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为何不能吃杂粮粥?粗粮的这些“误区”你应该了解

众所周知,吃粗粮有诸多好处,吃粗粮的人发生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病的风险相对较低。而且,粗粮还能促进消化道健康,改善排便情况。因此粗粮爱好者想当然地认为:吃粗粮越多越好,精米白面没啥好作用,可以不用吃了。

人们往往容易从一个误区走出来,又陷入另一个误区,厌弃粗粮不对,过度迷信粗粮也是不对的。

糖尿病人为何不能吃杂粮粥?粗粮的这些“误区”你应该了解

粗粮过量——影响消化、反酸、肥胖

粗粮的健康,在于它富含膳食纤维,而脂肪很少。但是粗粮吃得过多会影响消化和食欲,也恰恰因为粗粮里面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过量食用会导致上腹胀满。

粗粮食用过多,胃排空会明显延缓,引起胃反酸。过多的粗粮进入到胃里,会导致食物积存。胃里有食物积存时,食物就会裹着胃里的胃酸,反流到食管里,造成反酸,对食管黏膜产生损害。各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发生反酸的症状。

粗粮过量还会引发肥胖。误以为吃粗粮能降低血糖、血脂的人,往往过多地吃粗粮,平时细粮吃三两,粗粮却吃上半斤,结果就造成能量摄入过多,引发肥胖。

吃粗粮不能降低血糖

吃粗粮能降低血糖是个错误的观念,粗粮有助于控制血糖但并不能降糖。

粗粮和细粮含有几乎等量的能量和糖分,无论是粗粮还是细粮,人们食用后,都只会升高血糖而不能降低血糖,只是粗粮里面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的特性能够使食物中的糖释放得没有细粮那么快速和猛烈。粗粮强调的是能够延缓血糖的升高,而不是可以降低血糖。

粗粮“细做”没有意义

人们知道粗粮的好处,可是在食用的时候,很多人还是不得其法,把粗粮“细做”,这么做反而失去了吃粗粮的意义。

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为了改善粗粮粗陋的色相和粗糙的口感,有人精雕细琢,在粗粮中加入面粉、淀粉、奶油、糖等,做出来的窝窝头就会细腻、晶莹剔透,好看又好吃。但是这些添加的东西完全把粗粮的优点给平均掉了。

还有人用油炸的方式做粗粮点心,更加不可取,不仅增加了脂肪,还破坏了粗粮中原有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糖尿病人为何不能吃杂粮粥?粗粮的这些“误区”你应该了解

粗粮粥——血糖生成指数(GI)变高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吃粗粮最大的益处就在于粗粮能延缓血糖升高速度,有助于控制血糖,但是粗粮做成粥,这方面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因为粗粮煮成软烂、黏糊的粥,粗粮中的淀粉就会充分糊化,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也会变高。

所以,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的人不要吃杂粮粥。健康的人可以随意一些,依据口味选择食用方法。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是指含50克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的葡萄糖在一定时间(一般为2个小时)体内血糖反应水平的百分比值。反映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通常把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数定为100。

食物血糖负荷(GL)对餐后血糖的影响

餐后血糖水平除了与食物GI值的高低有关外,还与所摄入的食物中所含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密切相关。食物血糖负荷(GL)同时考量食物提升血糖的速度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对于糖尿病人选择饮食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食物血糖负荷(GL):GL=GI×碳水化合物含量(克)/100

GI反应的是50克碳水化合物的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但是很多食物(以100克计)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达不到50克这么多。以南瓜为例,它的GI值是75,但是每100克南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只有5克左右,那么100克南瓜的GL只有3.75,日常食用量不会引起血糖大幅度波动;若从南瓜中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达到50克,要一次吃两斤南瓜,正常一顿膳食不太可能吃这么多。

糖尿病患者选择食物时,应同时考量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和食物血糖负荷(GL)两个指标,最好同时选择低GI和低GL的食物,GI数值较高的情况下,食用的量就要科学计算。通常情况下,GL<10为低负荷饮食,对血糖的影响很小,是糖尿病患者进食的安全量。GL≥20的为高负荷饮食,对血糖影响很大。10≤GL≤19为中负荷饮食,对血糖的影响不大。

糖尿病人为何不能吃杂粮粥?粗粮的这些“误区”你应该了解

膳食建议

1.吃粗粮要适量:每天50克

合理的膳食应该每天每人应该摄入主食250~400克,其中粗粮的量每天50克比较合适。超过这个量,很多人会出现不适感; 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消化不好的人要在此基础适当减量。

2.粗粮搭配细粮,蒸着吃最好

吃粗粮要粗细搭配。

吃粗粮要循序渐进、及时补水。吃粗粮开始时要小量而且要做的软一些,给自己的消化系统一段适应的时间,然后慢慢加到合适的量。另外要及时补充水分,因为粗粮中的膳食纤维需要水分来保障正常消化。

吃粗粮的最佳烹饪方法——蒸着吃。各种粗粮和大米、薯类,混合搭配蒸着吃最好,营养均衡也不失“色、味”。还要记住,粗粮不要细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