴拿馬運河”的權利,隨後更把持了運河區的行政、司法、警備、鐵路和財政等,使運河區成為名副其實的“國中之國”。美國從1904年起恢復開鑿運河,於1914年完工。

1968年奧馬爾·托里霍斯將軍上臺,到他在1981年一次空難中逝世為止他是巴拿馬的實際操權者。托里霍斯死後,曼紐爾·諾列加於1983年通過政變掌握大權。

1977年9月7日,吉米·卡特的美國政府和托里霍斯的巴拿馬政府簽署了關於巴拿馬運河的新條約。新條約規定,美國將在1999年底以前把運河和運河區的全部主權和管轄權逐步交還給巴拿馬共和國政府。

1989年5月總統大選開票統計結果,反對黨聯合推舉之總統候選人吉列爾莫·恩達拉獲得選舉勝利,但軍政府諾列加宣佈選舉無效,同年9月美國對巴國實行經濟制裁。

1989年12月,美國一個海軍陸戰隊士兵被殺,美國以保護美國僑民的安全為由,派兵入侵巴拿馬。12月15日諾列加宣佈與美進入戰爭狀態,自任國家元首。12月20日,兩萬七千名美軍對巴拿馬展開軍事行動,推翻諾列加政權,吉列爾莫·恩達拉就任總統。諾列加逃入梵蒂岡大使館,1990年1月3日向美軍投降,他立刻被運往佛羅里達州,被起訴和關押。美軍入侵造成約兩千人死亡,包括巴拿馬軍人及一般平民。

1999年12月31日,巴拿馬收回運河的全部管理和防務權,美軍全數撤出。

巴拿馬位於中美洲,它的東岸是加勒比海,西岸是太平洋,北臨哥斯達黎加,南臨哥倫比亞。它是連接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地峽。其境內的野生動物多樣性是所有中美洲國家中最高的,並且也是很多北美洲及南美洲野生動物品種的發源地。境內擁有巴拿馬運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