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温州家族二代的底气与困惑

一位温州家族二代的底气与困惑

Photo by Bethany Legg on Unsplash


1.二代回家

李浚功是名副其实的温州创二代。

去年年底,26岁的他终于欣然接受了这一标签,挑起了回家接班的重任。

回到家族企业雪伦医药接班,是出于责任还是兴趣?

责任。他答得毫不犹豫。

身材瘦长,戴着眼镜,长相斯文的他是家里的长子。并不强势的表达中,却也时时透出坚定和担当。

这其实是他第二次的“回家”尝试。

3年前,刚从美国留学回国的他不乏迷茫,短暂赋闲在家的那两个月里,他第一次走进了自己家的企业,从出纳和财务的基本工作开始,试图熟悉环境。

但那时候的他,并不适应。

用他的话来说,不是因为工作上的无聊,而是有些尴尬的氛围。

“公司里没有人会找你说话,也很少有人会和你说实话,因为觉得你是老板的儿子。”

自觉“没劲儿”之后,浚功决定出去找工作。

找什么工作?骨子里要强的他对准了自己的软肋——表达能力。

“我平时不爱说话,比较安静,就希望在表达能力上突破自己。毕竟以后真的接手了家族企业,这也是一项必需的技能。”

于是,一直对汽车感兴趣的他决定去一家汽车品牌做销售工作。

奔驰、宝马、奥迪、法拉利、特斯拉,他几乎给每一家全球汽车品牌投了简历,唯一回复的是特斯拉。

然而,经过了一轮面试之后,他收到了拒绝信。

“我就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被拒。”

2个多月后,并未放弃的他留意到了特斯拉港汇新店的一次向所有人开放的面试机会。

“我又去试了一次。特斯拉的HR已经认识我了,我跟他谈了上次回去之后的反思,对方觉得我很上进,给了我机会。”

一位温州家族二代的底气与困惑

Photo by dylan nolte on Unsplash


2.特斯拉的996

2016年4月1日,浚功正式成为了一名特斯拉门店的销售。

这份工作有多累?比996更甚。

“经常是一天只能早上开工前啃一个面包,根本顾不上吃午饭和晚饭。”

每天的基本工作主要是两项:

站在门店接待客人,一天需要接待将近40位进店客户,平均一位客户交谈10分钟,总计约需7小时。

另一项工作是给陌生客户打电话,照着已录入完成的客户列表,一天拨40个电话,平均一个电话聊3-5分钟,大约需要200分钟,即3个多小时。

这意味着,一天连续工作10小时,不吃饭、不上厕所、不休息,也只能干完这两项工作。

而10小时的工作之外,还需要完成客户信息的电脑录入以及成交时的签约流程等等。

一天一天如此往复,没有双休。

长时间站立无休带来的后果是,每天回家都要把双脚架起来,才能防止严重腿肿。

“累是挺累的,但我的信仰是,我来就是来学习的,苦一点没关系。”

超越996的工作强度,算上卖车后的提成,这名年轻的销售每月到手收入7000多元。

“流动性很大,能过6个月试用期的也就60%的人吧。最多见过干了3天就走的,不少一周就走了。一年以上的销售,很少。”

倔强的浚功成为了极少数——在特斯拉做了整整2年。

更不易的是,在刚满一年时,因为出色的销售成绩,他被升级到了预备主管,并在经过了3个月的试用期后,成为了正式主管,手下管理2名销售。

这成了浚功第一次在现实中试验自己管理理念的机会。

“主管分几种,一种是提供协助,直接帮手下的销售谈客户、打电话。我认识一位身体很壮实的主管就是这种,因为太劳累,他一周会病一次。我是属于教别人的类型,前期会放弃自己的一些资源和机会,来用于培养我管理的团队。”

在他看来,团队人数有限、精力有限,作为主管要做的不是销售的工作,而是最大化团队销售人员的能力。

这种管理尝试产生的结果是,第一个月业绩很差,但从第二个月开始,主管教会了下面的人,“他们的能力都够做主管了,”一切也就变得轻松了起来。

“最轻松的时候,我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里签单就好。”

团队的业绩直接决定主管的业绩。带队有方的浚功也由此收入上涨,从原来的7000多上升到了3万多。

出色的销售和管理表现,甚至让他收到了特斯拉抛来的请他去家乡温州做店长的橄榄枝。

2年就升预备店长的晋升速度,几乎打破了常规。

经过了2年历练的他,少了当初的迷茫,也多了回家的底气。

希望继续留在上海,同时也更多照顾爸妈的浚功选择从特斯拉离开,回到家族企业接管生意。

一位温州家族二代的底气与困惑

Photo by Jonathan Francisca on Unsplash


3.新任销售总监

浚功是顶着“特斯拉上万名销售全球第18位”光环回家的。这份成绩和创二代身份无关,全凭自己,也足以证明自己的潜力。

他以销售总监的身份重新开启了接班之路。不再过多顾虑他人的眼光,这位新任销售总监自信地点燃了新官上任的火把。

从选人,到人员结构和岗位的调整,从开会以及发文件习惯的改变,到部门的合并和新建,他用年轻人的思维和行动力,为父母创立了20多年的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把更多的权力释放给员工,培养团队,刷新整个公司的氛围,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这是他希望在家族企业践行的理念。

他甚至为自己的销售团队重新设计了提成模式和KPI考核方式,为的就是留住最有能力的人,并带动中上游的积极性。

从2018年底到现在,经过半年的改进,“感觉还可以,原本有些坏习惯慢慢都改了。”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是,如今每周的例会变得越来越高效,形式上变成了更加注重技能的培训,以及公司文化和未来规划等重要信息的传达平台。

至于销售业绩的变化,仅一季度就同比去年上涨了10%。

提到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浚功说,要带着销售团队实现线下门店销售同比增长25%,同时完善并完全实施新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第二次“回家”的感受,总体是平稳的。“总体来说,角色还挺适应。”

一位温州家族二代的底气与困惑

Photo by Daoudi Aissa on Unsplash


4.两代人的火花

回归家族企业的二代,往往会遇见双重身份的平衡问题。对一代而言,也是一样。

在企业以上下级身份共事的母子,如何摆脱原本家庭的沟通惯性,以开明的同事关系真正就事论事?面对二代提出的不同意见,以及希望尝试改革的想法,一代如何摒弃不自觉的偏心,又不至于矫枉过正地给予支持或提出质疑?

对于追求独立的浚功来说,在公司里,他并不期待母亲对自己额外照顾,只希望给予足够大的发挥空间和精神上的支持。

即使在家中,今年刚刚成家的他也希望,母亲不再像儿时那样对自己过于保护或操心,而是给予他更多成人间的信任。

但一定程度上,不额外照顾和给予足够的支持本身并非没有矛盾。

对于身为公司董事长的母亲来说,可以雷厉风行地处理公司内外的事务,果断精准地判断行业的情势,一旦面对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则难免会因为在乎和爱而变得犹疑和敏感。

不可否认的是,母亲在社会和公司里的掌控力,有时候也带进了家庭的沟通和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

浚功以前爱喝冰可乐,就常被母亲念叨,要少喝,对身体不好。在母亲看来,孩子性格单纯,有些习惯不妥自然要反复提醒纠正。

而浚功认为,自己已经成年,拥有基本判断是非和利弊的能力,不好的习惯一旦自己感受到了后果,就会自动纠正。“有一次我喝了冰可乐,的确觉得肠胃不舒服,之后就自觉不喝了。”

虽然深知母亲对自己的爱护,但被单向说教,显然让和母亲一样要强的他多少不悦。他接受的教育,是自己受挫,自己尝试。

他也坦言自己有时候不怎么爱回家,是因为母亲的爱让他觉得有些累。

在工作的思维方式上,两代人也存在差异。

“妈妈的思维是追求完美,一件事要思考很成熟了才会去做。但我的思维是先做,不断改进和调整。我不怕出错,但是出错了就要迅速调整。”

事实上,为了避免和儿子在工作中产生冲突,母亲已经有意识地尽量回避,给予浚功自由发挥的空间。但要真正对儿子放手,在与爱的这把天平中,尺寸难捏从来不是易事。

更何况,作为带领企业成长至今的一代,必定有着二代不曾有过的经验,和为人处事的智慧与出色品德。

当然,天生拥抱变革和创新的二代,也有着一代想像不到的能量和潜力。

换位思考,彼此互补,或许是对待两代人碰撞出的火花最明智的心态。

你看,说自己不怎么爱回家的儿子,出于爱的责任和对家族的担当,终归还是选择主动“回家”了。

甚至连儿子的那个小家,也选择全心融入家族——毕业于复旦大学的优秀媳妇即使对家族企业所处的行业本身不那么感兴趣,也出于对大家庭的支持和对丈夫的爱,主动走进企业贡献起了力量。

有时候的不怎么爱回家,只是在回家的路上走了一条蜿蜒小路吧。

在这个温州家族的传承样本中,有困惑、有挫折,也有自信和各自的倔强,但正视内心和挑战之后,更多的是前行的动力,坚守的智慧,和共同成长的幸福。


本文作者 | 大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