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700餘件流失文物國博首展

意大利到北京,相隔千山萬水,這段回家路,700餘件中國文物走了整12年。

24日16時,這些流失文物在國博首次亮相,不僅展現著中華文明五千載的輝煌,也訴說著流失海外的滄桑。

14天前,這批文物乘坐客機從意大利返回北京。幾乎沒顧上“倒時差”,就已經走進展廳就位。馬家窯文化紅陶罐、漢代彩繪繭形壺和陶馬、唐代陶駱駝、宋代黑釉瓷,還有清末民國時期的紫砂壺……700餘件文物大多保存完好,將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濃縮在一隻只玻璃展櫃中,靜待觀眾。

归来!700余件流失文物国博首展

從地域分佈上看,這批文物藝術品的“祖籍”多在甘肅、陝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蘇等地。經過鑑定,既有出土器,也有傳世品。專家說,此次迴流文物時代跨度從新石器時代至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各時期生產生活場景、精神生活面貌、文明發展進程的實物見證。其中,豐富多樣的新石器時代彩陶,紋飾精美多姿,為研究史前社會風貌提供直接的物質資料;數量眾多的漢代陶器,造型古樸渾厚,是漢代輝煌燦爛文明的縮影;具有代表性的唐代駱駝俑、馬俑、人物俑,承載著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信息。

除了時間跨度大,這批文物還有兩個特點。一是數量多,是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文物藝術品返還。二是總體價值高,器物種類多樣,保存狀況較為完好。

這場名為“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將一直開放至6月30日,觀眾可以免費參觀。

归来!700余件流失文物国博首展

【文物回家經過】

藝術品返還證書成明星展品

2007年,意大利蒙扎地區保護文化遺產憲兵隊在巡查當地文物市場時,發現大量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次年向中國駐意大利使館通報其作出的暫扣決定。中國國家文物局得知相關信息後,立即啟動文物進出境記錄核查、組織開展文物鑑定研究,認定這批文物藝術品大部分為中國出土文物,其所有權屬於中國,且均未獲得合法出境許可,因此依據相關國際公約向意方正式提出文物返還要求,同時提供了詳細的文物鑑定意見和法律依據報告。

之後,案件進入長達十年、複雜曲折的司法審判過程。

2014年,意大利米蘭法院通過刑事審判,確認中國政府對該批文物藝術品的所有權,後因持有人上訴,文物返還程序中止,案件轉入民事審判程序。中國國家文物局根據意方司法審判程序的變化,會同中國駐意大利使館,積極配合意大利司法部門繼續開展訴訟活動。

2018年11月,米蘭法院做出將700餘件文物藝術品返還中國的最終判決,中意兩國文化遺產主管部門隨即啟動返還文物的確認接收工作。

2019年3月23日,在習近平主席、孔特總理的見證下,中意兩國代表在羅馬交換了700餘件文物藝術品返還證書。

归来!700余件流失文物国博首展

2019年3月,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與意大利文化遺產和活動部部長阿爾貝託·博尼索利簽署700餘件文物藝術品返還證書。

4月10日,這批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抵達北京,重回祖國懷抱。

归来!700余件流失文物国博首展

2019年4月10日,700餘件文物藝術品順利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展廳裡,3月23日簽訂的藝術品返還證書也成為一件重要展品亮相。

【延伸閱讀】

再現回家路

展廳裡,除了文物陳列,還再現了很多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

2011年,美國向中國返還流失文物;

2013年,中國促成圓明園流失鼠首兔首捐贈返還;

2015年,中國促成甘肅大堡子山遺址被盜金飾片捐贈返還……

一幕一幕文物迴流的珍貴瞬間在展廳重現。

國家文物局介紹,中國是全世界最早建立文物進出境審核監管制度的國家之一,早在1950年就設置文物進出境審核機構,實施嚴格的文物出境許可,有效遏制了自清末以降中國文物嚴重流失的局面。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文物保護立法不斷完善,執法日臻嚴格,在保護文物安全,打擊文物犯罪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並通過執法合作、外交斡旋、司法訴訟、談判協商等多種方式,成功從英國、美國、法國、丹麥、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追回5000餘件中國流失文物。其中,圓明園流失鼠首兔首、青銅虎鎣等重要文物的追索返還實踐,對歷史上流失文物迴歸原屬國的難題進行了寶貴探索與創新。

归来!700余件流失文物国博首展

近年來,中國積極開展打擊文物非法販運和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雙邊合作,先後與意大利、美國等21個國家簽署了打擊文物非法販運、流失文物返還的雙邊協議,並在信息交流、人員培訓、執法協作、文物返還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合作成果。中國國家文物局於2018年發佈“外國被盜文物數據庫”,公佈6900餘件伊拉克、秘魯等國被盜文物信息,防止外國被盜文物進境流通。

【知識點鏈接】

在展覽中,觀眾能獲得關於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諸多“知識點”。

“1970年公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70年通過的《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是規範和平時期文物進出口和跨境流轉行為的國際公約,締約國數量最大、影響最為廣泛。意大利與中國分別於1978年、1989年加入該公約。

“1995年公約”

國際統一私法協會(UNIDROIT)1995年通過的《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是“1970年公約”的補充性文件,在私法領域為文物追索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意大利是推動該公約出臺的最主要國家之一,中國於1997年加入該公約。

意大利保護文化遺產憲兵

意大利“保護文化遺產憲兵司令部”(Carabinieri Command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成立於1969年5月,接受意大利憲兵司令部與意大利文化遺產和活動部雙重領導,專門負責考古遺址保護、打擊盜竊盜掘文物犯罪、流失文物追索等工作。這是世界上第一支、也是規模最大的專職文物警察隊伍,目前設有羅馬總部與15個地方分部,工作範圍覆蓋意大利全境。

聯合國保護文化遺產之友小組

“聯合國保護文化遺產之友小組”(UN Group of Friends on Cultural Heritage)由意大利和塞浦路斯於2018年牽頭成立,旨在通過成員國的共同努力,防止非法販運文物,保護人類共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國際刑警組織出任小組觀察員。

“敦煌宣言”

中國敦煌“文化財產返還國際專家會議”2014年通過的《關於保護和返還非法出境的被盜掘文化財產的敦煌宣言》(簡稱“敦煌宣言”),是首部由中國倡導制訂的文物追索返還領域國際性法律文件,旨在推動國際社會充分重視盜掘古遺址、古墓葬犯罪行為的嚴重危害,呼籲各國依據考古類文物的特有屬性來認定被盜掘文物,為破解流失文物追索難題創設更為公平合理的國際規則。

中國文物進出境審核機構

中國文物進出境審核機構,由中國國家文物局和省級人民政府聯合組建,以“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處”名義承擔中國文物進出境審核工作,現共有北京、天津、上海、廣東等21家管理處,覆蓋全國主要口岸。近10年來,21家管理處年均審核文物和復仿製品十萬餘件,為防止中國珍貴文物流失、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做出突出貢獻。

圖片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