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式開啟“令和”時代,中日關係將走向何方?

2019年4月30日,日本明仁天皇退位,“平成”時代落幕。5月1日,德仁天皇繼位, “令和”時代正式起航。中日兩國分別是世界上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在世界舞臺上作用舉足輕重。日本進入全新的令和時代,如何“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妥善處理好敏感和爭議問題,更好地發展中日關係,是中日兩國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日本正式开启“令和”时代,中日关系将走向何方?

◎“令和”時代開啟,“去中國化”是個偽命題

4月1日,日本政府公佈新天皇的新年號為“令和”,出自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梅花歌卅二首並序》中的“於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意味著“美麗和諧(beautiful harmony)”,這是首次從日本經典古籍而非中國經典古籍中取字。

然而,選擇“令和”年號並不意味著日本將完全“去中國化”。事實上,《萬葉集》與中國古典文化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它借鑑了中國詩歌的題材、形式和表現方法,收編了部分漢詩。《萬葉集》成書時日本尚未擁有自己的文字,全部詩歌採用漢字為注音符號記錄而成。

經過兩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中日兩國早已深度融合,人員往來密切,文化互相影響,經貿關係密切,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也沒必要刻意“去對方化”。

另一方面,5月1日,德仁天皇即位後發表講話,表示為國家繼續發展與世界和平祈禱。此前2015年2月23日,時任皇太子的德仁在55歲生日前出席記者會時曾就政治議題發表看法,他拒絕認同日本右翼的主張,表示日本應該“正確”認識歷史,“我自己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爭,但在戰爭記憶漸漸淡去的今天,謙虛地回顧過去,並向不知戰爭的一代人正確傳達悲慘經歷和日本走過的歷史道路非常重要。”

這表明德仁天皇的歷史觀與其父明仁天皇一脈相承。明仁天皇多次反省戰爭,曾於1992年訪華,並多次會見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為推動中日關係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有理由相信,在令和時代,德仁天皇將繼續維護和平,對侵略戰爭進行反省,中日關係行穩致遠。

◎推動改善中日關係,安倍有幾點考量

2012年9月,安倍晉三當選日本自民黨總裁。同年12月,自民黨從民主黨手中奪回旁落三年之久的政權,安倍再次當選日本首相,開啟長期執政的大幕。

安倍晉三是位個性鮮明的日本政治家,深受家鄉和家世的影響。他出生於政治世家,其外祖父是前首相岸信介,其父是前外相安倍晉太郎,可謂“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時代寵兒,其祖籍是日本近現代史上最盛產首相的山口縣(長州藩)。2006年,安倍晉三曾接替小泉純一郎擔任日本首相,但因身體欠佳和經驗欠缺等因素,執政不到一年就慘淡下臺。歷經5年多的磨練,自2012年12月再次上臺後,安倍延續多數日本內閣的對華強硬政策,積極追隨美國政府的對華遏制戰略,他曾多次參拜靖國神社,並在釣魚島(日方稱尖閣群島)問題、東海油氣田和歷史認識等方面態度強硬,深深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造成中日關係持續惡化,高層關係幾乎中斷。中國政府在各種場合曾多次批判日本政府的對華政策,並出臺多種行之有效的反制措施,讓日方切實感到“疼痛”。

雖然安倍晉三上臺後實施所謂“安倍經濟學”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離日本各界的預期還有不小差距,日本面臨內政外交的嚴峻挑戰。由於家人和親信分別捲入森友學園和加計學園等醜聞,安倍面臨朝野上下的嚴厲批評,他迫切希望能夠藉著外交突破來換取日本民眾對其支持,進而贏得2018年自民黨總裁(內閣首相)選舉。此計現在看來已奏效。

在安倍看來,日本外交領域有三對雙邊關係至關重要:日美關係長期處於高位運轉狀態,想再取得突破比較困難;日俄關係由於北方領土問題遲遲未能有實質性改善;唯有日中關係,可以通過不斷努力,迅速從“政冷經熱”狀態提升至“政熱經熱”狀態。

基於上述考慮,在“屢撞南牆”後,安倍政府開始考慮如何改善中日關係,因此頻頻向中方釋放善意。基於對雙邊關係和地區局勢的負責任態度,中方樂見其成,願意同日方相向而行。秉持“既聽其言更觀其行”的原則,中日關係逐漸回暖,但並未立即達到最高峰。

日本正式开启“令和”时代,中日关系将走向何方?

◎2019年兩國關係有望更上一層樓,希望日方重信守諾

2018年是中日兩國值得紀念的年份。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這一年,習近平主席同安倍晉三首相在各種場合多次會晤,為中日關係改善發展指明方向,兩國總理也成功實現互訪,中日關係重回正常軌道。

2019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日本也迎來新天皇繼位。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日關係有望更上一層樓。

2019年元旦,在國會發表施政演說時,安倍晉三將對華外交列為日本大國外交政策的三大優先方向之一。在1月4日新年首個首相記者招待會上,安倍期待2019年能具體落實日中雙方在2018年達成的多個合作意向,推動日中關係走上新階段。

2月4日(中國農曆春節除夕),安倍專門錄視頻向中國人民拜年。此前2018年2月,安倍曾通過日本中文媒體《中文導報》向在日華人華僑致新春拜新年。

4月23日是中國海軍節,中國海軍在青島舉行多國海軍活動,60多個國家派海軍代表團參加。還有10多個國家近20艘軍艦參加國際艦隊檢閱。日本海上自衛隊時隔7年多再次派艦訪華,日艦“涼月”號參加國際艦隊檢閱。

4月25-28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作為安倍首相特使,日本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率領高級別代表團參加,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並轉交安倍首相的親筆信。習近平希望日方能積極參與“一帶一路”,表示中方支持日方辦好G20大阪峰會,並請二階轉達對安倍的問候。

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2019年兩會記者會上回答日本記者提問時指出,“相信通過雙方共同努力,鑄牢政治基礎,深化互利合作,增進民間友好,中日關係就能進入一個穩定發展期,各領域交流會越來越頻繁,高層交往自然也就會水到渠成。”中方不希望日方將改善中日關係作為服務於內政的權宜之計,只做“一錘子買賣”,而是希望日方重信守諾,切實維護中日關係大局。

◎兩國關係回暖,但仍存挑戰

由於高層關係逐漸回暖,中日兩國在不少問題上都有所剋制,並加強溝通交流。雖有改善跡象,但中日雙方在不少敏感和爭議問題(尤其是釣魚島問題)上仍爭鋒相對,“鬥而不破”。

日方近來有不少新動向。2018年12月18日,日本政府內閣會議討論通過新版《防衛大綱》和《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這是日本2015年通過“安保法”後首次修改防衛大綱,用冷戰思維,臆測和妄斷地區安全形勢,明顯緊盯中國,煽動所謂“中國威脅”,為擴軍備戰製造藉口。

比如,為加強釣魚島防衛,日本在宮古島附近配備先進巡視船;為應對中國海警船巡航釣魚島,日本成立首相官邸政策室;日本構築西南防禦網,防禦重點由北方轉至西南方向。

而近年來,中國大力加強海警隊伍建設,中國海警船實現對釣魚島海域的正常巡航,這對日本海上安保力量施加了巨大壓力。

此外,中國海軍艦艇編隊進出太平洋已呈常態化,並多次穿過宮古海峽、津輕海峽和宗谷海峽等國際海道,引發日本軍方高度警惕。中國國防部和外交部曾多次表示,中國軍隊艦機和其他國家艦機一樣,在非領海海域享有航行自由的權利。事實上,中國軍隊積極擴大軍事交往,廣泛參與國際維和、遠海護航和人道主義救援減災等行動,這體現了大國軍隊的良好形象和責任擔當。

中日兩國是搬不走的鄰居,也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因此,搞好中日關係,不僅造福兩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中日兩國有兩千多年文化交流史,除了短暫的戰爭交惡史外,絕大多數時期都是友好往來。自邦交正常化以來,中日關係歷經風雨曲折前進。有理由相信,新時代中日關係能夠行穩致遠,更上一層樓。(邊文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