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中諸“屍”——貳負之屍

郝懿行引《水經注·洛水》雲:“溫泉水側有僵人穴,穴中有殭屍”;《從劉武王西征記》雲:“有此屍,屍今猶在。夫物無不化之理,魂無不遷之道。而此屍無神識事,同木偶之狀,喻其推移,未若正形之速遷矣。”郝懿行所言之“屍”應是常年不腐敗之屍體,或是如僵人穴這類,其所處自然環境利用保存屍體所導致;或是如馬王堆漢墓之類,防腐技術發達而善於保存屍體。至於其所言如“木偶”之“屍體”,當類似於今中美洲及美國南部的伏都教(Vodou)巫師利用藥物使人神情恍惚呆滯、產生幻覺,這些人看上去彷彿沒有意識的死者,受別人指令可做任何事情。

經中諸“屍”——貳負之屍

吳任臣引《宛委餘編》雲:“劉向識貳負桎梏之屍,蓋殭屍數千年不朽者也。今鄩溪水側,有重人穴,穴中有殭屍,不知年載。又記雲,人以五月五日生者,屍不腐,皆此之類。”其所言之“屍”,亦應是死而不朽之屍體。 袁珂注《海內北經》之“貳負之屍”言:“《山海經》所謂‘屍’,大都遭殺戮以後之景象,則並貳負亦受刑矣。”此當是指“貳負”與“危”併為帝所罰。這一說法應該比較貼合此“貳負之屍”的“屍”之本意,亦為本文所贊同。

經中諸“屍”——貳負之屍

《海內西經》僅言其為“貳負”,《海內北經》言其為“貳負之屍”或“貳負神”。對於此“貳負之屍”的“屍”字用法,結合歷代注家的獨到見解,我們還可以做如下推論: 《海內西經》所言“貳負”與其臣“危”殺窫窳、及帝懲罰“貳負”及“危”的行為來分析,“貳負”當為上古時代帝之臣下或為臣服於帝的氏族、部落或小國(詳見前文)。故而“貳負”當為單個人類或集團,則此“屍”當為“氏”、“夷”、“人”之意。又從《海外北經》所言“貳負神”,且“人面蛇身”,則此“屍”當為“屍神”、“神主”之意,即是有關於“貳負”的“屍祭”活動在進行。同時已不能排除《海內西經》所言“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與發,系之山上木”及《海內北經》之“為物人面蛇身”為“古山海圖”所繪“貳負之屍”圖象的文字說明。

經中諸“屍”——貳負之屍

至於劉歆在其《上〈山海經〉表》及郭璞注《海內西經》中所言的“石室”事件中所發現的所謂“貳負之屍”,大概是一個巧合。其實或為當時人發掘出一座商周時代古墓,發現了一個“跣裸被髮,反縛,械一足”的殉葬者,就誤以為是《山海經》中的“貳負之屍”。在現如今大規模的考古活動中,我們發現很多商代墓葬中的陪葬者,往往都有遭捆綁、肢體扭曲或被斬斷的情況。

“貳負之屍”與“窫窳之屍”的神話傳說互為交織,其歷史實影當是上古時期,臣服於“帝”(有學者認為是黃帝)的兩集團(臣下、部落或邦國)“窫窳”與“貳負”、“危”的一次較量,最終以“窫窳”的失敗、“貳負”及“危”被“帝”所懲罰而告終(詳見前文)。 亦有學者推斷,“貳負”即“欽負”、“堪壞”、“戡負”、“嚳”、“舜”,“貳負”與“危”殺“窫窳”,即“舜”、“禹”與“鯀”鬥爭的另一個版本,而“鯀”的被殺,在歷史上確實也有不平之輿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