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還可以選擇的話,我絕對不會加入業委會的

——“太難了!”“居民小區像一個小社會,什麼樣的人都有。”相比學校這樣的環境,居民小區太複雜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會面對。葉老師說,如果能再作一次選擇,“業委會主任”這一選項肯定“out”了。

葉守禮是五星公寓的一名業主,退休前是華東師範大學的教授、碩士生導師。她擔任過多年大學系主任,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濟管理教學和實踐經驗。帶了四十八位研究生,同時擔任過國家社科項目和上海科委星火計劃等多個項目的評審、兼任某公司獨立董事,目前還是經管學部老教授協會的會長,並出版過多部自己的書籍、參加過很多項目研究,退休生活忙碌充實。她為何還會進入業委會工作?這還要從小區的一起維權事件說起。

如果還可以選擇的話,我絕對不會加入業委會的|大學教授的體會!

加入業委會緣於維權

2000年左右,小區原開發商把原準備用於小區二期、三期開發的土地賣給了另外兩家開發商。新開放商不顧小區原本的整體規劃,要在小區的東面和南面修建高層住宅和商務樓,會影響到一期住戶採光。事關業主們切身利益,葉老師聽聞這件事後,積極參與其中,為維護大家的採光權出謀劃策。她認為,要處理好這個問題,吵鬧是沒用的,需要向上海市規劃部門和普陀區政府反映。首先應該瞭解開發商的意圖,看他們是如何規劃新樓層的。

幾番波折後大家才打聽到,新樓層要規劃建造30多層。得知開放商那邊的情況之後,大家著手維權。最終在業主們的努力抗爭下,開發商作出以下讓步:將樓層數降低到了18層,擴大了樓宇間距;賠償整個小區52萬元,入五星公寓業主公共賬戶;政府責成開發商請專業人員進行採光影響計算,對直接受影響的一些業主給予一定補償。

採光維權大獲全勝,這其中少不了葉老師的努力。她在維權過程中查閱了大量法律條文、政府規劃文件,積極上訪、據理力爭,幫助小區出主意,撰寫了大量材料。由於葉老師家不在賠償範圍之內,她沒拿一分賠償費。大學教授的社會身份與自身的收入水平使她不在意這份賠償。她說:“我參與其中,本身就為了替大家主持公道。”因為在小區維權中發揮了很大作用,2008年業委會換屆改選,葉老師在居委會書記的力勸下做了業委會主任。

葉老師連任兩屆業委會主任,她在這一位置上投注大量時間精力,從未收受報酬。可是,這位曾經備受尊敬的大學教授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陷入小區裡種種矛盾的漩渦,成為“眾人”謾罵攻擊的對象。

任期工作——是成果也是禍端

任期內,葉老師和業委會其他成員一起為小區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小區停車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小區大門和門衛的建設、歸集維修資金和三項基金小賬戶、引進了物業競爭機制。對小區發展來講,它們是好事,但對葉老師個人來講,卻在不同程度上為她今天遭受的攻擊埋下了伏筆。

說起停車制度改革,早年小區車輛不多,小區對固定停車位的繼任問題採用排隊抽籤制度,使用三證(房產證、駕駛證、簽訂停車合同)合一的管理方式。此外,小區還率先引進了當時比較先進的藍牙設備應用於車位掃描識別、管理。小區原本只有88個地面停車位,後來區分了車棚內車位、相對固定車位、機動車位三種車位,分類管理。這些改變,對解決早期小區車輛的停放問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星公寓還是上海市比較早的開通維修資金和三項基金小賬戶歸集的小區。因為涉及到費用分攤問題,以前上海的售後公房三項基金是不開通的,維修基金最早也不開通業主對應小賬戶。業委會里的兩位老行長通過個人努力,去銀行為小區開通了維修資金和三項基金小賬戶。

此外,葉老師談到在2006年以前,五星公寓沒有自己的大門和警衛室。後來在業委會的努力和街道有關領導的幫助下,採用環球港和小區共建的模式,讓環球港出資,給小區修建了大門、警衛室和涼亭。然而就是這件事,因為很多業主不知緣由,現在反而成了質疑業委會的原因之一,大家追問這些設施是花了多少錢改造的。

十年三易物業公司

小區最早的物業公司——五愛物業是開發商組建的,基本傳承房管所的管理模式,沒有服務意識。2009年10月26日,業委會為了促使物業改進,表示要引入競爭機制,並在小區內貼了公告。結果當晚12點,五愛物業召開緊急會議,一聲不吭撤離了全部工作人員,給業委會來一個下馬威。這是一件大事。由於事發突然,業委會連跟街道彙報都來不及,緊急聯繫了隔壁恆隴麗晶小區的暢苑物業。好在暢苑物業答應業委會第二天準時上崗,保證門口有保安,垃圾有人清掃,電梯有人維護。

五愛物業出走後,上海暢苑物業託管了五星公寓2個月,街道建議業委會抓緊啟動物業選聘工作。業委會請了物業協會諮詢物業的招標投標工作,招到了上海暢苑物業,小區的物業環境終於有了改善。

暢苑物業五星公寓管理處後來進行改製為上海建躍物業服務公司,在五星公寓服務了一段時間,覺得1.15元的物業費很難持續。當時物業管理水準出現了下滑,甚至到了沒有項目經理的地步。業委會建議建躍物業提出上調物業費的方案,但他們認為調高物業費難以實現,很多業主對此都是抗拒的。於是業委會提出了用公共收益來補貼的物業的方案,即停車費分成前100輛車,業主和物業7:3開分成,超過100輛,增加的部分變成倒三七分成。同時出租地下室,租金業主每年收益3萬元,其餘歸物業分成(因為當時租賃情況也不明朗)用這個差價補貼物業費。

當時這一方案對業主利益影響不大。但隨著小區車輛的增多和房地產價格及租賃價格的上漲,這樣的分配機制對業主越來越不利,這也成為後來業委會主張換物業的原因。業委會認為,隨著物價的上漲,應該適當調整物業費,把雙方的關係理順,並建立一個對業主更有利的分配機制。

2016年新一屆業委會完成了改選換屆,業委會也完成了換屆審計。因為業委會希望更規範地運作,把一些模糊的不規範的地方都逐步改進,換一個規範的物業迫在眉睫。

2016年小區成立選聘小組,走流程啟動了物業選聘,適當上調了物業費。物業費調整為無電梯1.4,電梯1.8,並引入上海新仙崖物業服務有限公司。新物業選聘完成後,合同也完成了備案。新物業公司帶來了一些免費資源,比如車輛門禁系統,並參與了小區智能化改造。小區保潔由保潔公司、綠化由綠化公司、抽取糞坑有環衛公司專職運營,這些資源給小區帶來了明顯改善。建躍物業走後,地下室也收了回來,小區租賃情況進一步明晰。

固定車位制度引發矛盾

面對車輛的暴增,此前優越的固定車位制度顯露出了它的問題。它使車位在某些時段處於閒置狀態,造成資源浪費。並且,這一制度還產生了部分既得利益者,造成業主內部的某些對立。一些新業主,尤其是沒有固定車位的業主對這一制度意見很大。如今的矛盾在於:小區裡有100多個固定車位,車位主人不願意改成搶車位的模式。而小區內部路線複雜,有“死路”,如果全部改成可以搶的車位,也會造成路盡頭的擁堵現象。

業委會的想法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離開的人把固定車位騰出來給新來的人。但這一方案在小區還是備受爭議。小區停車矛盾,是整個社會都面臨的問題,現在這個問題卻單單堆在了業委會頭上。小區停車位本就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事情的達成需要妥協和讓步,需要某些利益的犧牲。如何協調各方利益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業主們如果看不到這一點,對業委會求全責備,結果只會加深矛盾,走進死衚衕。

轉折點:打人事件,和稀泥的處理方式導致矛盾擴大

五星公寓裡有這樣一位業主,平時囂張跋扈,因他而起的打人事件至少發生過三次,均有證人可以作證。在去年年底,因為一次投訴,物業經理去上門溝通,結果還沒進門,捱了幾拳,倒在地上。報警結果是惡人先告狀,這人說有人闖家門,雙方衝突才推人(後來把這點都否定了),可能憑藉他個人的部分關係,當然基層出警人員的不作為,就導致這個事情不了了之。之後這個事件就像一個信號,好像向外界傳遞某種信息。讓被打的物業經理感覺到心涼,也讓業委會感覺到小區正義的引導出了問題,同時對此人,更是感覺到是一種鼓勵,

“搞得定”的鼓勵。

至此以後此人愈發囂張,夥同他人在2018年12月份在小區組建了微信群,他們通過掃樓、貼公告、二維碼的方式拉業主入群。通過發佈一些不實的信息,在群裡矇蔽一些新來的業主,同時調動業主的情緒,讓大家把矛頭指向業委會。

他們甚至揚言,不換掉這一屆業委會,他們就不交物業費。這種行為,給整個小區的物業管理帶來麻煩,在他們眼裡,拒絕承擔自己的義務竟然變得正義起來。誰才是正義的一方?難道是不繳納物業費的人嗎?

葉老師反映,微信群裡在說她貪汙、侵吞、挪用公費,她找居委會投訴,居委會則表示只能名譽起訴。比起反對派微信群的火熱,業委會這邊只建立了公眾號,有100個關注者,沒有微信群。這使業委會在輿論傳播上變得被動,陣地丟失!

葉老師說,小區3月份的財務報表已經出來,共有140多萬公共收益。如果不是因為這些事情打亂了業委會的正常結算工作,60多萬的收益最近應該已經進入業主大會賬戶了。而業主投訴業委會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公共收益沒有進到維修資金的賬戶。

備受攻擊,十年公益心涼涼

業主們攻擊業委會,業委會主任往往首當其衝。葉老師的遭遇比較極端,她的電話被個別業主填寫成小區附近一家賓館的聯繫電話,所以天天有陌生人給她打電話。現在,她的房子也成了問題——

葉老師1999年看中小區內一套複式樣板房。原本一套房子為一室一廳,因為朝向問題,房屋銷售商建議購買兩套房子,由他們打通樓板,現澆橫樑,變成一套兩室兩廳的複式房。當時這樣的房型是建設部的樣板房,現在卻發現其中存在著一個問題:開發商在產權證上沒有註明該房屋是複式房,等於一套房子,卻包含兩個獨立的產權證,佔著兩個購房名額。這套房子也是葉老師和女兒以各自名額共同購買的。整個小區裡這種複式房型原來有十多套,其不規範的房屋結構是因為早期房屋開發商的不規範操作,屬於歷史遺留問題,現在卻成為業主們攻擊葉老師違章搭建的理由。慶幸的是,房子預售合同和正式合同都是2000年籤的,這些橫樑和洞都是在這之前就已經有了,葉老師保留了這些憑據,否則現在真的有點說不清楚了。

對於類似的種種事情,葉老師說,自己沒有憤怒,只是感到後悔與心涼!參與業委會已經影響到了葉老師很多社會事務,本來答應出版社的稿件已經違約了。她說:“如果還可以選擇的話,我絕對不會加入業委會的,這太難了。學校裡面要相對單純很多,社區是個小社會,什麼樣的人都有。”如今她最擔心的就是業委會工作已經影響到了家人,打擾到自己女兒的生活。她表示,如果街道不出來說句公正話,就真的讓業委會參與者心涼了。

不是第一位,也不會是最後一位

業委會制度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不到30年,被業主關注是最近幾年的事,這和出現紛爭的時間脈絡是重合的。而在近年出現的各種矛盾糾紛中,業委會的參與者總是很容易遭受各種惡意的揣測、詆譭和中傷。身處矛盾旋渦的葉老師,不是第一位,也不會是最後一位。而如何減少此類情況的發生,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暫無任何一個組織和機構可以解決。

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細節,是葉老師所在的這一屆業委會參與者的年齡結構比較單一,沒有年輕力量的參與,這使得他們在面對使用微信群的反對派業主時顯得勢單力薄。當微信群中散佈一些對業委會成員有失偏頗的攻擊言辭時,他們不能快速有效地回擊。雖然回擊也是對抗,並不有利於小區問題的解決,但長久的失聲,就是對謠言、誹謗的縱容,無疑會使小區陷入失控的局面。

葉老師深陷矛盾中,她想到了街道。從她的工作經歷而言,在遇到問題時,希望上級組織“一錘定音”、廓清事實是較為普遍的一種心理期待,在高校中也往往會有這樣的解決方案。但小區事務不同於任何一個機構、一家公司的管理,小區的業主是一個個沒有任何從屬關係的平等個體,在這個場域中,權威不管用,也談不上有上級,這也是很多小區事務“難論對錯”的重要原因。

那葉老師就註定以心冷而告終了嗎?

在走訪了那麼多的小區之後,我一直覺得參與業委會的每一位,要接受“被誤解是常態”這個事實,至少是一定時間段內的“被誤解”。而所謂的應對,沒有微信群的葉老師已經失了先機。事已至此,與其在小區尋找理解,不如走出小區去尋找“同類”,通過和其他參與者討論、梳理,去尋找小區矛盾的問題所在以及破解之道。至於那些聽信了謠言的不明真相的業主們,給他們更長的時間就可以。要相信,這個世上沒有傻子。

背景資料:五星公寓,位於普陀區曹楊梅嶺南路320弄12、14、16、18、19號,於1996年建成。2009年以前物業公司為上海五愛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後更換為上海暢苑物業和上海建躍物業。現物業公司為上海新仙崖物業服務有限公司

(採編:蔣思凡,編輯:謝飛君,校對:韓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