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來中國武術發展之反思!對中國武術最客觀的評價

編者按:這是一篇非常理智客觀的長文,轉自網絡,強烈推薦給大家看看!這絕對是親身經歷變革幾十年的武術人才能有的見解。

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說,2008年奧運會期間的武術比賽“是由北京奧委會自己組織的”,“我們沒有將武術列入奧林匹克計劃,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武術不會成為奧運會項目,也不會成為表演項目,根本不會!”這個話很帶有點火氣的味道,似乎我們不尊重他。

全國解放近六十年了,中國武術發展的成績可以列出一大堆,如全國有很多人參加武術運動,很多人打太極拳,建立了很多武術之鄉,全世界有很多國家建立了很多武術組織,培養了很多武英級武術運動員、武林百傑,確立了武術段位制等等。然而,中國武術卻陷入了空前的困境——奧運會仍是無門可入。為此,有關部門可以說使盡了渾身解數,甚至提出“削足適履進奧運”的口號和戰略,即去掉一切不合西方體育權貴的東西來適應“西方”的胃口,能進奧運就成,不管進奧運的是個什麼東西,進奧運就是一切!當然,這些不是本文評論的重點,筆者也沒那個能耐讓武術進奧運。我們探討的重點即在於,解放後中國武術的發展出現了什麼問題,問題在哪裡?

一、沒有對中國武術進行正確定位,沒有認清中國武術是什麼

中國武術影響中國社會之深,是沒有其他任何一種技藝能與之可比的。可以說,我們沒有不知道武術的,而對於武術的發展問題,卻沒有多少人去考慮。建國初期,新政權對武術不知所措。因為剛解放,政權有待鞏固,百廢待興,來不及考慮武術問題。然而在稍後的不久,一種非常傳統而又根深蒂固的歷史偏見起了主導作用,那就是韓非子說的“俠以武犯禁”,把武術看作是“犯禁”的工具。1955年5月31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十次會議上,國家體委工作報告說,“廠礦、企業、學校、機關原有武術小組,要加以整頓;沒有的,暫不建立。農村中堅決停止發展,原有的武術活動,可由鄉政府、青年團加以領導,不要被壞分子利用做壞事。”這就給“武術”定了性,即“壞分子利用做壞事”的工具。很快,在鄉村武術活動的主要基地農村,武術活動一律被禁止。農村再也見不到武術的蹤跡。

在武術是可以被壞分子利用做壞事的工具的思想主導下,改造武術做壞事工具的性質,就成了解放後武術工作者的任務,要變害為“利”。1956年3月9日,當時國家副主席劉少奇在同國家體委負責人談話時指示:“要加強研究,改革武術、氣功等我國傳統體育項目。研究其科學價值,採用各種辦法,傳授推廣。”

五十年來中國武術發展之反思!對中國武術最客觀的評價


從此,武術就從被壞分子利用的“工具”走上了改革之路。沿著“變害為利”的思路,把武術從“技擊之術”改造成“表演之術”。這就是今天的各種競賽表演套路。

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後,武術能否走出另外一條路呢?又要求我們重新審視中國武術。中國武術到底是什麼?答案可以有很多:是中國寶貴的歷史傳統文化遺產;是一種中國古代體育運動;是類似西方體操的武術運動套路;是一種健身養生的鍛鍊方法;是中國古代自衛防身術等等。

今天,對於武術的價值,說真話,一些武術工作主管也講不清楚。作為自衛防身術,使用的機會太少;作為武術表演套路,那是少數武術運動員的事,一般大眾沒必要練它;作為健身養生的方法利用,是老年人的事;作為體育運動,那麼種類太多了,武術不過是其一罷了。武術的價值最後就剩下一條:你練練,我看看,大家圖個熱鬧!

今天的武術,實質上已經成了一種“熱鬧”,節日搞個集體表演,定期不定期地搞個比賽,出國搞個演出,拍個電視武打片。也就是這些吧!有多少人關心武術的發展?在人們心目中,中國武術早已進入歷史博物館。人們只能在武俠小說裡看到武術的身影。今天的武術不過是一些花拳繡腿,花架子而已。這就是今天中國武術的現狀。你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武術沒有成為日本柔道、劍道或韓國跆拳道那樣的國技。是不是我們不喜歡武術呢?絕對不是!我們非常喜歡或者說熱愛武術,儘管大多數人並不練習武術。問題出在哪呢?那就是解放後中國武術政策失誤。聽到這樣的意見,大家不要驚慌失措。解放後,發生過多次重大政治決策失誤,為什麼武術工作就不會失誤呢?今天的中國武術,之所以半個世紀在原地打轉,正是因為文革後沒人向這潭“死水”投過一塊石頭。

現在讓我們從一些根本性問題剖析:

今天經常出現“現代武術”或“武術現代化”這樣的名詞。什麼意思?就是說,武術過時,社會不需要那種真打實斗的“野蠻”武術了,武術隨著社會現代化而現代化,應該姓“舞”而不姓“武”了。這就是武術現代化或現代武術的含義。於是,大力發展“套路武術”,大搞武術套路比賽。武術套路是按虛擬的武打動作編排的,比賽按表演類體育項目的模式進行,如體操、花樣滑冰、跳水等。提出“高、難、新、美”的評分標準,搞標準化動作和動作的量化標準。為了製造臨場效果,拳愈打愈飄忽;刀、劍愈練愈薄,成了“韭菜葉”;槍、棍愈練愈細。武術的本質丟掉了,得高分成了唯一的追求目標。今天的武術套路,一位武術運動員上場,只見他劈里啪啦打一趟拳或稀里嘩啦耍一趟刀、劍,抱拳下場而去。可以說千篇一律,沒什麼好賴可分,沒有技術含量,更看不出文化內涵。客觀地說,與體操、跳水、花樣滑冰相比,談不上“高、難、新、美”。所以對此現狀,國人並不認同,以此擠進奧運會,國人都為之汗顏!現在的中國武術到底是國之精粹,還是糟粕,應該要有個清醒認識了。

武術的本體是什麼?武術的靈魂是什麼?我們打一個比喻,比若說一隻宋代的瓷碗,今天我們說它是個文物,然而它仍然是一隻碗。從一件供使用的餐具來講,宋代瓷碗與今天的碗沒有什麼不同,這是其本體。為什麼說它是文物呢?因為它是宋代的而不是現代的,它含有五百餘年的歷史文化積澱,而現代的碗卻沒有,這是它的靈魂,是載體,沒有魂,五百年的文化就無法承載。武術呢?其本體是技擊術,它所以是國之瑰寶,是因為它承載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武術的靈魂,載體是技擊術。武術的一切文化內涵都是附著在技擊術上的,沒有技擊術,武術的文化內涵就是空話!武術的這兩方面內容是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的。解放後的“武術改革”,所做的恰是抽掉武術的技擊內容,空談文化內涵。高談闊論武術內涵,什麼易經啊,老子呀,儒學呀,孫子兵法呀,道學呀等等。然而這些與競賽套路有什麼關係呢?那種“360度旋子落地大劈叉”的武術動作又有什麼傳統文化內涵呢?這叫割斷歷史!割斷中國歷史。問題的症節就在這裡。割斷歷史的另一個後果是,製造了一個沒有中國文化內涵的“武術散打”或叫“散手”的怪模樣。“武術散打”的規則號稱“可以用中國武術各流派的任何招法”。我們不用去看他的宣言,我們剖析其本質,看看當今散打“亮相”的是個什麼模樣?首先,他的外形包裝“頭戴太空帽,雙手套個拳擊皮手套,兩腳蹦蹦跳跳”。這是我們腦海裡的武術家的形象嗎?完全沒有中國味!從日本柔道和韓國跆拳道的外包裝設計經驗看,民族性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們卻完全忽略了民族性。一個滑稽的現象,中國的武術主管帶著這樣一支遠征隊到世界各處挑釁:到美國挑戰拳擊,到泰國挑戰泰拳,要“打遍世界無敵手”。這麼落後陳舊的愚昧思想,卻要國家花錢給他買單。“打”了他一任官職,耗了十來年,開了什麼“花”,結了什麼“果”了呢?在現代體育中,這是胡鬧!你能讓籃球隊與足球隊比賽嗎!半個世紀過去了,有兩代老武術家謝世了。筆者是當年的小孩子,如今也年過古稀了。我們應該認真檢討中國武術在半個世紀裡走了一條什麼樣的道路?中國武術已經名存實亡,中國的武術主管沒有抓住文革後改革開放的最後一次機會,至今,一個僵化的官僚體制紋絲未動,一任主管一個主意,讓大家圍著他轉。這能使中國武術成氣候嗎!

五十年來,我們沒有搞清東西方文化的本質差異,沒搞清中國武術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內涵,沒弄清武術的定義是什麼,即中國武術是什麼,執行的是一條盲目追隨西方體育的政策。造聲勢,圖表面,走過場,湊熱鬧,動輒搞萬人大表演。冷靜想一想,事過之後令我們出身冷汗啊!落下了什麼呢?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瑰寶——中華武術就消失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

二、沒有認清東西方文化差異這個根本

西方文化,起源於古希臘,發展於古羅馬時期。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到前二世紀中葉,古羅馬進行了征服迦太基(北非)、西班牙大部、馬其頓及希臘諸地區的戰爭。孟德斯鳩在《羅馬勝衰原因論》一書中寫道:“羅馬人為了能夠使用比其他人的武器更重的武器,他們就得更多地鍛鍊。他們做到這一點,是由於他們不斷地努力勞動以增強自己的體力。他們還通過各種練習以取得動作的靈巧,而這種靈巧不外是正確地分配自己的力量。”“目前我們看到,我們的軍隊由於士兵的過度勞動而發生大量地死亡。但,正是由於大量地勞動,羅馬軍隊才把自己保存下來。”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中產生的古羅馬文化必然是“強者哲學”文化。這種強者哲學一直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西方的道德觀推崇強者,弱肉強食,天經地義,理所當然。所以,弱者在西方是不值得同情的。這與中國的傳統道德觀“扶持弱者”完全對立!西方文化在戰鬥上的表現是“進攻!進攻!不停地進攻!”在這種強者哲學的思想指導下,一切體育比賽都是“強勝弱”,奧運會不過是一場西方體育的賽事,它的口號是“更快、更高、更強”。

中國傳統文化是東方文化的最正統的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在對抗性鬥爭中,是尚智不尚力,柔克剛,弱勝強。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堅強居下,柔弱居上。”“柔勝剛,弱勝強。”這種弱者哲學,在西方是不能接受和不可理解的。然而,中國武術,幾千年卻是在這種“弱勝強”的哲學理念指導下發展完善的。終於出現了諸如太極拳這樣“以柔克剛”、“以小力勝大力”、“以靜制動”的技術。不但有“弱勝強”的技擊理論,而且有實現的技術方法。整個孫子兵法講的就是“弱勝強,智勝力”,他說:“形人而我無形”“虛實不測,是以無形”;又說:“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司命。”這些理念都融入中國武術。說清楚一點,幾千年來,我們的先輩在中國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經過血的洗禮,總結出了從理論到方法系統完善的,專門對付強大敵人的技擊方法——中華武術。這就是中國武術的本質,它的一切都是出敵不意的“形人而我無形”之技。如此,它才能做到“弱勝強”。是除中國以外世界上沒有的!在這方面,我們的祖先留下了大量的經典史料、文獻和方法。再強調一下:這是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沒有的,屬中國獨創!

首先,外國沒有哪一種技擊術含有如此深厚而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中國武術,從三千年前的《易經》、二千年前的老子《道德經》,以及儒釋等多家哲理,以及道家吐納導引之術到諸家動靜之說,都融入其中。這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第二,世界搏擊理論一律是“強勝弱,大打小,快勝慢,有力打無力”。唯中國技擊理論,反其道而行之,王宗嶽《太極拳論》說:“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這種哲學理念,僅中國一家。西方技擊術,完全建立在先天自然之能的體力基礎上的,人練得皮粗肉糙,以力降人。

第三,把“弱勝強”的理念變成可以實現的技術方法,例如“借人之力,順人之勢”。這種打法,在二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

《吳越春秋·閾閶內傳》記載“要離殺慶忌”的故事:公子光殺吳王僚,自立為吳王,即闔閭。僚的兒子慶忌力大而勇,闔閭非常怕慶忌,想除掉他。伍子胥向吳王推薦要離。吳王問要離:你是何人?要離回答:我是國東一千里的人。我瘦小無力,迎風就僵硬,順風就摔倒。大王有命令,我不敢不盡力。吳王看這個樣子,不說話了。於是,要離又說:“大王不是憂患慶忌嗎?我能殺他。”吳王說:“慶忌之勇,世所聞也。筋骨果勁,萬人莫當,走追奔獸,手接飛鳥,骨騰肉飛,拊膝數百里。吾嘗追之於江,駟馬馳不及。射之暗,接矢不可中。今,子之力不如也。”要離說:只要王有意,我就能殺他。於是與吳王策劃,要離詐作犯罪出逃,讓吳王殺其妻,焚燒於街頭,揚灰,懸賞千金,捉拿要離。要離奔慶忌,說:闔閭無道,無故殺死其妻,焚屍揚灰。說他了解吳國的情況,慫恿慶忌取吳國。慶忌相信了要離的陰謀,三個月後,挑選士卒取吳。他們乘船渡江,船到中流,“要離力微,坐於上風,因風勢以矛鉤其冠,順風而刺慶忌”,把慶忌刺死。這是“順勢借力”的最早記載。後來,發展為“順人之勢,借人之力”的以弱勝強的武術重大方法上的突破。這也是以後的太極拳的主要技擊方法之一。

《易經》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基本理論依據,它支撐中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展幾千年,現代仍不失其價值。易經有兩個重要的卦:一個是泰卦;一個是否卦。泰卦的卦形是,上卦坤為地,下卦乾為天,地上天下;天輕而向上運動,地重而向下運動 。天地相交而生萬物,陰為虛,上虛下實為泰,是吉。所以中國傳統武術都要求根基,要站樁,立地不動搖;上肢輕靈,出手敏捷。中國武術,講求以靜制動、後發制人,沒有西方那種蹦蹦跳跳的動作。金字塔形是東方文化的典型造型,泰卦正是金字塔形的哲學根據。中國武術講求內充實而外安逸,都基於泰卦的哲學理念。反之,否卦的卦形是三,上卦乾下卦坤,天上地下,天向上移動而地向下沉,天地分離,陰陽不交,故主兇,取名“否”。中國武術絕不採用上重下輕這種打法。而這正是西方拳擊的經典打法,蹦來跳去,重拳出擊。東西方技擊術,在哲理上就是相反的,這種相反一直延伸到訓練方法和實戰方法。這又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色。所謂的“武術散打”,不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盲目跟著西方拳擊去蹦跳,還自以為是中華武術之精品,可悲而無知!

本文不是專門文章,對武術的具體內容不做太多地剖析,說明病之所在即可。重症之一,是不深入研究中國武術所獨有的特徵,反而跟著西方的屁股後跑,喪失了傳統文化內涵,也失去技術含量。沒有獨自、獨立、獨特的特色,也就沒有技術!

三、從歷史和文化上挖掉中國武術的內涵

解放後,中國武術發展戰略失誤的集中表現是,由有關部門組織編纂的二部壟斷性武術大典——《中國武術史》和《中國武術百科全書》。前者嚴重歪曲中國武術發展歷史,千方百計在歷史資料中為今天的“現代武術”尋找歷史根據;後者用所謂西力科學系統即解剖學的原理肢解中國武術。兩部著作合一,徹底使武術“去中國化”,即與中國傳統文化脫鉤。

《中國武術史》(簡稱《武術史》)的基本觀點是“武舞一體”或者“武舞同源”。《武術史》說:“武舞與武術在原始文化形態中本為一體”,並指出商樂《大鸌》和周樂《大武》就是武舞,說“執干戈而武,就是武藝”。又說武術套路就是從“武舞”發展出來的,說武術具有三性,“娛樂性、表演性、競技性”,這三性都源於武術的“舞蹈性”。《武術史》說:“古時武術,常以武舞形式出現。到漢代時期,武舞已有相當的發展,如劍舞、斧舞、鉞舞等等,其動作雖多隨意性,但出現了追捕、進擊、打鬥等有強烈攻防含義的動作。從這個意義上講,武術已出現了簡易的套路。”他們把今天的競技武術套路搬到三千年前的商周和漢代。什麼目的?就是為武術的舞蹈化尋找歷史證據。把武術歸結為有攻防動作編排的“舞蹈”,其形式是“套路”,動作要求是“高、難、新、美”,其宗旨是“觀賞”和“娛樂”,表現是“表演”和有表演性的“競技比賽”。

《武術史》完全本末倒置。舞蹈是生活、生產中,也包含武術的藝術昇華,屬上層建築的東西,屬精神文明的範疇。然而,《武術史》卻把生活基礎與上層建築倒轉過來,硬說武術是從舞蹈中產生出來的,一點社會發展史的知識都沒有了。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呢?就是因為他們為今天的現代武術競賽套路尋找歷史證據而歪曲歷史。歷史上的武術本來是真殺實戰的民間個體技擊術,《武術史》卻一定要把武術說成是戲臺上的舞蹈。歷史就這樣被攔腰切斷,一部《武術史》恰恰把中國武術閹割了,看不到中國武術的真實模樣。這對後代是有很大危害的,後代接受的中國武術就是今天的競賽套路這副模樣,真功夫卻再無人知道是何物?

《中國武術史》為今天的競技武術套路作了歷史鋪陳,而《中國武術百科全書》(下稱《全書》)則是閹割中國武術的實質。

我們認識事物是“全息”的。本來全世界的人類看東西都是全息的,比若說,人一睜開眼睛,馬上看到眼前的全景,是山是水,一目瞭然。然而出現文字之後,這些就不同了,西方拼音文字是串行的字母排列,而中國象形文字是整體的方塊字,我們一看到“虎”字,腦子裡就出現了一隻張牙舞爪的老虎;西方就不同了,英文“虎”字是“tiger”,由五個字母串行而成,識別它必須從左到右掃描五個字符才能識出該單詞的詞義是老虎,而每個字符都沒意義。

西方文化,無處不是串行的。西方拳擊是串行的,它只有“直、勾、擺”三大拳,打起來就是這三大拳的不同組合,稱之為“組合拳”,誰打拳擊都是這一套。東方文化是全息的,中國武術把敵我雙方看成是一個整體,隨時觀察敵我雙方的動靜狀態,所以才會有“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順勢借力”的打法,達到“弱勝強”的目的。

一些人,開口“科學”,閉口“科學”,用“科學”二字嚇唬人,動輒說中國傳統武術“不科學”。這裡的“科學“顯然指的是西方科技。須知,西方科技是從機器和解剖學開始的,西方視人和機器沒什麼不同,都是由零件構成,組裝起來,加油點火就發動起來。大規模生產機器,要求零件規格化,可以互換。西方體操就是按這個模式設計的,體操的編排,設計出一個個模塊,再把這些模塊組合起來,由運動員把編排好的組合動作表演出來。“高、難、新、美”本來是體操比賽的要求,現在把它原封不動地拿到武術套路比賽中來。這四項原則都不是武術標準,武術要求是技擊標準,以致勝對手為目的,不問你“高不高”、“難不難”、“新不新”和“美不美”。

競技武術幹了些什麼呢?

首先,把傳統武術肢解成一個個“零件”,稱其為“動作”,接著規範這些動作,叫作“可比性”、“可量化性”,再把動作編排成“套路”,創新,增加表演難度。所有這一切歸為一個目的——“得高分”。中國武術就這樣被肢解了!

《中國武術百科全書》是以“權威”的面貌出現的,其嚴重性也正是在於這種“權威”。人們都以為,這就是對中華武術的最終、最高和最權威的結論,中國武術就是這個樣子,一切都以此書為標準。《全書》給人以用“科學”去規範過去中國武術的假象。我們不能在一篇文章裡剖析《全書》的全部內容,這裡僅剖析它的要害是什麼?一句話,肢解中國武術。

我們從西方科技理念基礎說起。西方科技是從解剖學開始的,西方不承認看不見的東西,對人體的研究從解剖屍體人手,解剖出肌腱、血管、骨骼、內臟、大腦、神經等等。然而,一個最根本的問題,西方科技至今也沒有意識到,他們在人體科學的成就是從解剖死人中得到的。活人的問題,他們遠沒有觸及。例如,一個死人具有他們解剖到的一切東西,如肌肉、骨骼、肌腱、神經、大腦、細胞、血管、內臟等等,可是為什麼就沒有知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一切活人才有的東西呢?西方科技不承認他們摸不到、看不見、聽不著的任何東西。所以,他們對東方文明是不承認的。他們不承認人體有經絡、穴位,他們解剖不出經絡,解剖不出穴位。為什麼?因為他們解剖的是死人。人死了,哪裡會有經絡、穴位!

中國武術是活人的運動。活人人體的每一部分都不是孤立的,活人有精氣神,人身是精氣神的載體。中國的人體觀是活人觀,所以講整體,講感知。看病也是從整體出發,辨證施治,“望、聞、問、切”都是對活人的。我們的整體觀還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係,提出“天人合一”。這都是中華武術的基礎,提出“我賴天地以存身,天地賴我以致局”。所以,中國武術講功夫、招法、勁,而不孤立地講“三大拳”、幾大腳。勁是全局的,整體的和可控制的,而力是局部的,支節的和不可控制的。所以,中國拳術講“勁”而不講“力”,叫做“用意不用力”。

《全書》是按西方解剖學分類編排的,把武術按人體組成進行分類。以拳術為例,它分類為“拳、掌、勾、指、爪、肘、腿、腳、膝”,“拳”分類為“瓦楞拳、鳳眼拳、空拳、奇拳、斬手拳、握杯拳、螺形拳、尖拳……”;“掌”分類為“八字掌、羊角掌、圓形掌、瓦面掌……”;“爪”分類為“鷹爪、猴爪、虎爪、龍爪”;“步型”分類為“弓步、馬步、虛步、僕步……”;“手法”分類為“貫堂手、託手、抄手、吞手、採手、牽手、封手、撓手、墊手、帶手、剪手、鉤手、擄手 ……”;“腿法”分類為“圈腿、勾踢、彈腿、蹬腿、踹腿、點腿、鏟腿、纏腿、分腿……”;“步法”分類為“套步、扣步、行步、弧行步、蹬泥步、磨脛步、閃展步、活步、碾步……”。這樣分類,把中國武術的整體性完全肢解成互不相干的若干塊,完全是“大卸八塊”加“碎屍萬段”!

中國武術一大特色是門派林立,然而各派各成一體,它們有各自的打法,手、眼、身法、步法協調統一。例如,太極拳的打法與形意拳的打法不相同,八卦掌又不同於太極拳和形意拳,戳腳的踢法不同於潭腿,如此等等。對抗雙方一亮相就表現出本門的特色。然而,《全書》抽掉了這些內涵,把手、眼、身法、步法分割成誰都可以用的“零件”,隨意組裝成“套路”就成了。一個套路只有“動作”,沒有打法;只有“得分”標準,沒有勝敗之分。

《中國武術百科全書》是一堆死的模塊的羅列!其危害在對後代的影響嚴重,它以“權威”和“壟斷”的面貌出現,使後代不再知道歷史上真實的中國武術是什麼?不再有這樣的概念,更不要說真功夫了!《中國武術史》和《中國武術百科全書》,就是用西方體育觀來挖掉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之根的兩套工具:一個從歷史角度,一個用現代方式,直接的結果是“去中國化”!

如果一個民族,她的傳統文明完全喪失了,那麼,這個民族的民族性也喪失了。她將完全倒退為“動物”!她有幸富裕了、強大了,強大到誰也不敢惹她,但她也不過是個“冷血動物”。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學習西方文化,徹底而有成效的東方民族,他們就曾經給人類帶來一場浩劫!而對於一個喪失了傳統文明,又不幸落後了的民族,悲劇馬上就來了。所以,要看到賦予中國武術的許多神話,正是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中國傳統武術的熱愛。如果說武術是一門武技,不如說她是一種修養。中國所獨有,世界無雙!

四、中國武術發展戰略決策失誤的思想根源

這裡為什麼說思想根源?因為,這不是一時認識上的錯誤,乃是有明確的意識形態偏見所致,在今天商品經濟社會里又轉化發展為一種功利型思想。主管武術工作,不是對武術事業負責,而是急功近利。急於進奧運就是這種思想的典型表現。因此,不能正確對待中國武術發展的問題:

1、沒有認清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他們也談“武術的文化內涵”。然而,他們的言行表明,他們並沒有弄清楚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是什麼?差異在那裡?

“強者哲學”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而中華文化與之不同。號稱有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文化,上溯到軒轅黃帝,稱中華始祖。中國文化真正形成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七七零年至前二二二年),當時,諸侯割據,百家爭鳴,對中外文化有重大影響的有兵家、道家、儒家,即孫子、老子和孔子。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故曰“堅強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所以“柔勝剛,弱勝強”。作為中國文化代表的中國武術充分體現了老子的思想,在精神與物質,智慧與力量的關係中,更重視精神和智慧。近五十多年的武術發展戰略失誤與沒認清東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密切相關。

2、科學與迷信的關係

另一個錯誤觀點是把科學與現代聯繫,把迷信與封建和過去聯繫。談“科學”必說“現代科學”,談“迷信”必說“封建迷信”,這是錯誤的。須知,現代有迷信,封建社會也有科學。為什麼孫子兵法在現代仍被用於指揮戰爭?因為它是科學。攻擊中國傳統武術最突出的有兩點:一是附會仙佛,傳播封建迷信;二是不科學,宣傳不實的高超技能。過去,許多失誤都出在混淆科學與迷信的界限上,總想把“附會”和“封建迷信”的帽子扣在別人頭上,而不做認真地考證和研究。例如,中國傳統的說法,認為張三丰是內家拳的創造者,從而創立了武當派武術,又認為達摩是少林派武術的鼻祖。有人說,這是“附會仙佛”、“毒化勞動人民思想”。而他們卻不問史料確有張三丰創造內家拳和他是武當丹士的記載。否定了張三丰,內家拳和武當派武術就無從談起,中國武術內外兩家成為空話。他們也不研究清初大學者黃宗羲父子記載的內家拳史料。一個“附會”,就把一切給全盤否定了。然而,如果這樣否定下去,不但中國武術沒有了,恐怕中國歷史也不會剩下多少“因為“炎黃子孫”也是“附會”。

歷史上,附會與史實是交融的,歷史中有附會,附會中也有史實。例如,有人不承認張三丰,可是他否定不了內家拳,而內家拳總得有人創造,那麼不是張三丰,也得有王三豐、李三豐吧?總不能從天上掉下來。從現在掌握的史料看,還找不出來比張三丰更合適的人來。否定張三丰的史料,至今還沒找到。

在歷史上附會是發展的需要,它常表現為一種凝聚力,正因為眾多的習武者“附會”達摩和張三丰,中國武術才出現了少林和武當兩大流派,成了中華武術的兩大支柱,在世人面前顯示出無比的威力和魅力!


五十年來中國武術發展之反思!對中國武術最客觀的評價



3、傳統與封建的區別

中華民族有許多好的傳統,武術領域也有很多好傳統,如:扶弱濟貧、見義勇為、打抱不平、尊師重道等等。什麼是“封建”呢?本來它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特定歷史階段。封建社會對其前期的奴隸社會來講,是社會進步;對其後的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講,無疑是沒落滅亡的社會。傳統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是文明的延續。

解放後,“封建”被賦予另外一種特殊的含義,即一切壞的落後的,出自舊社會的東西都是“封建”,而不去問“封建”的真正含義。進而擴大之,一切傳統文化也都冠以“封建”的帽子,輕則“落後、不科學”,重則“反動”。這就是割斷歷史,把中國歷史全盤否定。“現代武術”就是這種思潮在武術領域裡的產物。斬斷中國傳統文化出現的真空,用什麼填補呢?沒有別的,只能是西方文化。中國武術進奧運是個典型。

4、武術姓“武”還是姓“舞”

在一次武術會議上,一位武術教練說,他的武英級武術運動員被小流氓打得直哭。不論西方拳擊或東方的空手道、柔道、跆拳道,都絕對不會有這種情況出現。明《西湖二集》第三十四回有“相處一般惡少……都是花拳繡腿”。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卷六》“凡比較武藝,務要具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可見“花拳繡腿”自古有之,不過使之登峰造極的卻是今天的“競技武術套路”。此古唾棄之物,今發揚光大之!

五十年來中國武術發展之反思!對中國武術最客觀的評價


5、尚武精神,提倡還是壓抑

“尚武精神”,在中國歷史中,一直是一塊燙手山芋。在國家定鼎之前,外患連仍之時,需要民間尚武。當國家定鼎,國家興盛富強的時候,民間尚武就成了亂源、威脅。“尚武精神“在中國從未成為國策。

筆者舉一個小例子:兩年前,我早晨晨練,走在北京大街上,看到一個十五六歲樣子的小流氓,攔住兩個騎自行車上學的中學生,停在馬路邊,小流氓掄起胳膊,用手掌輪流抽打兩個學生嘴巴,兩個學生一動不動地挺著捱打。路上行人已經不少,都繞著過去,沒有一位“見義勇為”者。那兩個學生一再告饒,說:“放了我們吧!我們要遲到了。”小流氓東張西望,不說話,停一下,接著照打不誤。我實在看不過去,上去一個反關節把小流氓扣翻跪在地下。我說:“你動!我就廢了你。”他向我求饒,說:“祖宗,饒了我,再不敢了!”兩個中學生乘機騎上車逃跑了。這時,圍上一堆人來看熱鬧。

事後我想,我們的媒體天天宣傳“見義勇為”,為什麼一個小流氓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兇,路人竟無救援者?過往行人都比我年輕,為何繞路而行?要我這樣一個古稀老人“見義勇為”?兩個被毆打的中學生,為什麼一點反抗都沒有,任人宰割?這不是一件孤立的小事,是社會問題!這是缺乏“尚武精神”的典型實例。尚武精神一需要精神,二需要自衛防身之術。前是勇,後是實力。勇要有實力做後盾!勇而無實力,乃匹夫之勇,徒做不必要的犧牲。當前,許多人是一無精神,二無實力,當然明哲保身,或者任人宰割。如此下去,真將國無可用之兵!

尚武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靈魂,不是商品經濟的附庸。國家強盛,全民素質是極其重要的,尚武精神是全民素質的重要內容。國家得以強盛,人民的尚武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尚武精神是一個優秀民族的寶貴傳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結晶。這種精神造就了中華傳統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屜的偉大人格。尚武精神,平時看不見,一旦出現危難、危險、危機,就會在人們身上迸發出來,挺身而出,救死扶傷,見義勇為!尚武精神不是“佛腳”,臨時抱“佛腳”。

中國武術,正是中華民族尚武精神高度濃縮的產物。學習中國武術,使人掌握一種強身健體、自衛防身之術,還賦予人一種高尚道德情操。非常遺憾!解放後,我們沒有處理好尚武精神問題,不把武術視為國術,把武術當作一種體育健身運動,只講健身(近年又加了個養生之道,因為老年人多了),不談防身。不能自衛,也就沒有衛他,沒有衛他,何來“見義勇為”!今天的社會,步入經濟大潮之中,萬眾一心理財,精神上的好傳統,包括尚武精神,被進一步沖淡。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被抽掉了,武術成為一種職業,是拿金牌、銀牌和謀生的手段,不再是人們對文化的需要。武術在精神上的東西迅速崩潰,成為經濟的奴隸!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武術家學者吳圖南先生曾做過一次調查,當時中國武術的拳種有二千多個。到解放前,中國武術拳種的數量沒有太大地變化,一些老武術家多健在。文革後,八十年代初,進行了一次全國武術普查,中國武術,有名目的拳種,大約有二百四十多個,其中有名而無傳人的很多,老武術家多數撒手人寰。今天,筆者根據近十年的調查,現有傳人習練的傳統武術拳種,大約只有不足二十種,老武術家一位都沒有了。解放時我們這些小毛孩子,甚至文革前習武的人,都成“老武術家”了!

武術這種東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存在表現為人掌握它,傳承下去。如果傳承不下去,則人亡藝絕!

今天的中國武術已名存實亡。你沒看見八卦掌、形意拳練得滿場飛嗎!有這樣的八卦、形意嗎?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想想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這種現代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深邃,被膚淺的認為落後!由中醫及武術,我心痛哉!很多習武的人,對傳統武術莫名愛好,但卻缺少明師指引,難以客觀正確的認識武術,即便是自己修煉,由於中國傳統武術自帶文化屬性,很多地方很多竅要,非指點無法突破。正因為傳武的誤解氾濫,急需撥亂反正,我師兄應眾人邀請,提筆著書,成《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一書,廣傳武術思想,點破修煉竅要,為廣大愛好者答疑解惑,幫助廣大愛好者瞭解武術,練習武術,其拳拳之心實為我等欽佩!師兄常說,雖水平有限,但也願做法佈施,以弘武道。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有緣得見者,望惜緣!

五十年來中國武術發展之反思!對中國武術最客觀的評價

五十年來中國武術發展之反思!對中國武術最客觀的評價

五十年來中國武術發展之反思!對中國武術最客觀的評價

五十年來中國武術發展之反思!對中國武術最客觀的評價

點擊下面“瞭解更多”,可以找到此書。

點擊下面“瞭解更多”,可以找到此書。

點擊下面“瞭解更多”,可以找到此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