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農村土窯,從清朝燒到現在,150多年就燒了泡菜罈子


四川人泡泡菜很講究,除了原料和技巧之外,泡菜壇的選擇是個重點,質地好壞直接影響泡菜質量,而堅固不變色又耐酸鹼的老火壇是泡泡菜的最佳罈子,可是老火壇卻不是那麼容易燒製出來。

成都雙流龍泉山脈金花山腳下的村子,有個黃泥巴磚徹成的土窯,從清同治年間就燒泡菜罈子燒到現在,老成都人家裡做豆瓣、泡泡菜的罈子大多出自這裡。

當地盛產陶土,多含鐵質而呈紅褐色,當地人稱紅土,這個村子也就得名“丹土村”了。紅土是燒紙泡菜壇的好原料,但這兒紅土雖多,也不是所有都優質,經常要挖幾米才能挖到好泥。

挖到的好泥都要研磨得均勻細膩,還要用腳踩泥,相當於和麵團,最後才得到可以用來做陶器拉坯塑形的好原料。

這座土窯是依山坡自下而上修造的長隧道形窯爐,所以圖個吉祥就叫龍窯了,其實很多地方也叫蛇窯或者蜈蚣窯。加上清同治年間始建,就被人叫做“同治龍窯”了,是不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跟古代皇家有什麼淵源,其實並不是。

龍窯長約60米,約20度傾斜,頭高尾低。窯的結構簡單,頭小中大尾略大,整個窯有煙囪作用。窯頂可以投柴,窯身有窯門,燒窯時將窯門封閉,先燒窯頭,由前後依次投柴逐排燒成。

老火壇需要1500度以上高溫才能燒製,龍窯內火焰多是窯底平行流動,火焰抽力大,升溫快降溫也快,溫度高也可以快燒,四川很多優質老火泡菜壇都是在龍窯裡燒成的。

不過像這樣的土窯已很少了,龍窯燒木柴為主,外面大多都是電窯天燃氣窯等了。延續了150多年的土窯自然要退出歷史,

好在這個土窯依然還在運轉,周邊附近很多酒廠泡菜廠都來定做罈子,生意還算將就。

可是燒泡菜罈子這門手藝很快也要隨著土窯沒落而消失了,現有師傅年紀大了,年輕人又不願意來接班學習,雖然和外面人開設了陶藝學習基地,但終歸只是個興趣體驗,難以產業形式來傳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