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了,為什麼還在為五四吶喊?

100年了,为什么还在为五四呐喊?

五四青年節源於中國1919年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1939年,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在一些自媒體的炒作下,大家對於“五四”青年節的認知漸漸變成字面意思,拿年齡說問題,糾結於多少歲的人才配過這個節。或者被拿來當作某個語境下的愛國口號,形式多過意義,“五四”承載的深厚內容很難傳達進“青年”心裡。

明天就是五四青年節,第100個“五四”。

在這特別第一天,我們就拋開浮躁的網絡梗和官方套話,從100年前的人說起,聊聊那時候的風雲人物,聊聊他們怎麼燃起燎原星火,聊聊為什麼100年過去了,我們還要為五四吶喊。

陳寅恪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00年了,为什么还在为五四呐喊?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句話,可以說精準總結了陳寅恪先生的一生。

陳寅恪是一個純粹的學院派知識分子,從不過問政治,不發表社論,這在當時那個特殊年代是非常難得的。

並非陳寅恪對外界漠不關心,相反,他其實很關心事實,只是他認為學術鑽研是他的本職,這才是他該為之恪守,付出一生的。

有人認為他是固執、死板,因為他太過堅定自己的原則,即便時局動盪,時代變遷,他對自己堅定的事情也不曾改變。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拒絕好友傅斯年等人安排赴臺灣的邀請,毅然留在大陸,到1969年逝世,陳寅恪在他最後的20年生涯中,在大陸上一次比一次嚴酷肅殺的政治運動浪潮中,一直堅守自己固有的學術立場,未嘗稍有退讓甚或權變。

他的這份“固執”不僅讓他活得極其有態度,也讓他在學術方面極為“專注””專業“。他長期致力於史學研究工作,研究範圍甚廣,他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別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語言學、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以及史學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可以說,陳寅恪是王國維以後中國最受同時代人推崇的學者。

他將“獨立之精神”貫徹到處世之中,將“自由之思想”融匯進學術鑽研之中,他身體力行向世人展示一種遺世獨立的風采。

胡適

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100年了,为什么还在为五四呐喊?

胡適是是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中開一代風氣之先的人物。

在“五四”運動之前的新文化運動中,他與其他先鋒人物便積極將民主、自由的先進思想傳達給當時的青年學生,為之後的“五四”運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他一生堅持使用白話文,寫白話詩,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他在追尋新思想的同時也沒有拋棄舊道德,被蔣介石評價為:“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 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胡適是很敢說的,當然當時的文人很多都是敢說的,但是胡適的特別之處在於他總是不怕去“嘗試”。魯迅在《無聲的中國》《怎麼寫》等雜文中,稱胡適是文學革新的最先“嘗試”者。

他在清華大學的演講《少年中國之精神》中曾表達少年中國的人生觀應該具有批判的精神、冒險進取的精神、社會協進的觀念,並呼籲:少年的中國,中國的少年,不可不時時刻刻保存這種批評的、冒險進取的、社會的人生觀。

胡適最有名的言論莫屬:“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只要永遠保持“嘗試”的態度,堅定信念,併為之奮鬥,便會有“歡喜”。因為人不應虛無度日,因懼怕而止步不前。尤其是青年人,其最大的財富就是大好青春與時光,擁有嘗試的資本。

正如胡適所說: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它什麼意義,他就有什麼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

直至今日,仍是振聾發聵的良言。

蔡元培

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幷包

100年了,为什么还在为五四呐喊?

蔡元培是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曾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蔡元培一生都在為中國教育努力奔走、呼喊。

現代古史辨學派的創始人顧頡剛憶起蔡元培先生的時候說道:蔡先生的辦學方針是“思想自由,兼容幷包”。他提倡學術民主,主張不論什麼學派,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應允許其存在;不同主張的教員,無分新舊,應允許其自由講學,讓學生自由進行鑑別和選擇。

在蔡元培為中國教育奔走的一生中,他始終強調: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幷包。

蔡元培任職北京大學校長後,北大一改之前死氣沉沉的官僚式治學氛圍。他邀請許多學者名流來到北大,像魯迅(周樹人,教中國小說史)、錢玄同(教音韻學)、吳梅(教戲曲史)、劉半農(教新文學)等,都來到北大教書。李大釗、陳獨秀和他們一起,高舉科學與民主的旗幟,與封建主義思想文化展開鬥爭,為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開拓了前進的道路。

蔡元培當校長期間還有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就是開放女禁。那時有一個勇敢的女生向蔡先生請求入學,蔡元培就讓她到北大當了旁聽生。他的這個決定當時轟動了全北大、全北京。自此之後招生時,就允許女生和男生一樣地應考了。

其他諸如“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溝通文理,廢科設系“等創舉就不一一列舉了。

蔡元培認為,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而他願意為能教育出改變中國的優秀青年而奮鬥終身,正如周總理為其所提輓聯:“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今日的我們

上文中提到的陳寅恪、蔡元培及胡適,其實按年齡,在當時算不上是“青年”,但其精神卻影響了當時千萬青年人。除此之外,還包括如梁啟超、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等。

100年了,为什么还在为五四呐喊?

“五四”運動舊照片

資中筠曾評說:如果說,中國曾經有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精華相結合的時期,那就是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前半, 經歷了百年的新文化運動(廣義的)。即使在抗日戰爭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文化教育沒有停頓,還在繼續發展,新舊結合的“士”的精神沒有出現斷層。甚而可以說,中國讀書人的傳統中優秀的部分與新的思潮相結合達到了歷史的新高度。

歷史是由人書寫,而文化的延續其實是靠精神的傳承。

這些在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影響至今,並不是靠歷史書上幾句點評,而是其沿用至今仍發人深省的精神與觀念。

獨立、自由、兼容幷包,勇於追求真理,這些曾掀起一場偉大革命的精神思想不會隨著歷史的遠去而消逝。

即便過了100年,時代進步了,科技先進了,青年人(非指年齡)的熱血之心仍舊滾燙,家國天下仍扛負在肩,學識真理仍銘記在心,思想自由仍乃心中所求……

為什麼過了100年,我們還在為五四吶喊?

因為中國青年的精神,不滅。

參考文獻:

《蔡元培先生與五四運動》.顧頡剛

《資中筠自選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資中筠

《今天,我們還能紀念陳寅恪什麼呢?》.陳季冰

《中國文學通史》.萬門大學.晴熙

往期好文推薦:

河北,怎麼就成了中國最沒存在感的省份?

怎樣才能讓我在翻開書的同時不打開手機!

文理生在線辯論:若有機會選擇復活李白或愛因斯坦,你會復活誰?

100年了,为什么还在为五四呐喊?
100年了,为什么还在为五四呐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