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歡哪位詩人?

小如2018


劉禹錫。

唐代的詩人,數不勝數,比劉禹錫出名的,詩也比他寫的好的也不知凡幾,最起碼李白杜甫白居易無論名望才情都遠在他之上。但是劉禹錫百折不撓的精神意志與豁達豪放的廣闊胸襟就沒有幾個人能比得上了。

著名的“永貞革新”事件後,劉禹錫被一貶二十三年,人生能有幾個二十三年?更何況是從朝廷中樞貶謫到鳥不生蛋的邊遠之地?好多人會一蹶不振,就此沉淪,但是劉禹錫沒有,看他答覆白居易的詩,其中有這麼兩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種帶有希望和蓬勃之情的詩句,哪像是一個從巴山蜀水,淒涼之地待了二十三年剛剛回來的人?

劉禹錫寫有《遊玄都觀》: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這首詩的諷刺意味甚濃,說的是朝廷裡的這些趨炎附勢之徒,別看你們氣焰囂張,其實你們都是些後生小輩,都是我的晚輩,我當初要是不走,有你們什麼事?

不出意外,劉禹錫又得罪人了,再一次被貶謫下放。但是劉禹錫百折不撓,再接再厲,回來後又寫了一首《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我老劉今天又回來了,你們那些當初狐假虎威的小人呢,再來,出來我們再鬥!

劉禹錫就是一隻打不死的小強。


小新9293


對詩不對人。

在詩歌聲律化過程中,宋之問和沈佺期在齊、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傑創作發展的基礎上,努力加以實踐和總結,使律詩各體制都達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史論認為此二人是律詩體制定型的代表詩人。

但此二人都在武則天當政時受寵,因而被後代士人看輕,氣節無甚大虧的沈佺期都被刻意忽視,品行卑下的宋之問更讓人不齒,因而淡化了他們律詩奠基人的地位。

我們來欣賞宋之問早期作品《陸渾山莊》:歸來物外情,負杖閱巖耕。源水看花入,幽林採藥行。野人相問姓,山鳥自呼名。去去獨吾樂,無能愧此生。這首詩自然、高古,歷代詩評家的評價都很高。

宋之問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712年), 父親宋令文起自鄉閭,矢志於學,交友重義,不僅“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

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 宋之遜精於草隸,宋之問則工專文詞,成當時佳話美談。

上元二年(675年), 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登臨“龍門”,踏上了仕進正途。 武則天時,以文才為宮廷侍臣,頗受恩寵。

宋之問的很多應制詩,深得武則天的欣賞,《苑中遇雪應制》:紫禁仙輿詰旦來,青旂遙倚望春臺。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不知道庭院裡今朝落下了雪花,還以為昨夜院中的樹枝上開了花,這種生動、貼切的比喻,後來很多詩家仿效。

宋之問以應制詩為主,但是很多作品卻是意境高遠,《江亭遠望》:浩渺浸雲根,煙嵐出遠村。鳥歸沙有跡,帆過浪無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斷魂。縱情猶未已,回馬欲黃昏。

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后朝會遊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遊,逐漸沉溺和墮落,並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了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政治漩渦中。

神龍元年( 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誅殺武后媚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迎立唐中宗,攀附二張的宋之問被貶為瀧州參軍。

宋之問在離開東都南行到黃梅(在今湖北省)湖臨江驛的時候,給一位同落難的故友題寫了一首傾訴愁懷的《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人生從高峰跌入深谷,胸中不免憂傷和痛苦。當他到達大庾嶺時,眼望那蒼茫山色,失意的痛苦、思鄉的憂傷一起湧上心頭,《題大庾嶺北驛》: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瀧州在嶺南,唐時屬於極為邊遠的地區,貶往那裡的官員因不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活習俗,往往不能生還。十月宋之問過嶺,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下了他最為人熟知的《過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詩人逼真地再現了特殊境遇下對家人的入骨關愛,吟詠出入類心靈的良善韻律,從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鳴。只是這種境遇的造成,詩人自己不能辭其咎。

宋之問匿居友人張仲之家,得知友人和王同皎密謀誅殺當政的武三思,就讓兄子告發,王同皎被殺後他再次被重用,這令有正義感的人都很不齒。

宋之問結交太平公主,後來又攀附安樂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進言中宗,於景龍三年( 709年)將他下遷越州(今浙江紹興市)長史。經過杭州遊覽靈隱寺寫下《靈隱寺》:

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全詩思路清晰順暢,語言凝練自然,描寫了靈隱寺及其附近一帶的奇麗風光,整體上看清新雄壯,還帶有一些出世的灑脫。

政治動盪及個人寵辱無常的經歷,使宋之問感觸良深,而由朽爛陳腐的宮廷來到清新秀麗的水鄉,也使他開始滌淨心靈,境界昇華。但是,就在宋之問開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時候,又一次宮廷政變將他逼上了絕境。

景雲元年( 710年)六月,臨海郡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以宋之問嘗附二張及武三思詔流欽州(今廣西欽州市東北),後以赦改桂州。途經桂林時他寫下了《始安秋日》:

桂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晚霽江天好,分明愁殺人。捲雲山角戢,碎石水磷磷。世業事黃老,妙年孤隱淪。歸歟臥滄海,何物貴吾身。

《舊唐書》說他“再被竄謫,經途江嶺,所有篇詠傳播遠近”,這首詩感情真摯動人,就是當時廣為流傳的一首排律。

先天元年( 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宋之問被賜死於徙所,結束了最後的人生旅程。一代詩家,才氣橫溢,卻不擇手段追求功名,等到有所覺悟卻沒有機會改正。宋之問的一生雖然讓人不齒,但也讓人深深的惋惜。


春水流的囈語


王維

王維的詩在其生前後世,都享有盛名。對此評價,從古至今有之,不必累贅。

唐代宗曾譽之為“天下文宗”(《答王縉進王維集表詔》)。杜甫也稱他“最傳秀句寰區滿”(《解悶》十二首之八)。唐末司空圖則贊其“趣味澄復,若清沈之貫達”(《與王駕評詩書》)。昔人曾譽王維為“詩佛”,並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並提。王縉:臣兄文詞立身,行之餘力,常持堅正,秉操孤貞,縱居要劇,不忘清靜,實見時輩,許以高流。至於晚年,彌加進道,端坐虛室,念茲無生。乘興為文,未嘗廢筆,或散朋友之上,或留篋笥之中。殷璠: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司空圖:王右丞、韋蘇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豈妨於遒舉哉!

陳師道:右丞、蘇州皆學於陶,王得其自在。
胡震亨:仲默雲:右丞他詩甚長,獨古作不逮。讀其集,大篇句語俊拔,殊乏完章;小言結構清新,所少風骨。

吾愛王維,皆因本人亦喜歡寂靜蕭森意義,所做所為 皆能出於心性,悲苦都好,皆是體悟。



深受禪宗影響,山水禪意,俊逸空靈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唐朝佛學的興盛和發展對王維有重要影響作用。王維生於公元701年,其一生,信奉禪宗。並將此信奉化入到詩中,得此精髓,含此意蘊。讀王維詩,既有山水畫面的美感,又有隱含在美感之外的了悟,真如飲清泉,怡然自得。



家境薰陶,褐衣蔬食,志求寂靜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的母親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其持戒安祥三十餘年,頗有修養,並將這種修養帶到王維身上。因此從王維的一生和其詩,我們可以看出他有別於傳統文人求仕求名的功利,良好的家境教養,自身的聰慧執著,褐衣蔬食,樂住山林。非彼成功是為成功。



得意能發,失意能克,但由心性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早其從政的王維,在張九齡的開明氛圍裡,頗為得意。其有不少抒發豪情壯志的詩歌,這些詩氣象雄渾,英雄主義氣概溢於紙上。而其中年因接連喪妻喪母,朝政腐敗,而能消磨銳氣,激流勇退,歸隱山水。想得開,看得透,放得下,但由心性,不問對錯。


彥書詩詞美文


2017,10月4-6日,儋州。對於這個亞熱帶小島,讓我心心念念已久的除了碧海沙灘幻雲,就是這裡了:東坡書院。特意選在中秋節,拜會穿越千年依然是我男神的他,當然也想細細體味一下“把酒問青天”的豪情。定州惠州儋州,他曾經把失意過成詩意,既有竹杖芒鞋輕勝馬的輕嘆,又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釋然,有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的豪情萬丈,又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 惟有淚千行的深情款款,當然,更有一肚子不合時宜的輕嘲。呵呵,巔峰時不張狂,潦倒時不沉淪,落魄時也能把日子過成詩。不管是日啖荔枝三百顆的嶺南,還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的東坡肉,當然還有“都將萬事付與千鍾”的怡情,這樣的男人,詩酒平生,縱橫恣意,穿越千年,讓我這樣的女文中依然毫無抵抗力啊![呲牙][呲牙]



憂愁少少快樂多多


“詩聖”、號稱少陵野老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春望》《三吏》《三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無不反映了老百姓的心酸,說出了老百姓的心裡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狂夫》寫出了自己生活的心酸。其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兩句”更是成為名傳千古的佳句。因其所寫詩又反映了一個動盪時代的歷史,故又稱“詩史”。與李白合稱“大李杜”。


江湖夜雨不關情


喜歡徐志摩的詩,但對他的人品不滿!


華夏人文記錄


武則天:天下英雄輩我出,一入江湖歲月催;宏圖霸業談笑間,不勝人間一場醉……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金聖嘆:四四方方一間房,有兵有馬有君王;親生父子不同姓,恩愛夫妻不同床……唐伯虎: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泊在異鄉……曹操:神龜雖壽,猶尤競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誰能解憂,唯有杜康……毛主席:《沁園春.雪》……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還有李杜等等……詩情畫意,詞韻風流,人生哲理,現實無奈,慷慨萬千,無不喜歡……


君臨天下145720253


那當然是我的偶象李白。他餓從漂母食,我餓來江求魚 。他達時邈官宦,我窮來邈富貴。他愛俠遊,我學他經常被人打爆頭。他醉著寫,我醉了趴著寫。他愛吹牛皮,我也吹牛皮。他感慨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我夢裡學他,馳馬佩劍,唱遍天涯。但經常一腳踩空,掉進江中。





鑑水漁翁


納蘭性德,清,

人生如若初相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李清照,李白等等,

愛詩詞,恆愛之,

人生何處不詩詞。

詩能醉我何須酒,

詞亦香我不必花。



l隨風一世


李白,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在仕途中得不到滿足,就忘情于山水,好入名山遊,詩風豪放、俊逸,採用浪漫主義手法,誇張,抒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友情的摯愛,對官場黑暗的鄙視,如怎能崔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影響了我這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