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育兒】中醫怎樣認識小兒發生疾病的病理特點

引起小兒發病的病因多數與成人相同,先天因素則是小兒特有的病因。同時,由於小兒具有自身的生理特點,因而小兒對不同病因致病的情況和易感程度與成人有明顯的差別。

小兒病因,以外感、食傷和先天因素居多,情志、意外和其他因素也值得注意。就小兒群體而言,不同年齡對不同病因的易感程度也不同,如年齡越小對六淫邪氣的易感程度越高,年齡越小因乳食而傷的情況也越多等。

一、外感因素

外感六淫邪氣與疫癘之氣,均易於傷害小兒而致病。

六淫邪氣是風、寒、暑、溼、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風、寒、暑、溼、燥、火在正常情況下稱為“六氣”,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

若“六氣”發生太過或不及的改變,非其時而有其氣,便成為導致人體患病的原因,稱為“六淫”。由於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又寒溫不知自調,因而與成人相比,小兒更易被“六淫”邪氣所傷。

小兒肺臟嬌嫩,外功能較成人為弱,最易被風熱、風寒邪氣所傷,產生各種肺系疾病;小兒臟腑嬌嫩,氣血津液尚不充盛,又易被燥邪、暑邪所傷,形成肺胃陰津不足、氣陰兩傷等病證;小兒為純陽之體,六氣易從火化,小兒感受外邪以熱性病證為多。

疫癘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其引發的疾病有起病急驟、病情較重、症狀相似、易於流行等特點。小兒之體為“稚陰稚陽”,形氣未充,御邪能力較弱,是疫癘邪氣傳染的易感群體,容易形成疫病的發生與流行。

二、乳食因素

小兒“脾常不足”,且乳食不知自節,易為乳食所傷。誠如《幼科發揮·小兒正訣指南賦》所說:“腸胃脆薄兮,飲食易傷。”

小兒乳食貴在有序、有時、有節。由於家長餵養不當,初生缺乳,或未能按期添加輔食,或任意縱兒所好,飲食營養不均衡,皆能使小兒脾氣不充,運化失健,產生脾胃病證。

又常因小兒幼稚,不能自調、自控飲食,易於造成挑食、偏食,過食寒涼者傷陽,過食辛熱者傷陰,過食肥甘厚膩者傷脾等;小兒易見飢飽不均,乳食食入量偏少可導致氣血生化不足,乳食食入量過多又可導致脾胃受損。

飲食不潔也是小兒發病的一個常見原因。小兒缺乏衛生知識,易於誤食一些被汙染的食物,引發腸胃疾病,如吐瀉、腹痛、寄生蟲病等。

  三、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稟賦胎產因素,是指小兒出生之前已作用於胎兒的致病因素。遺傳病因是小兒先天因素中的主要病因,父母的基因缺陷可導致小兒先天畸形、生理缺陷或代謝異常等。

婦女受孕以後,不注意養胎護胎,也是導致小兒出現先天性疾病的常見原因,如妊娠婦女飲食失節、情志不調、勞逸失度、感受外邪、房事不節等,都可能損傷胎兒而為病。誠如《格致餘論·慈幼論》所說:“兒之在胎,與母同體,得熱則俱熱,得寒則俱寒,病則俱病,安則俱安。”

四、情志因素

小兒對外周環境認識的角度不同於成人,因而導致小兒為病的情志因素與成人有著一定的區別。《溫病條辨·解兒難》說:“小兒但無色慾耳,喜怒悲恐,較之成人更專且篤”。小兒心神怯弱,最常見的情志所傷是驚恐。

當小兒乍見異物或驟聞異聲時,容易導致驚傷心神,出現夜啼、心悸、驚惕、抽風等病證;長時間的所欲不遂,缺少關愛,容易導致憂思,思慮損傷心脾,出現厭食、嘔吐、腹痛、孤獨憂鬱等病證;家長對子女的過於溺愛,使兒童心理承受能力差,或者學習負擔過重,家長期望值過高,都易於產生精神行為障礙類疾病。

五、意外因素

小兒年少無知,沒有或者缺乏生活經驗,缺乏對周圍環境安全或危險狀況的判斷能力,不知利害關係,因而容易受到意外傷害。例如:溺水、觸電、燙傷,以及跌打撲損的外傷、誤食毒物的中毒、不慎吸入異物的窒息等。

六、其他因素

現代臨床上,環境及食品汙染或殘留農藥、激素含量超標等,已成為當前普遍關心的致病因素。放射性物質損傷,包括對胎兒和兒童的傷害,引起了廣泛的重視。

未完待續,明天內容更精彩……

溫馨提示:上文中所提及藥方和中藥,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應用,切勿擅用。

本文作者彭鑫,文章摘選自《中醫古法 嬰幼養生》,引用及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