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懷疑是腦癱,腦癱有什麼特徵?

用戶5675053469409


腦癱有啥表現?

腦癱最明顯、可識別的表現,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 ①大運動發育落後

到了一定年齡,卻不出現應有的運動能力和表現。如寶寶到3個月齡仍不能抬頭,6個月齡還不能翻身,8個月齡仍不能獨坐。

  • ②運動模式異常

患病的寶寶運動時,動作非常緩慢,手腳不協調,偏側運動比較多(兩側肢體動作、姿勢不對稱,慣用一隻手活動或拿東西,另一隻手不靈活),或者出現不能控制的怪異表情和動作

  • ③肌張力或姿勢異常

①寶寶的身體或四肢,特別僵硬 / 鬆軟,兩邊的身體不對稱,頭老是歪向一邊;

②寶寶的雙手還會出現一些不正常:不能拿到身體的中線,經常雙手握拳、拇指內收;

③此外,患病的寶寶常見雙腿併攏或交叉,同時腳尖朝下;坐著時蜷曲身體,或往後仰;站著時下肢彎曲,經常腳尖著地;

④有點寶寶,甚至無法維持一個穩定的姿勢,身體老在扭曲變動。

  • ④神經反射不正常

覓食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等一些先天性反射減弱,或引不出。


為什麼不少媽媽一瞧見發育不對勁兒,就往壞處想,懷疑寶寶腦癱呢?

可能有的媽媽對寶寶發育的某些細節過分地關注,經常拿一些網上的資料作為對照,很輕易地得出寶寶有腦癱結論,來門診一查,結果什麼事也沒有。

還有的家長喜歡拿自己的寶寶與鄰家的孩子比較,結果發現孩子的某項能力有欠缺,就懷疑孩子有腦癱,思想負擔沉重,十分焦慮,四處求醫,給孩子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其實,每個孩子的動作和行為發育可能會存在個體的差異,發育延遲並不等同於腦癱。

  • 腦癱的診斷

首先,腦癱診斷的先決條件是,在胎兒期和嬰幼兒期有腦損傷;正常出生的足月新生兒,沒有腦損傷,是不會得腦癱的。即使是早產兒,沒有腦損傷,患腦癱的可能性也不大。

次,腦癱的主要表現是大動作落後和姿勢異常。

第三,腦癱通常在6個月以後才能診斷,6個月之前的異常只能算髮育異常或發育延遲。


科學家庭育兒


關於腦癱這個問題,其實是每個新媽媽新爸爸都要了解的一個問題,當孩子出現腦癱的時候,一般都是由於腦損傷的出現,不過如果孕媽在懷孕的時候都非常的平安,其實孩子出現腦癱的可能性很低。

但是,如果當懷疑寶寶有腦癱的情況,腦癱通常會有哪些特徵呢?下文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一、孩子的症狀表現!

1、運動發育落後與同齡人

比如患有腦癱的孩子,要學會抬頭、翻身、坐、爬、站立、走路、用手握持東西等等,需要掌握的時間都會慢於其他的同齡小孩子。

2、肌張力不正常

指的就是寶寶的肢體會比較僵直,或是出現肌肉無力的情況。

3、姿勢不正常

如果患上腦癱,寶寶一般都會出現姿勢明顯異常的情況,譬如腕關節及手指關節屈曲;站著之時,腳尖會著地,就是踮起來的狀態;走路的時候,姿勢會表現出剪刀樣的現象;還有就是寶寶會不由自主的運動,自己控制不了。

4、神經反射正常

如果要檢查神經反射有無異常,其實敲擊人體某個部位即可,因為敲擊的時候,某個部位就會出現相應的運動,譬如檢查膝反射,只要坐下小腿下垂,然後敲擊膝蓋下方,如果是正常,敲擊後小腿會快速彈起,若有異常,那麼就是有問題了。

若懷疑寶寶有腦癱的可能,建議馬上就醫確診檢查!

二、關於腦癱的危害!

事實上,腦癱危害非常大,它會讓寶寶造成姿勢異常,如身體僵直、角弓反張等,而且還可能出現智力低下、癲癇發作、語言發育晚、聽力障礙、斜眼、精神行為障礙等問題,有些患兒還可出現關節脫臼、脊柱側彎等。

不管怎麼樣,如果患有腦癱卻沒有及時得到診治,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可能很大!

而孕媽們想要生出一個健康的寶寶,就要重視孕期的適當營養供應,防止出現感染的情況,還要儘量減少藥物服用,定期產檢,出現問題及時與醫生溝通。只有做好這些,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包括腦癱在內的各種疾病的發生率。

以上便是關於腦癱的一些問題解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肝火旺盛以及備孕、溼氣重、腎虛、衰老、三高、肝病、皮膚病等等,應該怎樣調理最有效?

康愛多每天為您推送各種專業健康的知識,讓你瞭解更多的健康資訊,走出用藥誤區!


康愛多掌上藥店APP


經常有家長來診所,他們懷疑自己寶寶是腦癱,但我看後,有很多寶寶是沒有腦癱的。

首先,腦癱的診斷最主要的條件是大腦有損傷,在頭顱磁共振片有腦損傷的病變。如果這個孩子正常出生,出生後很快就出院了,吃的好,睡的好,生長髮育正常,是不會得腦癱的,即使是早產兒,或者是生後有點窒息,沒有明顯腦損傷,也不會得腦癱。

腦癱的診斷

腦癱診斷除了有腦損傷外,還有以下4點:

1.運動發育落後;

2.肌張力和姿勢異常;

3.主動運動減少和/或出現異常運動;

4.反射異常等。

這四種表現說明寶寶是腦癱嗎?

1、肌張力高的問題:孩子剛生下來,屈肌張力較高,要三四個月以後,逐漸下降。有的是因為給孩子做操,寶寶感覺到不舒服而抵抗,表現為肌張力高,但是放鬆以後,肌張力就不高了,所以不是真正的肌張力高。

2、關於頭後仰,很多正常嬰兒,躺著時經常有頭後仰,還有嬰兒兩三個月時,媽媽還橫著抱孩子,孩子不願意,頭後仰表示反抗。豎起來抱,頭就不後仰了,扶坐位的時候,頭部也豎立的很好。所以躺著時有頭後仰,這不是病態,是正常的表現。

3、所謂飛機手,就是俯臥的時候,雙上肢伸直,向後,這在5~6個月前的正常寶寶中經常見到,這不是病態,只要寶寶雙手能自如地夠到前面就沒問題

4、足尖著地,我們查過100個正常的寶寶,從3個月一直到1歲,其中23%的寶寶,有足尖著地現象,但是他們走路很好,沒有腦癱。

家長們千萬不要將正常的孩子自己進行“腦癱”的測查。如果做操引起寶寶肌肉緊張,就停止做操,可以促進寶寶主動運動發展,進行早期教育促進智能全面發展。


兒科醫生鮑秀蘭


你好!首先小兒腦性癱瘓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俗稱腦癱。是指從出生後一個月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以姿勢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徵。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徵,病變部位在腦,累計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癲癇、行為異常、精神障礙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

腦癱的特徵大致簡單的表現有:常流口水、手腳不靈活、剪刀步態、足內翻、足外翻、X型腿、馬蹄足、吞嚥困難、口齒不清、足尖翹起、智力低下、平衡失調、語言障礙、抓物困難等。

如果發現寶寶有腦癱的症狀,家長一定要的寶寶到正規醫院去檢查,早發現早治療,切莫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兒科醫生王玲


一、主要表現

普通讀者認識的腦癱表現就是不會翻、坐、爬、站、走或者站和走的非常難看,像跛、瘸一樣;大多胳膊和腿僵硬,還有的是全身非常軟。

腦癱主要臨床表現是持續存在的運動障礙、姿勢異常、肌力和肌張力異常、反射異常。

(一)運動功能障礙

隨著生長髮育的階段表現不同,核心的表現是運動減少和運動不能。如吸吮力量不足,吃奶、餵養困難;一側(上,下,左,右側或一肢)肢體基本不動或異常活動;也有表現為易激惹、異常哭鬧、受刺激時四肢強直僵硬等。進而是不能按生長髮育規律建立“翻、坐、爬、站、走”等運動形式。

原有一些觀點將“運動發育落後”併入運動障礙的早期表現,認為按照生長髮育節點,沒有出現“翻,坐,爬,站,走”的運動形式,就可以考慮腦癱的診斷。這就給醫生早期診斷帶來了干擾,也給家長造成過度的緊張和焦慮。因為臨床證實相當多的“運動發育落後”並不是腦損傷造成的,也有相當多的小兒腦癱,運動發育並不落後,只是異常。因此,2014年全國小兒腦癱專業會議將“運動發育落後”剔除於小兒腦癱診斷標準。如果存在“運動發育落後”,應該引進高度重視,儘快到專業機構諮詢門診,以獲得小兒腦癱專業人員的幫助。

(二)姿勢發育異常

就是在各種體位狀態下,出現與正常小兒表現不同的奇異刻板姿勢,是小兒腦癱最明顯的體徵。姿勢異常往往是由於腦損傷導致中樞上,下神經元聯繫不暢,下神經元失去中樞控制而出現反射異常,肌張力異常,進而發生姿勢異常。一般情況下可分為,肌張力低下型姿勢,肌張力亢進型姿勢,非對稱性姿勢,原始反射殘存姿勢,步態異常姿勢等。比較明顯有蛙位、尖足、剪刀步、棒狀腿、頭偏斜等,還有些表現可以通過運動激發表現出來,這部分內容會在本書第三章“蕾波早期評估診斷技術”中詳細介紹。

(三)肌張力異常

是絕大多數腦癱患兒均存在的表現。不同類型的腦癱,可以有肌張力亢進型、肌張力低下型和肌張力動搖型三種不同表現。亢進型表現為肌肉硬度大,擺動度小,關節伸展度小,有鉛管樣或齒輪樣感覺;低下型表現為肌肉鬆軟,擺動度大,關節活動度增大;動搖型表現為安靜時肌張力不高,但當受到刺激時或做其一動作時便出現肌張力增高亢進和高低動搖不定。

(四)肌力異常

主要是指肌肉力量不足,基礎肌肉力量不足造成全身鬆軟;持重(克服地球引力)不足造成直立、行走困難。肌力不足是造成姿勢、運動異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反射異常

主要表現是原始反射消失過晚或殘存,圍繞適應地球引力的立直反射和平衡反應出現延遲。小兒腦癱的實質是上運動神經元(大腦皮層)損傷後對下運動神經元控制指揮能力的減弱或損失,形象一點說就是出現了“無指令,無管理”的運動狀態。下情不能上傳,上情不能下達。人在胎兒期的神經反射主要是生物低級反射發育,如吸吮反射,自動步行反射,擁抱反射,握持反射等。出生後主要是大腦皮層在逐漸控制低級活動的同時,適應地球引力,進化為直立行走的高級反射發育過程。這種反射可以當身體在空間發生位置變化,或者重心發生轉移時,主動將身體恢復並保持直立平衡狀態。如果這期間大腦損傷,應該受到管控的原始反射將持續存在,應該建立的適應地球引力的立直、平衡、協調反射不能按時出現,個體生物運動進化過程障礙或停滯。

二、伴隨表現

小兒腦癱的定義偏重於運動障礙,其實腦損傷不僅僅是運動神經中樞和運動傳導通路的損傷,也會存在除運動以外的其它中樞損傷和聯絡通路損傷。如智力障礙,聽力/視覺障礙,語言和言語障礙,癲癇,行為異常等。如腦癱合併智力低下,腦癱合併癲癇,兩種以上的合併症也稱複合腦損傷。所以腦癱也可以認為是,以運動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腦損傷或腦損傷綜合症。

常常因為患兒運動問題突出明顯,而忽略了其它問題的存在。往往對運動障礙的康復替代其它問題的干預。這也提示在小兒腦癱康復過程中,診斷評估和定期複查的重要性。

三、繼發表現

臨床觀察到腦癱的繼發表現主要有肌肉、肌腱攣縮;肌肉及其與周圍組織粘連;肌肉肌力弱、萎縮;軀幹扭轉;髖脫位;脊柱畸形等。 發生肌肉攣縮、粘連、萎縮的原因,除痙攣沒有及時採用有效的方法干預抑制外,提醒大家的是在康復治療過程中牽拉過度、按揉力度過大的損傷,有創治療的損傷及缺乏任務導向性的功能訓練等,都有可能造成和促進攣縮、粘連、萎縮的發生,應當引起注意。


嬰幼兒早期綜合康復


我是“一路童行”兒童的健康顧問

所謂腦癱,是“腦性癱瘓”的簡稱,指在妊娠到新生兒期之間因為各種因素導致的腦部

非進行性病變為基礎,形成永存的,但可以改變的運動、姿勢異常。


很多家長在網上看到的一些腦癱症狀,然後就開始在孩子身上找相似點,懷疑自己孩子是不是腦癱。

比如:

寶寶35天,幾乎不會看物追視,也不會看人臉,難道懷疑腦癱嗎?
洗澡時發現寶寶拇指老是內摳,但不握拳,有危險嗎?
105天了,還不會抬頭,也不愛笑,抓握不明顯,需要去醫院查一查嗎?

家長應該理智看待,腦癱是有診斷必要條件的,在胎兒期、嬰幼兒期沒有受到腦損傷是根本不可能得腦癱的,即使是早產兒,沒有腦損傷,患腦癱的幾率也不大。

我們所謂的發育標準是根據大數據得出的平均值,每個寶寶都具備獨特的發育規律、特點,我知道很多媽媽擔心孩子的健康,可也不能天天對照生長髮育表來挑孩子的毛病吧。


腦癱最明顯、可識別的表現,具體表現在一下四個方面

1.大運動發育落後

不能出現對應年齡的運動能力和表現,如寶寶到3個月齡仍不能抬頭,6個月齡還不能翻身,8個月齡仍不能獨坐。


2.運動模式異常

運動過程中,運動遲鈍,手腳不協調,偏側運動比較多(兩側肢體動作、姿勢不對稱,慣用一隻手活動或拿東西,另一隻手不靈活)或出現特別的怪異表現、動作。


3.肌張力或姿勢異常

  • 寶寶的身體或四肢,特別僵硬 / 鬆軟,兩邊的身體不對稱,頭老是歪向一邊;
  • 寶寶的雙手還會出現一些不正常:不能拿到身體的中線,
    經常雙手握拳、拇指內收;
  • 此外,患病的寶寶常見雙腿併攏或交叉,同時腳尖朝下;坐著時蜷曲身體,或往後仰;站著時下肢彎曲,經常腳尖著地;
  • 有點寶寶,甚至無法維持一個穩定的姿勢,身體老在扭曲變動。


4.神經反射不正常

覓食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等一些先天性反射減弱,或引不出。


過於仔細的關注寶寶某些方面的發育,常常拿網上的資料做比對,又或是喜歡拿自己孩子跟別人孩子來對比,這種情況很容易地出寶寶有異常的結論,門診查,什麼問題都沒有。

下面是導致腦癱的原因,避免出現對孩子的腦性損傷就不會患腦癱!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以及其他看文章的朋友有所幫助,歡迎點贊、分享,有疑問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會一一回復各位的問題,關注“一路童行”,讓育兒更簡單。

(分享兒童成長交流群:ljjyujiao)


一路童行


  對於小兒腦癱,很多人並不陌生,在生活的周圍總是能夠見到幾個腦癱的孩子。見到他們,總是會讓人有一種心痛的感覺,替孩子惋惜,替孩子的父母發愁。那麼寶寶腦癱究竟是怎麼回事?腦癱都有哪些特徵?如果能夠早點發現腦癱寶寶,對於治療是有幫助的。

  寶寶腦癱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引起小兒腦癱的病因在妊娠期和圍產期都有可能出現。腦癱的病因可總結為八個字,分別是早產、難產、窒息、黃疸。其中,缺氧窒息是最關鍵的因素。導致胎兒或嬰兒未發育成熟的腦組織受到損傷,而產生腦癱的一系列症狀。

  寶寶腦癱的症狀表現通常為:

  一、睡眠時間過長或不睡覺,並且吞嚥功能不好。

  二、寶寶哭時沒有聲音或哭聲低沉、發直,運動時手腳不協調,偏側運動較多。

  三、撒尿時把不開雙腿,三個月還不能抬頭,六個月還不能翻身,八個月還不會坐。

  四、眼神與父母沒有交流,並且經常驚厥。

  五、肌張力增高,肌收縮不協調,手運動不協調,不能完成精細動作。

  六、不能從仰臥位轉向側臥位,姿勢怪異,呈角弓反張狀或舞蹈樣姿勢。

  七、運動減少、不協調,可出現吐舌、張口、流涎等怪異表情。功能障礙的肢體僵硬緊張,哭鬧或受刺激時加劇,安靜入睡時過度鬆弛。

  寶寶一旦出現以上一到兩種症狀表現,需要引起注意,雖不能確診就是腦癱,也需要引起足夠的注意。寶寶腦癱的治療原則是早期診斷,早期干預,長期康復。目前尚無治療腦癱的特效藥物。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腦性癱瘓是出生前到生後1個月內發育時期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徵。一般可由產前,產時和生後病因引起,而其中以窒息,膽紅素腦病(核黃疸)及低出生體重為三大高危因素。(診斷要點)1,手足徐動型,病變主要在錐體外糸,運動障礙明顯,大部分有智力落後表現,以對症治療為主,以藥物控制不自主動作。2,痙攣型腦性癱瘓,病變主要在錐體束,表現為中樞性癱瘓(單癱或偏癱,重者四肢全癱),以對症治療為主,選用藥物控制肌痙攣,輔以針灸,推拿等物理療法。


仁濟仁愛888


腦癱最明顯、可識別的表現,體現在以下四方面:①大運動發育落後:到了一定年齡,卻不出現應有的運動能力和表現。如寶寶到3個月齡仍不能抬頭,6個月齡還不能翻身,8個月齡仍不能獨坐。

②運動模式異常:患病的寶寶運動時,動作非常緩慢,手腳不協調,偏側運動比較多(兩側肢體動作、姿勢不對稱,慣用一隻手活動或拿東西,另一隻手不靈活),或者出現不能控制的怪異表情和動作。:③肌張力或姿勢異常:①寶寶的身體或四肢,特別僵硬 / 鬆軟,兩邊的身體不對稱,頭老是歪向一邊;②寶寶的雙手還會出現一些不正常:不能拿到身體的中線,經常雙手握拳、拇指內收;③此外,患病的寶寶常見雙腿併攏或交叉,同時腳尖朝下;坐著時蜷曲身體,或往後仰;站著時下肢彎曲,經常腳尖著地;④有點寶寶,甚至無法維持一個穩定的姿勢,身體老在扭曲變動。④神經反射不正常:覓食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等一些先天性反射減弱,或引不出。


大家醫聯醫生集團


腦癱的孩子,要學會抬頭、翻身、坐、爬、站立、走路、用手握持東西等等,需要掌握的時間都會慢於其他的同齡小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