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个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俗语

这里盘点的句子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有很多你会觉得意思不通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啥意思?难道比赛做皮鞋吗?其实都是被误传了,还有一些原本的意思和现在传的意思是完全相反的,比如“衣冠禽兽”原意是人人都向往的当官,结合误传成了道德败坏的人。

知道了他们原本的意思,你就会觉得原来如此呀,但是这些俗语流传的太广了,这个文章不是让你对纠正,而是让我们自己可以知道他们本来的意思,传播正确的中国文化。

二十个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俗语

1.“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虽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不孚众望”信服的意思。不孚众望,即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这两个成语不能混用。还有“深孚众望”,意思与“不负重望”差不多,只是“深孚众望”程度更深一些。

二十个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俗语

2.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是指“过时之物”。明日,在英语上属于“将来时”,既然明日还未到来,怎么会过时?于是有人想当然地篡改成了“昨日黄花”,看似很有创意,实质弄巧成拙。如果知道成语的出处,或许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这个成语来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黄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这里的“明日”显然是指过去了的时光。如果使用“明日黄花”这个成语,一定要记住它是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二十个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俗语

3.床笫之私

误传:床第之欢

床笫,是一个极容易迷惑人的“马甲”,很容易误看作为“床第”。“笫”和“第”,虽然两各个字的模样酷似,但写法毕竟不同。笫,读音同“姊”、“子”,是指垫在床上的竹席。“床笫”也就是床铺。引申为夫妻之间的语言或房事。但换上“床第”这套“马甲”,就什么也解释不通了。

二十个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俗语

4.娑婆世界

流传:一些人常把娑婆二字颠倒过来写成“婆娑世界”,或许是眼花的缘故

娑婆”是梵语的音译,是佛教的专用名词。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罪业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译为“忍土”,被称为“五浊世间”,是“极乐世界”“净土”的对立面,这里容易产生各种罪孽;另一层意思,指释迦牟尼等佛菩萨很能忍受劳累,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再广义一点解释,就是“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

二十个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俗语

5.衣冠禽兽

本是褒义,指官员(“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古代官员衣冠上都绣有禽兽图案,不同图案代表其不同品级)而言,现在讹为贬义,指说徒有人的外表,行同禽兽、道德败坏的人。

6.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二十个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俗语

7.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8.有眼不识金镶玉

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相传那就是传说中的和氏璧。

9.不到黄河心不死

原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二十个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俗语

10.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原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还能理解,因为四川方言管“鞋子”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二十个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俗语

11.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原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时,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将就吧!

12.王八蛋

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传成“王八蛋”。

13.无毒不丈夫

原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而“无毒不丈夫”,与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要有度量,才可称为男人。

二十个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俗语

14.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原句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由于我们对“上”“下”的认识不全,常将它们误解。其实“上”“下”还有尊卑之意,原意应为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在文明社会之外。讲求的是一视同仁,人人平等的意思。

15.无奸不商

原是“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没一个好人了。

16.以德报怨

原是孔子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流传中成了“以德报怨”,指不论别人怎样怨恨于我,我都以德处之。

二十个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俗语

17.叶公好龙

这个成语意思古今没变化,但语音却有变化。春秋时楚国贵族沈诸梁封于叶地,号称叶公,此叶字,非“叶”现在简化的叶字。音读 shè,现代人都读成了yè。约定俗成,国家就规定读yè正确了,原音却很少人知道了。

18.以德报怨

误传:别人对你不好,你还要以德对人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 宪问》

实际: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二十个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俗语

19.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误传: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实际: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20.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误传:女子和小人难相处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实际:这句话是孔子说卫灵公那位老婆南子的,作为一个君主,对那些后宫的女人和没什么本事的拍马小人太亲近了,她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开始用你的权力胡做非为,而你疏远她们吧,她们又要埋怨,总之是非常麻烦。

二十个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俗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