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正的歷史中,有誰用過空城計?

涵世伴飯


最著名的空城計

在歷史上,空城計有很多,最為著名的空城計,應該算是張守珪的瓜州防禦戰了,唐朝時候,瓜州位於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也是唐朝無吐蕃戰鬥的焦點。

唐軍雖然驍勇善戰,但面對吐蕃無孔不入的進攻,顯得捉襟見肘。尤其在唐睿宗時期,割讓河湟之地,當成金城公主的嫁妝,讓唐朝邊境的壓力越來越大。

吐蕃騎兵,開始藉助河湟之地為跳板,不斷地進攻騷擾唐朝邊境,瓜州首當其衝。張守珪接管瓜州的時候,正是吐蕃對邊境造成壓力最大的時候。當時,邊境將領貿然出擊,大敗而歸。

接著,吐蕃軍團大舉進攻,毀了瓜州城,然後,揚長而去。

張守珪上任後,看著殘缺不全的瓜州城防,頓時感到很無語,他上任做的一件事,就是修復城防。於是,唐朝軍民開始熱火朝天的大幹快上,工程進度相當快,張守珪也相當滿意。

但吐蕃相當不滿意,吐蕃軍隊得知唐軍換了守將,並且開始修築城防工事,立刻決定,利用這個機會,進攻瓜州,再搶一筆。很顯然,吐蕃遇到了相當難纏的對手。

張守珪絕對不是一個庸才,他早料到,吐蕃肯定會進攻,但修築城防是必須做的事情,於是,他玩了一出空城計。

吐蕃大軍浩浩蕩蕩殺向瓜州城,卻發現一個詭異的現象,瓜州的軍民,沒有像以往那般的驚慌失措,也沒看到唐軍將士的嚴陣以待。他看到的,是張守珪在城頭上喝著小酒,聽的小曲,逍遙自在的看著吐蕃軍隊,好像看著進入圈套的獵物一般。

吐蕃的士兵有點傻眼,立刻明白,自己來晚了,而且,唐軍有了防備。於是,多疑的吐蕃軍只能小心翼翼的撤退。

但張守珪顯然,不想讓吐蕃就這麼耀武揚威的退去,不然,自己這個瓜州刺史,還有什麼聲望?於是,已經準備好的唐軍,趁著吐蕃軍隊退卻,陣營混亂,突然出擊,一舉擊潰吐蕃軍隊。

張守珪的大心臟,讓空城計擺的有聲有色。也正是這一出空城計,讓忙著搬磚的唐軍將士,換上了戎裝。才有了這次勝仗。

吐蕃輸了,瓜州城防也建成了。吐蕃的噩夢也開始了,直到幾年後,吐蕃實在感覺佔不到便宜,於是遣使求和。但這和空城計關係已經不大了,就不再贅述。

空城計和空寨計的對決

在史料記載中,最早的空城計,應該是發生在春秋時期,主人公叫做叔詹,他是鄭國人,這件事本身就顯得有些無辜躺槍的味道,鄭國在春秋時期,除了鄭莊公雄起過一次,其他時候,基本上就是一種老老實實等著捱打的角色。

所以,為了生存,只有投靠一些大國尋求庇護,這種國策,讓鄭國平安無事,但偏偏遇到了一些麻煩。

麻煩出在楚國,這可以算是一個單相思的愛情故事,楚國的皇子,名叫公子元,他當時的身份是令尹,權力等同於丞相,在他的哥哥死後,他對自己的嫂子,產生了覬覦之心。

但他嫂子根本看不上他,於是,公子元想到了一個方法,來顯示自己的男子漢氣概,從而,獲得嫂子的芳心。

公子元追女孩的方式,非常特別,那就是發兵攻打鄭國,可憐的鄭國,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就被楚國一頓胖揍,束手無策的鄭國,立刻向盟友齊國求援。

但因為這次進攻實在太過突然,根本沒有時間作出反應。於是,叔詹採取了,大開城門,暗藏伏兵,讓百姓如同往常一般。

其實,公子元只是想要泡妹子,所以特地找了一個軟柿子來捏。但鄭國這種狀態,讓公子元產生疑惑,他並沒有退軍,也沒有進軍,逗留了一些日子,就是這幾天,齊國的援兵到了。

公子元也算是一個人物,叔詹玩了一出空城計,公子元玩了一出空寨計,他讓手下,把戰旗全都立上,炊煙不斷,而主力卻連夜離開。等到援兵和鄭國的軍隊開始進攻,公子元早已逃之夭夭。

不得不說,這兩個人,都是高手,一個空城計,一個空營計,居然鬥了個旗鼓相當。

空城計的姊妹篇,空馬計

那麼,我再說一下空城計的姊妹篇,空馬計。這個故事發生在漢朝,主人公是飛將軍李廣,雖然不是空城,卻和空城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李廣在邊境作戰,非常擅長的一件事就是偵察和小規模作戰,這種作戰方式,成本低,機動靈活,而且每次都斬獲頗豐。這樣的打法,卻讓匈奴十分頭疼。恨的牙根癢癢的匈奴兵,決定要給李廣一點顏色。

機會終於等到了,李廣像是往常一樣,知道了一百個騎兵,就開始琢磨再幹一票,偏偏不湊巧的,遇到了匈奴的大隊騎兵,約有兩千人。

在這危急關頭,李廣卻下令下馬休息,表現出一種怡然自得的樣子,全然不把靠近的幾千騎兵放在眼裡。

李廣的怡然自得,讓匈奴兵沒了分寸,不知道該打還是該撤。李廣似乎感覺,這樣還不過癮,很囂張的開始拉弓射箭,連連射倒匈奴騎兵。

這種囂張跋扈,更堅定了匈奴心中的一個信念,李廣這一百人,這是誘餌,漢朝的主力,很可能就在附近埋伏。匈奴兵越想越害怕,只得匆匆退去。

這件事被司馬遷寫在史記中,從而名垂青史。


小小嬴政


歷史上的空城計可以說數不勝數,最經典的應該還是1948年10月毛主席那一封電報嚇退數萬國民黨軍!

1948年10月,遼瀋戰役期間,就在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的60萬人馬被東北人民解放軍的百萬大軍打得漸漸招架不住的同時,作為總統的蔣介石為了挽救東北敗局,嚴令相鄰的華北戰區傅作義派兵救援。從遼瀋戰役一開始,傅作義就先後調動了11個師走跨越渤海支援東北。卻被解放軍阻擋在錦西塔山一個小高地上直到戰役結束也沒能前進一步,眼看著衛立煌集團被解放軍大卸八塊一口一口吃掉。

現在不僅東北戰況不妙,就連傅作義自己正面的解放軍華北野戰軍也積極準備採取行動,而第一步就指向了傅作義起家的地方——綏遠,無論如何他是抽不出多少兵再加入那個兇險莫測的東北戰場!但是最高統帥的命令又不能違背,這便如何是好?

機會很快來了。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進攻山西,駐守山西的閻錫山部在解放軍打擊下損失殆盡,困守太原孤城。蔣介石擔心一旦太原失守自己在陝北的嫡系部隊胡宗南集團將會陷入兩面夾擊的境地。就太原的戰守問題,蔣介石徵詢傅作義的意見。傅作義於是馬上向蔣介石獻計,利用華北野戰軍主力在遠在綏遠和山西,中共首腦所在地冀中一帶兵力空虛之際,組織一支精幹力量先奪石家莊、再取西柏坡。如果能一舉成功將徹底摧毀中共指揮中樞,至少可以迫使在山西戰場的共軍回援,對盤活戰局也是極為有利。一旦解放軍大舉回援,傅作義就可以將自己的主力部隊部署在平綏鐵路線與解放軍對峙,增兵救援東北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果然,蔣介石對這個計劃大加讚賞,命令傅作義全權指揮。

傅作義集中了4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和1個騎兵旅約6萬人,組成“援晉兵團”。步兵向滹沱河推進,騎兵則直指西柏坡,企圖一劍封喉!

令傅作義沒想到的是這一行動計劃剛剛開始就洩密了,原因很簡單,援晉兵團從涿州出發要到達目的地必須經過一大片解放區。幾萬人的部隊進入解放區,保密工作很難做到家,更何況經過革命教育的解放區人民?更不用說打入傅作義集團內部不計其數的地下黨!

對於中共來說,首腦所在地西柏坡一帶兵力空虛卻是不爭的事實,手頭可以用來作戰的部隊僅有少量正規軍及地方軍民。在得知傅作義部的偷襲行動後,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以及華北野戰軍總部臨危不亂,迅速制定了應對措施。一面命令手頭的正規軍部隊及地方部隊以阻擊、襲擾的手段不斷遲滯敵軍的推進,同時命令距離最近的野戰軍部隊迅速回援。一面又大搞政治攻勢,瓦解敵軍的鬥志。

由毛澤東親自捉刀,於10月27日和31日連續發表兩篇廣播稿,用犀利的言辭表達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這一偷襲行動的蔑視,號召華北軍民將其誘敵深入、聚而殲之。同時利用地下黨提供的情報,將援晉兵團各部隊的番號、指揮官姓名及行動日期也一一列舉,特別告訴傅作義來偷襲石家莊還要不要北平了。

毛澤東這兩封廣播稿的效果特別明顯,無論是傅作義還是援晉兵團各部均十分緊張,再加上解放軍部隊的阻擊,國民黨軍推進十分緩慢。傅作義怕有閃失,於31日命令到達唐河河畔的援晉兵團各部掉頭返回。

就這樣,傅作義精心設計的偷襲計劃以失敗告終!


大將軍威武K


提到空城計,大家下意識想到的肯定是諸葛亮,不少人在看到這個情節的時候都會讚歎諸葛亮的智慧,實際上在真正的歷史之中,諸葛亮壓根沒有用過空城計,準確的說在《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之中,很多東西都是虛構的,而且在這本小說中,一直是在刻意神話諸葛亮,當然並不是說否定諸葛亮的才華。

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誰用過空城計呢?根據《資治通鑑》來看,五代南吳的周本用過,當時他在夜裡登上城樓與眾將士喝酒,敵人用弓箭試探,他們依然是巍然不動,吳越害怕周本安排有伏兵,再加上又是夜晚,於是對方選擇了撤退。

還有一個便是唐朝的張守珪他也用過,此人負責修繕被吐蕃毀去的瓜州城,可是在剛剛修建的時候吐蕃又來攻擊,城中能戰鬥的士兵數量很少,於是張守珪也命人舉行宴會,吐蕃人見到這種情況,也是選擇了撤退,他們也怕張守珪帶了大批士兵埋伏,有趣的是張守珪在見到吐蕃人撤退之後,還派人追擊,吐蕃軍隊更是迅速的撤退。

除了這兩個人,還有一位偉人也用過空城計,這位偉人便是我們偉大的毛主席,毛主席一生用過不少次空城計,第一次是毛主席在塘邊村和賀子珍一起開會,結果這個時候有人告訴毛主席外面有七八十人的地主保安隊前來捉他,毛主席命人帶著村民去山裡躲著,自己帶人留在了村裡,對方來到村裡之後,看到主席等人這麼淡定,立即選擇撤退。

第二次是毛主席在面臨追兵的時候,特意將自己的去向寫在了一塊木板子上面,敵人看到之後反而不敢追擊。如果說前兩次不算什麼的話,第三次那絕對是神了,毛主席在西柏坡駐紮的情況被傅作義知道,傅作義決定帶十萬士兵來突襲,主席得知之後,立即寫了一篇文章《動員一切力量,殲滅可能向石家莊進擾之敵》,在這篇文章裡寫上了傅作義的各種事情,並且把傅作義的作戰計劃都寫了進去,並且還用廣播四處傳播,傅作義得知後突襲計劃作罷,要知道這個時候主席只能動用一萬人馬而已。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諸葛亮的空城計只存在於三國演義中,而毛主席以筆作兵,用計退去傅作義八萬之敵,這才是真正歷史中的空城計。

1948年,隨著東北戰局日益危急,蔣介石要求傅作義出兵增援。而傅作義早已看清東北形勢,他要做的就是保存華北的軍力。隨著國民黨在東北的崩潰,蔣介石徵求傅作義對死守太原的意見。

於是傅作義就想出了“圍魏救趙”的辦法,即偷襲石家莊和西柏坡,使圍攻太原的徐向前部回師救援,既能解太原之圍,又能遏制蔣介石從華北調兵的企圖。

傅作義隨即下達了作戰命令,命第94軍軍長鄭挺鋒為總指揮,率騎4師和暫32師共8萬人的部隊執行偷襲任務。傅作義強調本次任務的重點就是要解決掉西柏坡。為使偷襲計劃萬無一失,傅作義明令不能使用無線電,所有命令一律由專人傳送。

但經過多年抗戰,華北軍區早已在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形成了情報網絡。傅作義司令部中負責刻蠟板印電報的人員就是我軍的情報人員,他及時將作戰計劃傳送出去。收到情報後,華北軍區感到事態嚴重。

此時的石家莊,實際上是一座沒有大部隊防守的空城,在其不遠處就是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第1兵團在山西太原,第2兵團在平綏鐵路一線,第3兵團在綏遠,目前石家莊附近已無部隊可調。

為粉碎敵人的陰謀,毛主席一方面指示中央機關做好撤離的裝備,同時組織軍民積極備戰;另一方面決定採取揭露陰謀的戰法,以擾亂敵人軍心士氣,大擺“空城計”。毛主席6天內撰寫了3篇通訊稿,通過電臺向全國播發,其中一篇新聞稿中詳細的披露了敵軍的兵力部署和作戰計劃。

毛主席這巧妙的一招,對粉碎敵人偷襲石家莊和西柏坡的陰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毛主席起草的電訊稿把敵人偷襲的計劃寫的清清楚楚,播出後,果真引起了敵人惶恐。傅作義和各級指揮官大吃一驚,頓時不敢長驅直入。傅作義得知得知解放軍主力到達戰場的消息後,立即命令部隊北撤。

國民黨軍華北“剿總”的偷襲行動就這樣草草收場。毛主席的這場空城計,再一次展示他的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不得不令人讚歎!


野史也是史


歷史上真正使用過空城計而且用的最好的還是咱們的毛主席!


事情是這樣的:

1948年秋天,黨中央遷到了河北石家莊附近的西柏坡,毛澤東主席自然也在哪裡。當時護衛黨中央的主力部隊第二三兵團都不在,忙著去前線作戰了,此時毛主席身邊只有兩個步兵排和一個騎兵連,守衛非常空虛。

恰在此時,傅作義接到蔣介石的命令正要率軍十萬去偷襲石家莊,毛主席和黨中央萬分危急!

不料毛主席得到消息後,一點也不慌亂,不慌不忙地佈置應對措施:一面命令黨中央即可撤離,一面自己一揮而就寫了一篇400多字的新聞:《華北各首長號召保石沿線人民緊急動員一切力量準備迎擊匪軍進擾不使敢於冒險的匪徒一兵一卒跑回老巢》,並通過《人民日報》發表了出去。

新聞大體上是在說人民解放軍已經在石家莊附近部署了大量兵力,準備得十分充分,只待國民黨軍隊“入甕”。

蔣介石以為計劃已經敗露,再去強行攻打恐怕沒有好果子吃,再加上毛主席的軍事能力他也領教了不少,自然不敢輕舉妄動了,偷襲計劃就這樣胎死腹中了。

如何評價

毛主席未動一兵一卒,便退蔣介石十萬大軍,這完完全全地展現了毛主席的傑出軍事才能和超人膽魄,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毛主席才能披荊斬棘帶領中國共產黨締造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毛主席臨危不懼,智慧超群,真乃神人也!


曉史才能明事


諸葛亮空城計是假,毛主席空城計是真,而且毛主席不止一次使用空城計退敵,指揮藝術令人歎為觀止。

第一次空城計,俘虜北洋軍閥4000潰軍

毛主席還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時,一支4000多人的北洋軍閥潰軍向長沙進發,當時駐守長沙的桂軍都被調往前線作戰,長沙城內只有少量警察部隊,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空城,學校慌作一團,開始組織疏散師生。

毛主席十分鎮靜,他組織了幾百學生,又找到警察,鼓勵他們一起禦敵,然後設下埋伏,等敵軍進入伏擊圈時,毛主席一聲令下,大家有的把點燃爆竹扔進汽油桶內,有的把汽油桶點燃後推下山去,警察則開槍射擊,一時間槍炮隆隆,火光四起,毫無鬥志的潰軍陣腳大亂,嚇得四處逃竄,陣腳全亂。

毛主席帶著同學們趁機高聲大喊:“傅良佐(敵軍指揮官)逃跑了,你們被包圍了,繳槍不殺!” 被嚇傻的潰軍不明就裡,乖乖放下了武器,幾千人的正規部隊竟被俘虜了。


第二次空城計,擊敗胡宗南20萬大軍

解放戰爭初期,蔣介石派自己的得意門生胡宗南統領20多萬大軍向革命根據地延安發動進攻,當時毛主席和黨中央都在延安,卻只有西北野戰軍的幾萬人負責保衛,形勢危急。

毛主席沒有被敵人嚇倒,為了牽制敵軍,不給其他戰場增加壓力,他決定自己和黨中央撤離延安,讓延安成為一座空城,但仍留在陝北活動。胡宗南雖然佔領了延安,但找不到毛主席和黨中央,被毛主席妙計牽著鼻子走,20多萬大軍在西北轉來轉去,一無所獲,反而被折磨地精疲力盡,多次被我軍伏擊,損失慘重。

經過一年的鬥智鬥勇,胡宗南一無所獲。蔣介石只得下令撤退,重點進攻宣告失敗。


第三次空城計,嚇退傅作義10萬大軍

解放戰爭後期,毛主席和黨中央為了便於指揮,遷至河北西柏坡,距離石家莊不遠,當時解放軍的主力部隊都在外作戰,石家莊一帶兵力空虛。恰在此時,傅作義派出10大軍向石家莊進攻,他並不知我軍虛實,只是想通過此舉“圍魏救趙”,解除我軍對太原的圍攻。

大軍進逼,我軍空虛,很多人驚慌失措,準備撤離,毛主席卻不慌不忙,他一方面下令做好撤離準備,另一方面想好了退敵之策,那就是唱一出空城計。

毛主席寫了一條450個字的新聞稿,讓人刊登在《人民日報》上,披露了傅作義集結兵力偷襲石家莊的企圖,就連傅作義部的進攻路線,有多少兵力、多少汽車甚至多少炸藥都點的一清二楚,並號召敵軍沿途一切武裝力量嚴陣以待,讓敵人有去無回。


傅作義一看傻眼了,自己剛剛出發,人家把自己的底細摸了個一清二楚,還昭示天下,人盡皆知,自己的如意算盤被徹底識破,如果再去進攻豈不是過去送人頭?想到這裡,傅作義趕緊召回了出發的十萬大軍,軍情就此解除。

胸中自有百萬兵,諸葛孔明拜下風。空城退敵誰能比,天下惟有毛澤東!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空城計”是三十六計之一,很多人喜歡把他歸入諸葛亮的經典戰例中,其實這完全是虛構和誇張。

集中國古代兵書戰法謀略之大成者,當屬偉大領袖毛主席!

毛主席在長期的軍事鬥爭中,把聲東擊西,李代桃僵,瞞天過海,走為上計等計策運用的爐火純青,空城計作為三十六計第32計,自然也為毛主席所熟悉。

解放戰爭中,毛主席就有一場精妙絕倫的“空城計”,一紙書嚇退六萬兵!

當時是1948年,解放軍攻克石家莊,毛主席和黨中央就在石家莊附近的一個小山村西柏坡辦公。國民黨軍隊的“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集結六萬全美械裝備的精銳軍隊,如泰山壓頂之勢向石家莊和西柏坡撲來,我黨我軍的總指揮系統有可能遭遇敵人的毀滅性打擊。

傅作義深知,這次行動最重要的三點就是保密,快速和準確。這三點,缺一不可。

  1. 如果不能保密,黨中央在石家莊周邊的解放區開展廣泛動員,傅作義的偷襲軍隊就可能陷入解放區的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僅零星不斷的遊擊和土地雷都讓他吃不消。

  2. 如果不能快速進兵,解放軍集結大量隊伍在石家莊附近進行決戰,6萬兵力,不過是兩個孟良崮戰役而已。


  3. 如果不能準確襲擊黨中央指揮部,在石家莊附近打轉轉,早晚會被包圍全殲。

但是我黨強大的地下情報網絡和軍事偵察系統,第一時間瞭解到這次偷襲行動的陰謀,並且呈報給了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

現在面對敵軍重兵壓境,是戰是逃都是凶多吉少,毛主席臨危不亂,一口氣寫下文章《動員一切力量,殲滅可能向石家莊進擾之敵》,用一支筆打敗了傅作義的六萬大軍。

這篇文章中,毛主席把傅作義的全部兵力部署和動向公之於眾,並且號召石家莊附近黨組織和民兵做好準備,堅決消滅來犯之敵。傅作義一看偷襲計劃洩露,就打了退堂鼓。至於國民黨軍的前線將領,聽到看到這篇文章,更是畏首畏尾不敢前進,從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國民黨大量精銳王牌被全殲,他們畢竟也不是鐵打的。

但是蔣介石不服輸,越過傅作義直接電告前線國軍將領,強令部隊繼續前進,非但沒有取得任何戰果,反而讓京津等地的局勢繼續惡化。

與此同時,我軍在瀋陽戰場全殲了廖耀湘兵團,瀋陽很快全境解放。

蔣介石與毛主席玩暗度陳倉擒賊先擒王的詭計,反而誤了大局丟了整個東北!


歷史知事


對於空城計,大家的第一反應肯定是諸葛亮,那個三國演義中號稱神機妙算的人,但是真正歷史上的諸葛亮不僅沒有那麼“神”,而且也沒有用過什麼空城計,那麼誰在歷史上用過呢?歷史上用過空城計的肯定是有很多的,但是要說用的最經典最讓人敬佩的應該是毛主席的空城計,一篇新聞稿便嚇退了十萬大軍!



事情發生的背景其實很簡單,在解放戰爭的後期,當時黨中央的指揮中心遷移到河北一個叫西柏坡的地方,這個地方離石家莊很近,毛主席當時也在那裡。但是因為排兵佈陣的原因,華北野戰軍都在外作戰,還有其他幾個兵團在太原,綏遠,平綏等地,也就是說石家莊一帶只有少量的部隊護衛,如果有大軍來襲是完全擋不住的,別的地方一時半會也是很難支援過來的。



而當時就恰好發生了有大軍偷襲的事情,在1948年10月,遼瀋戰役打的正帶勁,當時的蔣介石有點慌怕打不贏,於是就命令當時在華北的傅作義出兵增援,這個傅作義也不是絕對的忠誠,你蔣介石叫我往東我就往西,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傅作義知道如果去增援自己軍隊八成就是有去無回,但由於蔣介石多次施加壓力,同時知道我黨重要人物都在西伯坡的傅作義向蔣介石申請進攻石家莊來一個“圍魏救趙”,解除我軍對太原的圍攻,因為知道石家莊有難的我軍勢必會回援。



蔣介石同意了傅作義的請求,接到指示的傅作義就屁顛屁顛的帶著十萬大軍向石家莊奔襲而去。知道有大軍來襲當時西柏坡已經亂成了一團,但是毛主席思索之後,一邊叫人準備撤離以防萬一,一邊擬寫那篇後來退敵的新聞稿,斟酌之後就讓人刊登在了《人民日報》上面,把傅作義偷襲石家莊的意圖,進攻路線,所帶兵力都描述的明明白白,還說如果傅作義敢來,那就是有來無回,勢必全部殲滅。




傅作義一看不行啊,敵人都做好了準備,連我多少兵力都知道,這還偷什麼襲,我衝過去就是送死,傅作義趕快下令召回大軍,取消行動,而石家莊的危急也就此解除,這是歷史上真正發生過的事情,也就是真正的空城計,雖然不像司馬懿那樣已經兵臨城下,但是僅憑一篇書文就解決問題也是千古奇談啊。


史中醉


自然是毛主席一紙喝退六萬兵,而且是國民黨“華北剿總”傅作義手下的六萬多美械裝備的精銳部隊。在解放軍華北軍區沒有太多力量來保衛石家莊和西柏坡的危急時刻,毛主席這一“空城計”運用的爐火純青,堪稱經典。



(華北前線的聶帥)

1948年10月,山海關外遼瀋戰役大戰正酣,蔣介石要求華北傅作義部出兵增援東北,但傅作義不願意用自己的部隊去填東北的“無底洞”,為了應付蔣介石不斷的壓力,便想出一個偷襲石家莊的“霹靂行動”作戰計劃,更因為當時黨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距離石家莊非常之近,因此傅的計劃中還有一舉消滅我黨首腦機關的企圖。

焦頭爛額的蔣介石居然同意了,足見其指揮作戰的方寸已亂,因為這是兩回事情,傅作義坐擁近60萬大軍,秘密集結用來偷襲石家莊的不過是第94軍三個師、第101軍一個師、一個騎兵師(新12師)外加一個騎兵旅約六萬餘人。為掩人耳目起名為“援晉兵團”(徐總正圍攻閻錫山的老巢太原),以第四兵團副司令、94軍軍長鄭挺鋒為指揮官。

(傅作義、蔣介石、衛立煌)

傅作義的計劃是“一石三鳥”,首先可以拖延向東北增援、其次可以快速突擊解放軍兵力空虛的石家莊、最後還可以吸引太原前線的解放軍部隊回援,對解放軍而言,仍然具備一定的威脅。

傅作義另以第35軍和第16軍為戰役策應,號稱12萬大軍,同時命令,一俟兵團主力進抵石門附近,即以輕裝騎兵奔襲西柏坡。

北平地下黨及時獲悉了這一陰謀,迅速上報了華北軍區聶榮臻司令員,當時我方面臨的形勢確實很嚴峻,華北野戰軍主力正在外線作戰,三個兵團分別在太原、綏遠和平綏前線,一時來不及回防,石家莊實際是沒有主力部隊防守的“空城”。



(“文昌三鄭”之鄭挺鋒)

儘管中央領導同志可以轉移,但石家莊華北軍區後方機關和西柏坡中直機關的人員、物資和和家屬很多,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撤離,有戰鬥力的人員又少,必然遭至重大損失。為挫敗敵人的陰謀,華北軍區立即組織地方部隊(冀中軍區七縱萬餘人)、民兵一邊進行破路、遲滯敵摩托化部隊推進,一邊構建阻擊陣地。

神來之筆是毛主席親自為新華社連續撰寫的兩篇社論,文中直接戳穿了“援晉兵團”的陰謀,甚至公佈了來敵所有部隊番號,同時號召解放區軍民:“此次務希全體動員對敵,不使敢於冒險的敵人有一兵一卒跑回其老巢。。。”;一併隔空喊話:“這裡發生一個問題,究竟他們要不要北平,現在北平是這樣的空虛,只有一個青年軍208師在那裡,通州也空了,平綏東段也只稀稀拉拉幾個兵了”。



解放區的報紙也全文刊發,鄭挺鋒的部隊因知消息走漏,只怕被圍殲在解放區,士氣低落行軍緩慢,騎兵和摩托化部隊三天前進不過130公里,徹底喪失了作戰信心和計劃突然性。該敵10月24日完成集結,30日才推進到清風店(一年前國民黨第3軍覆滅地)地區,遭到七縱的頑強阻擊。31日聞聽兼程南下的華北野戰軍第二兵團鄭維山第3縱隊接近戰場,又恐北平有失,鄭庭鋒立刻掉頭回溜,偷襲石家莊的計劃就此草草收場。

解放軍的“空城計”由此大獲成功,在東北戰場,兩天前廖耀湘兵團全軍覆滅,兩天後瀋陽解放。


度度狼gg


雙向空城計,叔詹VS公子元。

叔詹……哦,這個人的名字很拗口,不翻翻史料還真不認識他,叔詹是春秋時期鄭國的上卿。楚國令伊公子元率大軍攻打鄭國,叔詹首創空城計。

春秋無義戰,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國家多如牛毛,兼併戰爭頻繁的就像一日三餐一樣。楚國為什麼要攻打鄭國呢?原來啊,楚文王死後,他的弟弟公子元早就對他的嫂子文夫人垂涎三尺了,正所謂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以至於想方設法佔有她,奈何嫂子不甩他。為了引起嫂子的注意,證明自己不是花花公子,於是公子元決定攻打鄭國,建功立業。

春秋時期,楚國可是正兒八經的一大霸主,而鄭國弱小,鄭國抵擋不住楚國大軍的進犯,雖然已經向盟國齊國求援,但楚軍已兵臨城下,等援軍到達之時恐怕已經城破國亡了。鄭國君臣上下急的就像屁股著了火似的,關鍵時刻上卿叔詹獻計:把軍隊藏起來,避免暴露自己的實力,然後城門大開,市井巷陌嚮往常一樣該幹嘛幹嘛。

公子元一看懵圈了,這是要幹哈呀?攻進去吧怕有埋伏,不攻吧好像又沒瞧見對方有軍隊,還是先按兵不動再觀察觀察吧。 這一觀察就把援軍紿觀察來了,齊國也是一霸,聽說有人要欺負他小弟,就聯合魯國、宋國一起來紿小弟鄭國出頭。公子元一看對方援軍已到,戰機已失,四國聯合來自己肯定扛不住揍,算了,撤吧。

這就是歷史上第一個空城計,但這還沒完,要不怎麼叫雙向空城計呢。公子元也挺賊的,撤退時怕四國聯軍在後面追擊,就選在晚上撤退,而且古代行軍轉移要拆營拔寨,為了迷惑聯軍,楚軍連營帳都不要了,做飯的灶火照常點著,旗子也照常掛著,趁著夜色悄悄的溜了。

而聯軍那邊呢,看著那邊營帳整齊,旌旗飄揚,炊煙繚繞,也不敢貿然進攻,等發現實情時,楚軍已經跑遠了。好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升級版空城計,李廣

空城計說白了就是一種心理戰,實則虛之,虛則實之,它有很多種形式,要靈活運用。空城計不一定在堅守城池時才用的上,比方說飛將軍李廣在漠北草原上上演的一出升級版空城計。

李廣是西漢初年傑出的軍事人才,尤其箭法無雙,他的名字就是以後神箭手的代名詞。李廣名震漠北,匈奴對他既敬畏又害怕,稱他為飛將軍,有李廣在的地方匈奴人都繞著走。

有一次李廣帶了百十來個士兵外出打獵,遇到三個匈奴騎兵,這三個匈奴人恰巧是射鵰人,箭法也十分了得,面對李廣這百餘人小隊伍一點也不虛,彎弓搭箭一連射倒好幾個漢軍士兵。這下可把李廣惹惱了,你這叫關公面前耍大刀,李廣面前秀箭法!李廣大手一揮,壓上去紿我滅了他們!於是李廣帶著隊伍包超合圍,追了好幾十裡地,終於追上來,殺了兩個,活捉一個,總算出了口惡氣。

然而此時他們已經離開漢軍大本營很遠了,忽然前面出現匈奴大部隊,約有數千個騎兵。李廣手下的士兵嚇尿了,哆哩哆嗦的,而李廣沉著冷靜的分析到:敵眾我寡,又遠離大本營,如果逃跑匈奴人必定會來追擊;如果按兵不動用疑兵之計,匈奴人怕有埋伏必然不敢貿然追擊。於是李廣不僅不逃,反而命令隊伍朝著匈奴大軍的方向繼續前進,在離匈奴大軍二里地的地方下馬卸鞍,飲馬休息。

匈奴人也整不明白這是唱哪出,太不把我們匈奴放在眼裡了吧,於是便派一個軍官前去偵察。李廣二話不說,拔箭便射,將這名匈奴軍官射殺。匈奴人大驚,之前只是懷疑漢軍有埋伏,現在實錘了,不然他們不敢如此囂張,撤吧!如此李廣順利回營。


三國第一空,孫堅

三國時期第一個擺出空城計的並不是諸葛亮,而是孫堅。孫堅是東漢末年的一員猛將,為子孫後代在江東立足打下了基礎,相傳他是春秋著名兵法家孫武的後代。

東漢末年,董卓亂政,廢少帝而私立漢獻帝,獨攬朝權。關東十八路諸侯聯合征討董卓,孫堅作為長沙太守也參與其中。然後討董之戰,關東部隊接連失敗,唯有孫堅的隊伍取得勝利,保持著對董卓西涼軍的威懾。董卓懼怕孫堅的勇武威猛,派使者前往勸說,想與孫堅聯姻,結為秦晉之好。董卓的威逼利誘被一身正氣,卓犖不群的孫堅嚴辭拒絕,並痛斥董卓大逆不道,使者被罵的灰溜溜的逃走了。

初平元年,孫堅聯合袁術進軍討伐董卓,出發前在城門外招集官屬,設帳飲酒,為大軍送行。董卓聽說孫堅要起兵,便派兵赴前去迎戰。孫堅正和部下正吃著火鍋唱著歌,董卓的先遣騎兵突然襲來。孫堅鎮定自若絲毫不畏懼,敵兵越來越多,孫堅才懶洋洋的起身,指揮引導部隊秩序井然地入城。董卓官兵見孫堅隊伍齊整,若無其事,以為必有大軍埋伏,不敢攻城,引兵撤退。孫堅不愧是孫武的後人,笑談之間,退卻數萬敵兵。


一提到空城計大家就會就想到諸葛亮,但是跟這些前輩比起來,諸葛亮還是往後稍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