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談古人讀書之法


讀書日談古人讀書之法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寫一點東西來談談讀書治學的原則和方法問題。

讀書治學不是從今天才有的,讀書治學的原則和方法也不是今天才有的。所以要談讀書治學的原則和方法,首先要想著從古人那裡去繼承過來,然後再有所發揚,無中生有既不可能,也行不通。

中國古人關於讀書治學的原則與方法的論述有很多,本文著重談談“五要”、“四患”、“三到”。


讀書日談古人讀書之法


先說“五要”。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這是《中庸》中關於讀書治學的名句,相當程度上來說,這句話涵蓋了古今中外讀書治學的全部精要。

博學,學習要廣泛涉獵;審問,有針對性地提問請教;慎思,學會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斷力;篤行,用學習得來的知識和思想指導實踐。

古往今來有很多人不斷對這句經典名言進行闡發。有人把前面的四個分句概括為“學、問、思、辨”四個字,強調在這四個字做好的基礎上,最後才是“篤行”。也有人談到“學問思辨”的過程其實就是“篤行”過程。還有人甚至認為學、問、思、辨、行是學問進階的五個臺階,要順次進行,不可跨越等次。

但我以為,這五者在讀書治學過程中密不可分,不可以機械地拆解開來看。不應該認定一定要先做好哪一個,然後才能再做另外一個。其實每一個關鍵詞背後,都會看到另外幾個關鍵詞的影子。換言之,在真正的讀書治學過程中,這五者都必不可少,看似無序,實則相互作用,相互激發。

《中庸》對這句話進一步的擴展和解釋如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可以看到這段話中,反覆出現“有弗……”這樣的句式。可以理解為“不……則已,一旦要……,就一定要……,否則就不罷休”。這是在談學問思辨行的深入程度。試想,在讀書治學過程中,既有學問思辨行五者之間的互相作用,相互促進,又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怎麼可能會讀不好書,治不好學呢?


讀書日談古人讀書之法


說完“五要”,再說說“四患”。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

這是韓愈的一組詩中的四句,因為是在談讀書治學的問題,所以常常被人們單獨抽出來,名之為“勸學詩”。其中提到四個“患”,也就是讀書治學中四個值得擔憂的問題,我倒是願意通俗地稱之為“四患詩”。

“讀書患不多”,正是在談“博學之”的問題,不博學,則不會有那麼多的可能與外界產生搭接,發生觸碰,也就不可能有新的發現。

“思義患不明”,除了在談“思”的問題,其實也關涉“問”與“辨”的問題,“思義”的過程,也正是“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的過程。

“患足已不學。”讀書治學中有一個悖論,學問越廣博越謙遜,越覺得自己無知,反之,學問越少,卻越容易滿足,越容易無知者無畏。所以要有意識地不斷努力超越“無知”或者說“自滿”這個階段,向學問的更高峰邁進。

“既學患不行。”這句正是在強調“篤行”的問題,讀書治學,要做到知行合一,真正的“知”是在“行”中獲得的,不能“行”的“知”不是真知。尤其是閱讀經典,不能從紙面上來到紙面上去,一定要在具體的事上磨,在具體的事上體驗,才能夠真正體會經典的價值。


讀書日談古人讀書之法


最後說一說讀書治學中的“三到”。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弟子規》

這是《弟子規》中的話,強調讀書之法,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但這個說法不是《弟子規》作者的原創,著作權應該歸於朱熹。

朱熹說:“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可見,朱熹不但強調了“三到”,而且特別強調了“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到”為要。因為只有“心到”了,思想集中了,眼睛,嘴巴才會到位。

孟子云:“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如果在讀書治學過程中,不能開動腦筋思考,那一切都是空談。同時,說到根底,讀書治學是實踐性的活動。讀書治學既需要心靈的全部參與,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檢驗提高。

綜上所述,如果要我說,關於讀書治學的“五要”“四患”“三到”還可以概括為兩個基本點,即“動腦”和“力行”。

當然,無論“動腦”也好,還是“力行”也罷,都需要每一個讀書治學者自己動起來,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每個人要結合著自己的讀書治學,動起腦來,力行起來。這樣一篇談讀書治學的文章,如果只停留在我說說,你看看的層次上,那就沒什麼特別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