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聽說過拆書稿嗎?以看拆書稿來代替閱讀書籍的方式你如何看待?

打醬油醬打


印南敦史的《快速閱讀術》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在分析拆書這個現象之前,我們先分析一下書的分類。

書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不需要讀的;第二類是可以速讀的;第三類是不能速讀的。

有些已經知道的書,或者寫得太爛不在自己審美範圍內的書,就可以不用讀;

所謂能夠速讀的,是一些商業管理類、雞湯類、商業傳記類,裡面涉及大段的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大段的描述事件的語句,可以快速跳過。

快速瀏覽劇情或者只讀觀點以學習知識,提高自己。

所謂不能速讀的,就是信息量極大的書,往往是專業書,能夠大幅度提高你的個人能力。

需要安靜下來,仔細品味的。

那麼如果功利主義的角度來講,其實第3類是我們在職場上其實並不是非常能夠用得到,就算能夠用到的話,提高的難度也比較大,因為第3類書籍的提高是潛移默化的,而且需要的時間非常久。

所以我們需要讀的就是第2類能夠速度且能夠稍微快速的提高我們的水平認知能力的書籍。

所以拆書這個現象,其實就是把那些冗餘的第2類書籍精簡成能夠快速提高,更快速提高我們認知水平或者是業務水平的材料。


張繁若


謝謝邀請。聽說過拆書稿。這兩年,拆書稿、講書稿比較風靡。
簡單來說,拆書稿就是將一本書的精華內容,進行拆解,提煉。很多平臺都有拆書稿,平臺的要求不同,拆書稿的寫法也略有差異。有的要求忠實原書,比如阿里的妙讀,有的需要有自己的見解,夾敘夾議,比如有書的共讀。
用拆書稿來代替閱讀書籍,有優勢也有弊端。
優勢表現在:
首先,拆書稿能幫你節省大量時間:拆書稿可以利用碎片時間看,或者聽,比如:上下班的通勤時間,做家務的時間,等人的時間,等等,大大節省了時間,提高了看書效率。
其次,拆書稿能讓人快速獲取精華:根據二八法則,書中最精華的內容只有20%,而拆書稿就汲取了書中的精華,能讓你快速get到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再次,拆書稿幫你更好地理解:有些大部頭,或者比較難理解的書,你自己看,或許還看不太明白。而拆書稿是由專業人士撰寫,他們能深入淺出地將要點講明白,讓你更容易吸收書中精華。

用看拆書稿的方式代替閱讀書籍,也有其弊端,主要表現在:
首先,將一本書拆解成一篇稿件,無法涵蓋書籍的所有內容,會有遺漏掉精華的問題。也許,在沒有寫進拆書稿的內容中,有你比較喜歡的點。

其次,拆書稿是別人對書的理解,就像講書人把飯嚼碎了,餵給聽書人。如果依賴拆書稿,久而久之,自己的思考能力會退化。


所以,我認為最好的做法是,看拆書稿和閱讀書籍互相配合,比較忙的時候聽拆書稿,有時間就靜下心來讀書。與此同時,可以將拆書稿作為線索,去發掘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再進行閱讀。


Gloria的悅讀紀


關於拆書稿,是2018年新媒體形勢下的一個新的現象,在提倡全民閱讀的時代背景裡,我們很多人因為快節奏的生活壓力,導致沒有過多的時間看書,沒有興趣看書,沒有機會看書。這諸多的原因,加上我們瞬息萬變的快節奏生活狀態,讓我們慢慢適應了新環境衍生出來的快餐文化,其中就有拆書稿的盛行。你不能說它不好,因為它也順應了時代的發展,但是,這種快餐式文化形式,看起來是給我們加餐了,事實上對於我們並無太大營養,不能深刻的體會,過目就忘,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偶爾吃吃吧。所謂拆書稿,指的是把一本書裡的內容拆解成幾個大的部分,然後每個部分再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取出作者的觀點,態度,最後加上自己的理解解釋出來。

一開始看起來,這樣的形式挺適合我們這些成天沒有機會看書的小白的,等到聽了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突然發現,很多並不適合我們求知的方向,甚至過了一段時間,你似乎忘了自己原來還聽過這本書。

雖然我們的耳朵很容易幫助我們的記憶裡去記住一些東西,但是我們的大腦也會相應的篩選,作出自己的決定和判斷。拆書稿代替不了真正的閱讀原書籍,具體表現在這麼幾個方面。

第一,拆書稿屬於碎片化閱讀。

從別人的觀點裡去找一本書的邏輯和思維,你不僅要聽一個人的拆書稿,還要聽好幾個的,或許你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而且拆書稿一般是作者寫好,然後錄音閱讀出來,人們在上班的路上,中午休息的時候,吃飯等待的時候,通過碎片時間就可以完成的,這樣的情況下是可以做到愉悅身心的,但是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閱讀講究環境,講究讀透,講究理解。拆書稿只能迅速幫你建立印象感,並不能做到深刻感。

第二,拆書稿不是知識的源頭。

我們學習知識,一定是要去找知識的源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假如一直依靠別人的見解和觀點,就不能做到去偽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目的了。這就如一個沒有主見的人一樣,總是跟著別人走,最後你能得到的東西就少之又少,更何談知識的累積和知識體系的建立呢?

讀一本書,找到知識的源頭,發現自己未能發現的,然後結合別人的觀點和意見,才能得到最後全面的知識。

第三,拆書稿做不到完全挖掘書籍智慧。

如果你去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老師一定會要求你不僅是多讀書,還要讀好書,讀經典。因為經典書籍才是真正耐人回味的,它能流傳數百年,就有它高深的智慧在裡面,需要人們慢慢的去挖掘,而拆書稿只代表個人評論和觀點,有些作者體會不到的,就不一定能告訴你了,這時候對於知識的全面性就會大打折扣,起不到相應的作用。當然,對於我們只是想增加一點小小的見識和小知識來說,拆書稿還是會有一定作用的,正如我前面說的,作為一種快餐文化,它至少可以讓你填飽肚子,起到這樣的作用就已經很不錯了。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用!


遇見安苒


讀拆書或者聽書,都不能代替讀原版書籍 。

拆書一詞起源於趙周的拆書幫。他們提倡一種讀書方式,就是將一本書拆解成三個部分。



1:劃出書中重點,用自己的話複述重點內容。

2:理解一下書中的重點,做出解讀

3:這些知識如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對自己有哪些幫助。



其實這種讀書方式非常有益。因為輸出可以倒逼自己認真輸入。而且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書中的知識。



現在市場上除了拆書以外,還有聽書的形式。就是將一本書的精華用8000-10000字提煉出來,用音頻的形式讀給你聽。



現在是快餐文化時代。很多人沒有時間讀書,所以就找聽書或者拆書來看。認為這樣的方式可以更高效的學到一本書的精華,但實際上,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我寫了兩年的聽書稿和拆書稿。說實話,對我自己本身的價值和收穫是很大的。因為我讀了原書,又將書的內容深入解讀、消化吸收。所以我可以更深刻的學到知識。 所以我很提倡讀書人,在閱讀書籍之後,自己也去寫一篇聽書稿或者拆書稿。 但是我不介意讀書人越過讀書的環節,直接去閱讀別人再創作的東西。



因為別人的解讀未必是針對你的需要。而且經過二手創作的東西本身就脫離了原作者的本意。你所看到的並一定是真正的內容。

不僅如此,這種輸入就相當於碎片化的知識,很難行成系統。而且不利於自己行成思考。那你就很難真正的獲得主要知識。 那麼你得到的也就是假知識,根本毫無意義。

學習和讀書都不能簡化,尤其是閱讀,是更不可以走捷徑的!如果還有問題,可以關注灰姑讀書,我會繼續解答!


灰姑讀書


沒聽說,是不是把書拆開了讀啊?我連書頁也不捨得折,何況拆了呢?我不想損壞書的完整,破壞書的完美。不贊成拆書看,是對書的不敬。那是懶墮走捷徑的讀書方式。


醉愛李花香


折書稿我還真沒接觸過。除非是理論書哲學可以這樣搞,其他書類就沒這個必要,特別是小說類,吸引人的就是細節。搞理論研究的,往往看個大致就能決定取捨,然後決定是否找來細細的看。關鍵是這種書一定要抓住實質與重點,與折者的資質有很大關係。


戲說無字真經


應當和我關注的《有書快看》差不多吧,對於我們這些忙生活的人來說也不失為一種過過書癮的好方法。


真嗨0


沒有這樣做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