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设计?设计的本质是什么?来自一名工业设计在读博士的思考

记得在一本书里看过,设计师可以说是最接近上帝的工作。区别在于,上帝七天创造了世界就是安息日,而设计师每次都是被deadline逼着走,交上设计稿的那一刻会说:哪怕再给我一小时,我都能让设计更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计是迭代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言归正传,我认为,设计这个词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设计师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设计师去做好每个阶段要做的就好了。你对设计的理解也是螺旋式上升的。

举个例子,就以个人的工作和求学经历来说。

1、刚读大学时,我觉得设计就是让产品更炫酷,看起来更有魅力。我会疯狂的练习手绘:线条,上色,阴影。我也会疯狂的学习建模:曲面,渐消面。还有渲染:如何打光,如何给产品赋予最有质感的材料。我也会大量的吸收别人的设计作品:behance、caroflot.(其实当时看的更多的是国内的billwang论坛)

图:大概10年前大学时我画的几张草图:

什么是设计?设计的本质是什么?来自一名工业设计在读博士的思考

什么是设计?设计的本质是什么?来自一名工业设计在读博士的思考

什么是设计?设计的本质是什么?来自一名工业设计在读博士的思考

图:大学时候的设计渲染图 也十多年了:

什么是设计?设计的本质是什么?来自一名工业设计在读博士的思考

什么是设计?设计的本质是什么?来自一名工业设计在读博士的思考

这个时候,我认为设计的本质就是装饰,就是外观好看。可能现在看来是很肤浅的,但是,这个阶段让我在设计方面打下了坚实的(请允许我厚颜无耻的这么说)基础知识技能,我会手绘,我会建模渲染。

2、随着大学课程的继续,学习了设计史,我逐渐了解到了设计师的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到现在还记得设计史论课本末尾曾经谈到的关于设计伦理方面的讨论,设计要求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人、环境、资源的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发扬人性中美的、善的、真的方面。这个时候,我觉得

设计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意义,设计是要解决问题。

3、再后来我工作了,去了设计公司。发现工业设计师决断产品的需求、功能、尺寸、造型、甚至成本。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功能、美学、成本和易用性。如何通过通过合理平衡艺术、商业和工程,使得产品更加易用,极大的考验一个设计师的问题解决能力。技术决定了一个产品创意是否可行,商业决定了一个产品创意是否有市场潜力,而人机因素则决定了产品创意的可用性。工业设计师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行业,这个时候,我觉得设计的本质在于平衡。

4、再后来我又读研了。读研正是交互设计热闹的时候, 大设计的理念一度被提起。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设计师之战一直向世界(以及大公司)解释,设计不仅仅是美化事物: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一种过程,一种方法,可以帮助解决任何挑战,从微小的可用性问题到严重的问题。我逐渐意识到,设计的本质是兼容并包,一切造物都是设计。

5、再到后来,我读博了。 就我目前的领域来说,设计是为研究而服务的。研究是在设计之上的,为什么?由于设计是研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因此设计之前首先要搞明白人。而研究是发现一些客观的本来就存在的规律,研究人,更好的了解人,才能更好的为人而设计。就读博而言,研究在设计之上,设计为研究服务,即research-through-design。对于读博而言,本身首先是研究者,其次是设计师,设计的原型是为研究而服务的,因此其成本也好,实用性也好,都是居于次位的。这时候,

我认为设计的本质是研究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工具。

写到这里,我觉得自己每个阶段,对设计的理解都是局限的,但是又反映了每个阶段的特点。我觉得每个阶段就做好每个阶段该做好的事,比如学生阶段做设计,就要天马行空,就要为所欲为,到了公司就没有这种机会了。成本、生产、工艺、客户的事情,等到工作之后再去考虑。我自己对设计的理解还会继续变化,希望这个回答,自己能继续不断更新。这也是自己对设计的感悟不断更新的过程。

#关于笔者: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博士在读/公众号:“工业设计李存”/知乎专栏:“工业设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