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龙虾从“一线网红”跻身“国际名流”

让小龙虾从“一线网红”跻身“国际名流”

刘伟分拣龙虾准备出售。(受访者供图)

夏天就快到了,而夏天难道不应该和麻辣小龙虾一起过吗?没有小龙虾,是对夏天最大的辜负,“一线网红”小龙虾不仅是吃货夏天的标配,也是宜宾市叙州区普安镇稻田里最活跃的分子,目前,普安镇的小龙虾已经从“一线网红”跻身“国际名流”。

退伍回乡 投身创业

刘伟是宜宾市叙州区普安镇土主村人,在大学期间为了埋藏在心底的那个“军营梦”刘伟应征入伍,服役于武警北京总队。

在北京服役的几年里,刘伟不仅严格训练,曾被评选为“优秀士兵”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首都繁荣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也在刘伟心底埋下了一颗创业的种子。

让小龙虾从“一线网红”跻身“国际名流”

刘伟对养殖小龙虾的水域进行检测。

据刘伟回忆,那时候小龙虾在北京已经非常盛行了,而且市场前景很好,想到家乡水资源非常丰富,小时候他便时常去田里钓龙虾,由此养殖龙虾的这个想法在他心上萌发了。

退伍后的刘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在城市找一份体面又收入稳定的工作,而是选择回乡创业,“说实话,我个人对家乡是很有感情的,而且那时候我发现家乡已经有很多土地被荒废,我觉得我可以利用这些荒废的土地和我所学的知识为家乡的建设尽一份力。”

让小龙虾从“一线网红”跻身“国际名流”

刘伟对小龙虾进行过秤分拣。

实地考察 敲定项目

退伍后,刘伟先后到湖北、江苏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学习,并结合普安镇的实际情况最终敲定龙虾养殖项目。

据刘伟介绍,创业之初,他只是单纯的养殖小龙虾,“由于没有很好的掌握龙虾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等因素,头两年小龙虾在塘里和运输途中的死亡率很高。”两年下来,刘伟基本没有赚到什么钱。

但刘伟并没有因此放弃,相反,他开始到各个省份龙虾养殖成熟的地方学习、请教,一次偶然的机会,刘伟在湖北接触到“稻虾轮作”的养殖模式,他突然觉得眼睛一亮,便将这项技术带回宜宾并因地制宜的改良为“稻虾共作”的养殖模式。

刘伟表示,“稻虾共作”的养殖模式不仅可以高效、充分地利用时间、空间,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能通过这样的模式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控制水稻病虫害,提高水稻和龙虾产量。

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第三年刘伟终于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并对“稻虾共作”模式拥有自己独到的理论和见解。

让小龙虾从“一线网红”跻身“国际名流”

刘伟在贫困村开展稻虾种养技术培训。(受访者供图)

扩大规模 带动周边

有了成功的养殖经验和较为完善的技术支持后,刘伟开始带动周边8户群众进行养殖,并成立了专合社,同时与农户签订了保证回收、保底回收协议,从根本上打消了养殖户的顾虑。

一年过去后,在刘伟的专业技术指导下,专合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周边农户也开始纷纷加入,专合社也从原先的300亩扩大至2000余亩,截至目前,共发展社员106户,其中建卡贫困户12户。

最开始,刘伟的龙虾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四川省内等地,规模扩大后,他开始积极地与全国各地龙虾养殖大户联系,扩大销售渠道,发展到湖北、江苏等地,甚至远销国外。

在合作社的统一指导和规范下,农户有技术、有产量、有销路,在收获优质水稻的同时额外收益淡水小龙虾,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经济附加值,新的种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农户的收入。

2018年叙州区普安镇揽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亩均增收7000余元,是原来单一种植水稻产值的7倍。

同时,刘伟也积极组织合作社成员外出学习,并对川南片区养殖户开展现场养殖技术培训200余次,积极为大家探索致富之法,主动与当地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带动他们共同发展。

让小龙虾从“一线网红”跻身“国际名流”

刘伟捕获龙虾。(受访者供图)

积极探索 申请专利

在合作社逐渐走向成熟的同时,刘伟也在积极探索专业技术,并将自己化学专业所学知识运用到水产养殖的实际当中,通过检测水田中的水质以及微生物含量等,极大的提高了龙虾养殖的成活率。

几年来刘伟结合川南地区气候、水质、地形等情况自己撰写了十万余字的“稻虾共作”相关养殖技术指导资料,并成功申报专利技术18项,为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伟表示,下一步,他将继续专研养殖技术,提高养殖产量,严格生产标准,坚持绿色农业发展道路,“同时,我还希望可以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创建自己的龙虾品牌,将其打造成为川滇农业的特色品牌。将‘稻虾共作’的养殖技术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农民朋友都来了解这种助农增收的养殖模式,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更多群众脱贫致富,用产业发展振兴带动乡村经济。”(记者 黄烁然)

让小龙虾从“一线网红”跻身“国际名流”

刘伟获得的诸多专利证书。(受访者供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