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70%的LP想跟投?

為什麼70%的LP想跟投?| 出類

圖片 | Pixabay

編譯 | 劉姝睿

校對 | 馮玉娟 七寒谷

2018年麥肯錫發佈了私募股權投資市場LP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超過70%的LP有意參與跟投(即Co-investment),以此來降低成本,但有意參與直投(即Direct investment)的LP卻很少。廣義上來說,直投包括直投(Direct investment)和跟投(Co-investment)兩種主要類型,直投(Direct investment)是指LP直接向項目投資,獲得項目股權;跟投(Co-investment)通常是指LP和其已經出資的GP聯合投資某一個項目,實質上也是實現直投的一種方法。

自2012年以來,LP跟投的成交額逐漸增長,至2017已增至1040億美元,為2012年成交額的兩倍。LP直投表現則相對平緩,歷年基本維持在100億美元左右。而且在過去五年裡,參與跟投的LP數量從42% 上升到55%,而參與直投的LP數量幾乎沒有變化,僅從30%增長到31% 。

為什麼70%的LP想跟投?| 出類

麥肯錫2012-2017年LP跟投和直投市場規模

Cambridge Associate在2019年3月發佈的LP跟投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球私募股權投資基金Call款達到2660億美元, LP跟投市場規模達到600億美元,佔整個市場的20%,這意味著LP跟投已經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投資方式了。

本文重點從交易規模和增長幅度最為明顯的LP跟投進行分析和梳理,希望可以給中國機構LP提供一種多元化投資的方式,也給GP帶來另一種審視自我的角度。

一、LP為什麼要跟投?

為什麼70%的LP想跟投?| 出類

Preqin在2015年調研了主要分佈在北美、歐洲和亞洲地區的320家GP和222家LP機構,調查結果顯示吸引LP選擇跟投的兩大主要原因是高收益低成本,同時也有通過跟投可以增強GP關係、擁有更多控制權、獲取優質創業項目等優點,因此越來越多的LP選擇參與跟投。

根據海外多家研究機構的調研報告,出類總結了以下5點LP選擇跟投的主要原因:

1、追求更高的回報

為什麼70%的LP想跟投?| 出類

Preqin對沒有參與過跟投的LP做了調研,讓LP對跟投的預期回報進行期望預測,36%的LP希望跟投收益可以比子基金收益高出5%,34%的LP希望可以高出2.6%-5%,僅有30%的LP希望可以達到2.5%。

Preqin對已經參與跟投的LP的研究顯示,80%已經參與跟投的LP投資收益要高於傳統意義上投資子基金的收益,17%參與跟投的LP投資收益和投資子基金的收益相當,只有3%的LP在跟投項目的收益低於投資子基金的收益。

在80%通過參與跟投獲得更高回報的LP中,有46%的LP跟投項目收益比投資子基金的收益高出5.1%。面對這個樂觀的調查結果,很多LP表示,給LP跟投這種資產配置方式的回報下定論還為時尚早,這個問題需要長期跟蹤反饋。

2、更低的管理費用、更低的Carry分配

為什麼70%的LP想跟投?| 出類

調研結果顯示,GP對LP跟投採取"no fee,no carry"的比例分別達到49%和48%,減少fee和carry的比例分別是36%和27%,堅持2%的fee和20%的carry比例僅有16%和25%。

減免或者減少的管理費以及carry也直接降低了LP成本,節省的成本將會轉化為額外的收益,從而提升LP跟投的整體投資業績。

3、平滑J曲線

私募股權基金在基金存續的早期階段(也叫投資期),整體回報為負(由於管理費的支出和投資項目的投資成本),經過幾年的發展,隨著項目逐步退出,基金進入退出期,整體回報提升,形成J曲線效應。LP通過跟投可以有效的平滑J曲線,儘早將投資期的回報提升為正值,讓J曲線更加平緩。

為什麼70%的LP想跟投?| 出類

國際知名母基金Harbour Vest的一項研究中對比了LP跟投基金和傳統PE基金的J曲線效應差異,假設這兩種基金規模都是10億美元,每年投資2億美元,連續投資5年,最終都達到了2.25倍的回報,LP跟投基金可以節省53%的管理費和Carry分配,累計比傳統PE基金至少多獲得2.15億美元回報。

4、增強GP關係,提升投資專業力

和GP一起跟投,可以讓LP的投資能力獲得多方面的提升:

  • 獲得更多相關的專業知識,能夠更好地評估跟投項目;
  • 提高其作為優質LP合作伙伴的聲譽,吸引更多GP來尋求合作;
  • 加強與GP的關係,讓LP進一步瞭解GP;
  • 能夠進行更嚴格的盡職調查,減少潛在的投資風險;
  • 也可以藉此觀察GP的投資過程和投資行為,為LP在今後決定是否繼續投資GP新基金時提供參考。

5、降低“盲池”風險,提高參與優質項目的確定性

盲池(Blind Pool)通常是指LP決定出資GP的時候,GP未來幾年中將要投資的項目處於不確定狀態,LP對GP的投資存在盲區。LP跟投可以有效的降低“盲池”風險,提高確定性。

LP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對感興趣行業、地區、階段中的優質項目進行投資,這樣LP除了已經投資的子基金之外,還有大量優質的投資項目可供選擇,LP可以更好地控制投資節奏,及時改善投資組合,而且在退出的Timing上有更加靈活的選擇。

二、LP跟投有哪些挑戰?

為什麼70%的LP想跟投?| 出類

調查顯示,LP不參與跟投首當其衝的原因是缺少足夠的可投資優質項目標的,其他原因還有減少投資的分散化(因為會投資本來子基金就已經覆蓋到的項目,會導致投資的資產重疊)、回報不達預期、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等,但也有19%的LP表示對跟投不感興趣,以及8%的LP並沒有將跟投列入投資計劃中。

表面上看,參與跟投似乎很簡單,因為LP只需做三件事:1、告訴GP,你想要參與跟投項目;2、評估所有的跟投項目;3、投資那些最具有吸引力的項目。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難,出類結合多份報告和研究,將LP跟投面臨的挑戰進行了梳理分析:

1、要有豐富的可投資項目源

LP跟投和GP直投有很大的區別,在篩選可投資標的時候,通常由GP提供可投資的跟投項目,LP決定是否參與跟投的,因此LP是無法預知何時會有好的跟投項目,也就意味著LP要設法在進行跟投之前找到豐富的可投資項目源(deal flow)。

很多時候,GP會因為手頭資金有限而開放LP跟投的大門,資金有限往往出現在募資期內或者投資期結束,甚至超出單筆最大出資額度的時候,那麼為了獲取優質的可投資標的,LP需要和GP建立良好的關係,並且提供差異化的優勢給到GP,GP也往往願意選擇對項目所在行業及未來發展有重要幫助作用的LP進行合作。

2、 要有投資項目的專業能力

與選擇投資哪隻基金所需的專業知識不同,進行跟投所需的專業知識不僅涉及具體的行業,還有企業運營和管理知識,想要跟投的LP在開始投資之前,需要正確評估自己是否具備直投的專業能力。如果沒有這種專業能力,LP應該選擇與外部投資顧問或專家一起合作,還是招募具有直投經驗的人才加入到現有的投資團隊來?總之,在相應的專業投資能力不具備的情況下進行跟投,往往並不能帶來預期的回報。

3、要有在更短時間做出決策的機制

在決定投資一個項目之前,GP可能對其已經調查研究了6-12個月,當LP得知有跟投機會的時候,往往只有短短1-3周時間來決定是否參與。

一旦GP決定投資,那麼有意向跟投的LP可能需要在很短的時間裡審查項目相關信息,從投資專業性和合規合法角度評估此次機會,然後決定是否跟投,並且還要確保能否得到內部投決會的支持。如果沒有在GP規定的時間內做出決定,或者已經承諾的沒法按時兌現,這可能會影響到GP未來合作的意願,長遠來看是“殺雞取卵”的行為。

因此LP應該提前建立評估和投資決策機制,以便在機會來臨時,能夠在短期內完成相關評估和投決工作,這樣才能抓住跟投機會。

4、要考慮GP的逆向選擇風險

LP應該意識到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風險,即GP可能(有意或無意)不會提供最好的投資機會給到LP,不是每個GP提供的跟投機會都能夠有好的收益。但是GP通常有讓人無法拒絕的理由:比如這是一個經過專業評估的很棒且很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比如希望與合作的LP分享有潛力的跟投機會,而不是競爭對手,以及希望與LP建立良好的關係,以便今後LP投資他們的基金。

因此面對GP提供的跟投項目時,LP應該對其謹慎評估,再做出決定是否投資。

LP和GP投資同一個跟投項目,雙方既是競爭對手,又是合作伙伴,所以LP應該明白只有和GP利益保持一致,才能使GP更願意主動分享最好的跟投項目,才能在更長期的維度獲得更大的收益。

為什麼70%的LP想跟投?| 出類

有趣的是,在新基金募資和開放LP跟投權關係的調研顯示,9%的GP認為開放LP跟投權對募資成功來說極為重要,35%的GP認為很重要,僅有17%的GP認為極不重要。

在當下中國私募股權的大調整階段,LP跟投和直投的能力提升,也反向加速GP行業的洗牌,也是金融脫媒的重要表現。實力不強的GP會逐漸FA化,實力強勁的GP同步會反向LP化,進行母基金業務的嘗試。

當LP的項目直投能力逐年增強,手握更大規模的資金,逐年加大直投比重的情況下,所有的GP都應該認真地審視自己存在的價值,並對未來的複雜形勢未雨綢繆。

Cambridge Associate: Making Waves: The Cresting Co-Investment Opportunity

,March 2015

Cambridge Associate: Ready, Steady, Co-Invest ,March 2019

McKinsey:The rise and rise of private markets ,March 2019

Harbour Vest:Co-investing 101:Benefits and Risks ,February 2019

Preqin: Private Equity Co-Investment Outlook,November 2015

Makena:Co-investment white paper,January 2019

PEI:The problem with co-investing,October 2018

Family Capital:The Many Forms of ‘Direct Investing’ and ‘Co-Investing’,August 2018

中文版為 出類 原創編譯稿件,僅供行業交流學習,不得用於商業用途,經授權後方可轉載,請務必註明原文出處、出類首發及編譯人員名,謝謝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