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真的是傳位給扶蘇而不是胡亥嗎?有什麼歷史依據?

陶俊傑講歷史


關於秦始皇去世前,究竟想傳位給誰的問題,我們現在唯一能得到的史料是《史記》中的一個記載: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

這裡其實並沒有說要傳位給扶蘇,只是說了讓扶蘇回來負責他秦始皇安葬的事情。也許他的結果留在他的遺詔裡,但因為這份遺詔被趙高截留了,並沒有發出去。最終發出去的是趙高和李斯篡改的遺詔。因此,真正的遺詔裡,究竟寫的什麼,我們誰也不知道。

(秦始皇劇照)

那麼,究竟秦始皇有沒有傳位給扶蘇呢?

我認為,秦始皇最後肯定是傳位給了扶蘇,而且肯定是在遺詔裡明確寫明瞭的。我的理由有以下幾點。

其一,秦始皇臨死前,不可能無緣無故給扶蘇遺詔。

秦始皇有那些多兒子,為什麼他只給扶蘇遺詔?除了讓扶蘇回來繼承皇位,還會說什麼?

後來,經過趙高、李斯等人篡改的詔書,發到扶蘇手裡時,是讓扶蘇自盡。趙高、李斯等人給世人的解釋是,因為秦始皇想立胡亥為皇帝,怕扶蘇造反,影響大秦帝國的穩定,所以賜死了扶蘇。

但這個解釋其實是說不過去的。一者,秦始皇雖然殘暴,可他從來沒有殺過他的兒子,何況是他最優秀的兒子扶蘇。二者,當時扶蘇和蒙恬在一起,手握重兵,又在邊關上。如果秦始皇真這麼賜死扶蘇,他難道不明白,他那時候已經去世了,鎮不住堂子了,扶蘇難道不會造反嗎?趙高、李斯敢於冒這個險,是因為他們的前提是秦始皇活著。秦始皇崇高的威望,讓扶蘇不敢輕舉妄動。如果扶蘇知道秦始皇已經去世,那肯定是另外一種表現。

由此可見,秦始皇就算沒人性,但他為了穩定,也絕對不會做出因為賜死扶蘇而影響穩定的事情。

(扶蘇劇照)

其二,秦始皇讓扶蘇去邊關,實際上是栽培他。

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以後,他最擔心的問題是什麼?不是國內的穩定,而是邊關的穩定。正因為害怕邊關失控,所以才派蒙恬帶領30萬大軍,北伐匈奴。

關於派蒙恬北伐匈奴的起因,《史記》中記載是因為當時有個給秦始皇尋找不死藥的方士盧生,給秦始皇帶回來一本海外的天書,上面有“亡秦者胡也”這樣的字眼。秦始皇擔心匈奴,所以才派蒙恬率大軍追打匈奴,並在北邊修建萬里長城。

但是,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既然秦始皇那麼擔心匈奴,難道他就不擔心蒙恬嗎?把那麼多軍隊交給蒙恬,他放心嗎?

肯定是不放心的。

不放心怎麼辦?必然要找人監督蒙恬。但是,如果秦始皇公開找人監視蒙恬,必然讓蒙恬不滿意。蒙恬一旦不滿意,不造反也會造反了。所以,要監視蒙恬,就得找個恰當的理由。而扶蘇得罪了秦始皇,因此被秦始皇發配到邊關,那簡直是再好不過的理由了,蒙恬也不會懷疑。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讓扶蘇和蒙恬長久呆在一起,還可以培養他們之間的感情,好讓自己百年之後,扶蘇有個堅強的後盾。

所以說,秦始皇所做的這一切,其實都是在培養扶蘇。當自己去世的時候,派人把扶蘇召回來,讓他繼承皇位,也是合情合理的。

(趙高劇照)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問?既然秦始皇說了要讓扶蘇回來繼承皇位。為什麼他不直截了當說這個話,而是要說什麼讓扶蘇回來負責他葬禮的事情呢?

我認為,這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秦始皇知道趙高與胡亥關係好,害怕打草驚蛇。因此把真實的內容記載在遺詔裡,讓使者帶的話只有“與喪會咸陽而葬”一句。等扶蘇看到遺詔後,他就明白一切。該怎麼做,就會怎麼做了。

第二種可能,事實上秦始皇的遺詔是什麼內容,司馬遷是不知道的。他自己分析也可能讓扶蘇回來繼承皇位。但是,畢竟沒有看見真實的遺詔,作為史學家,他也不能亂寫。因此就寫了一個“與喪會咸陽而葬”這樣的話。

而這種寫法,屬於“春秋筆法”。我們知道,古代的皇位繼承,都必須要在大行皇帝(死了還沒安埋的皇帝)的陵前完成的,這叫做承襲衣缽。讓扶蘇回來安葬秦始皇,實際上就是讓扶蘇繼位的“春秋筆法”。這樣,既不違背歷史事實,又表達了司馬遷心中的觀點。


張生全精彩歷史


歷史依據就是《史記·秦始皇本紀》等相關內容,證明秦始皇是想傳給扶蘇,但是被趙高、李斯篡改了遺詔。因為《史記》的地位高,且敘述詳細,一般來說大家都根據這種說法來講這段歷史。不過,20世紀的出土文獻,提供給我們一種不同的說法,那就是,胡亥本來就是秦始皇的合法繼承人!最直接的是文獻是北大漢簡《趙正書》,直接說秦始皇就是傳位給胡亥。還有一個間接印證的文獻是益陽兔子山出土的秦二世登基簡牘,裡面秦二世也是自稱合法即位。

那麼,如何看待出土文獻與《史記》的矛盾呢?其實,出土文獻和《史記》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趙正書》與《史記》成書時代差不多,都是西漢中期,並不是秦朝的一手資料。就算是益陽兔子山秦簡,秦二世就算篡位,自稱合法也能理解吧。所以整體來看,還是很難判斷孰是孰非。秦漢史學家李開元先生就認為,秦始皇確實一開始是想考察胡亥的,但是最終放棄了胡亥選擇了扶蘇。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應該說秦始皇一直沒有立太子本身就是猶豫的表現,所以最後一刻的想法已經不能為人所知了。


林屋公子


秦始皇傳位給扶蘇的可能性很小。秦始皇有意讓扶蘇繼位目前為止還只是世人美好的願望。

秦始皇在沙丘去世,李斯要求秘不發喪,然後趙高攛掇胡亥繼位,同李斯偽造詔書扶立胡亥繼位,同時迫令扶蘇自殺。而繼位以後的胡亥實行暴政,很快農民起義不斷,秦滅亡。

倘若扶蘇繼位……從現有的資料來看,並沒有完整的證據鏈來證明秦始皇到底是傳位給扶蘇還是胡亥,所有的推斷都只能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自圓其說而已。

四姑娘以為秦始皇並沒有傳位給扶蘇的意思,實際上扶蘇早就出局了。扶蘇並不是秦始皇心中理想的繼位人選。

  • 其一,扶蘇“不類己”,秦始皇是個霸道又鐵血君王,更多的是崇尚法家思想,而扶蘇仁而軟弱,更信奉儒家思想,所以在秦始皇坑殺術士的時候,扶蘇會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這樣對國家的將來無益,從而惹怒了秦始皇,直接把扶蘇扔到了蒙恬軍中做監軍。
  • 其二,扶蘇很可能是楚女之後,當然這個只是推測,是李開元先生在《秦謎》中的觀點,但不無道理,秦末陳勝吳廣是打著項燕和扶蘇的旗號起義的,要說單純是因為扶蘇素有賢名,似乎是說不過去的。
  • 其三,秦始皇生前未立皇后,所有兒子都是庶子,而扶蘇做為庶長子理應被立為太子,畢竟“立嫡立長”是基本準則,然而秦始皇卻一直沒有立太子,這固然有秦始皇去世的時候尚年輕(50歲)的原因,但這本身就能說明一個問題,秦始皇對扶蘇不滿意。

基於以上幾點,秦始皇做了一件事:外放了扶蘇,這個訊號對扶蘇乃至朝堂上下都傳達了同樣的意思:扶蘇出局了。“儲君不外放”這是定律。

其實扶蘇的命運和太子申生的命運很像,只是太子申生更慘,因為申生是已經成為太子之後被外放將軍的。

當時晉獻公動了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的心思,於是開始籌謀,讓申生一次次外出帶兵打仗,又早早給了申生、重耳、夷吾三個賢名的兒子封地,大夫士蒍直接對申生說:“太子不得立已”。而大將裡克對晉獻公說:

“大子(即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國,古之制也。”

晉獻公回了一句:

“寡人有子,未知其誰立焉。”

意思很明顯,晉獻公要換太子,所以有了後來驪姬誣陷申生,申生逃跑,晉獻公派人攻打申生的封地曲沃,然後申生自殺而死。回過頭來再看扶蘇,秦始皇將扶蘇扔到了上郡做蒙恬的監軍,實際上就是讓扶蘇遠離了政治中心,與太子之位無緣了。所以胡亥繼位之後,李斯和趙高矯詔讓扶蘇自殺,扶蘇毫不懷疑的就自殺了。這種自殺固然是因為他知道他無緣於王位,但也說明扶蘇的性格中軟弱的一面。

當初,晉獻公同樣派人攻打重耳和夷吾的封地,派人誅殺兩人,但兩人不肯自殺而選擇逃走,重耳更是在外面流浪了十九年,才回到晉國繼位開啟了晉國的爭霸之路。

《史記》中唯一看起來像是秦始皇要立扶蘇的證據便是秦始皇將死之時的詔令:

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

這同樣並沒有肯定的讓扶蘇繼位。那麼秦始皇是要傳位給胡亥嗎?四姑娘認為有這個可能,當然同樣只是猜測。


秦始皇很喜歡胡亥這個幼子是肯定的,所以在他巡行天下的時候才帶著他,秦始皇喜歡胡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胡亥應該是“類己”的,也是一個殺伐果斷的主,絕不是歷史上那個昏庸暴虐的秦二世。

另一個佐證便是《趙正書》中的記載: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胡亥立,即殺其兄夫(扶)胥(蘇)、中尉恬、大赦罪人,而免隸臣高以為郎中令。

也就是說胡亥的繼位是秦始皇去世之前定下了的,並非《史記》中說的趙高和李斯偽造詔書欺騙世人。這雖然無法證明其正確性,但不失為一種說法。《趙正書》成書於《史記》之前,但是這種說法並沒有被司馬遷採用,其中原因不得而知。

另,倘若秦始皇真的立胡亥繼位,胡亥繼位就是名正言順的,也得到了李斯、馮去疾等的擁護,為何還在繼位後大開殺戒,將自己的哥哥們誅殺乾淨,又誅殺重臣,使得秦朝元氣大傷?


蕭曉四姑娘


秦始皇遺囑就是傳位給扶蘇的,《史記·李斯列傳》《資治通鑑》都有記載“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

據說秦始皇給扶蘇的遺囑還有一些,但是被趙高攥改了,真相大白之後也只給後世留下這兩句話,讓扶蘇把兵權交給蒙恬,回咸陽安排葬禮。

按秦律,大王死後,是太子(繼承人)主持喪事的,跪著守靈7天,不是繼承人都沒有這個資格的,所以秦始皇不管秦始皇之前是不是跟扶蘇有矛盾,最後確實是默認了扶蘇繼承人的位置,王位是要傳給扶蘇的,而不是胡亥

秦始皇生前沒有立太子,雖然長公子扶蘇是秦國朝堂聲望最高的公子,但他背後的楚氏外戚集團,還有跟秦始皇截然不同的政見,都有可能是秦始皇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的原因。而小兒子胡亥比較天真沒心機比較討秦始皇喜歡,還帶著出巡,但這不代表要傳位胡亥,如果要傳位胡亥,為什麼還把扶蘇安排到帶有30萬大軍的蒙恬身邊?就不怕他兩一起反了?其實秦始皇這個決定也側面說明了並不是完全否定扶蘇的

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藥,他也沒想到自己會這麼快就死了,最後一次出巡半年後就開始病了,蒙毅(蒙恬親弟)離開去給秦始皇祈福,而短短一個月後秦始皇就在沙丘去世,當時只有趙高,李斯,胡亥,和幾個服侍的人,身邊根本沒有扶蘇的人,趙高合謀李斯,攥改聖旨,派使送去給扶蘇,讓他和蒙恬自殺。

趙高是中車府令,管玉璽的,當時秦始皇已經去世,只要他想改聖旨,誰也看不來,反正扶蘇就是看不來假的,那改了對他有利,作為小人,他為什麼不改呢?就連平時對秦始皇忠心耿耿的李斯,關鍵時刻還不是為了自己參與沙丘之謀

車隊回到咸陽後,趙高為了讓扶蘇相信,又虛張聲勢的出去巡了一個多月,讓人認為秦始皇還活著,聖旨是真的,扶蘇才自殺的,並不是聖旨到他當時就自殺

如果秦始皇真傳位胡亥的話,趙高沒有必要隱瞞那麼多事實,特別是蒙毅的行蹤,蒙毅後面也被賜死了,這個是突破點


福漢公


秦始皇到底是要傳位給扶蘇還是胡亥,以《史記》為依據推斷應該是要傳位給扶蘇;而根據當時的歷史形勢分析,再加上漢竹簡《趙正書》的記載,胡亥應該是秦始皇認定的繼承人。奕天個人也傾向於胡亥是秦始皇指定繼承人的觀點。

傳位給扶蘇的分析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在沙丘病重時,“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單從這句來分析,並不能斷定秦始皇要立扶蘇,只是讓扶蘇趕往咸陽參將葬禮。

《史記·李斯傳》中關於沙丘之謀過程的記載,“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而謂公子胡亥曰:‘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柰何?’”,趙高明確說了,如果長子扶蘇到了咸陽,那麼必然會成為皇帝。

但是這裡有個疑點,趙高既然打定主意要立胡亥為皇帝,而且還可以假造給扶蘇的“賜書”,趙高應該不會懼怕拆開書信先自己看看。但是這裡卻不提秦始皇書信中的內容,而是用了長子繼承的說法,很可疑。

胡亥的回答也很正義,“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彊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

這胡亥知書明理呀,不像《史記》中記載的那麼昏聵殘暴。感覺《史記·李斯傳》中的對話,多是偽造的,很像後世儒家的言論。秦始皇很有可能並沒有指定扶蘇做皇位繼承人,所以,《史記》對秦始皇的“賜書”內容隻字不提。

當然這只是疑點,從《史記》的整體論調來看,司馬遷是採信了扶蘇是指定繼承人的傳說,只是其中的一些事實,似乎經不起推敲。司馬遷這麼取捨,也可以理解,畢竟推翻秦朝是需要理由的,否則,漢朝豈不是得位不正。

傳位給胡亥的分析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最後一次出遊時,“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可見秦始皇對胡亥的喜愛。

漢竹簡《趙正書》記載,"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胡亥立,即殺其兄夫(扶)胥(蘇)、中尉恬,大赦罪人,而免隸臣高以為郎中令。"

這裡記載了西漢早期,關於秦始皇繼承者的另外一種說法,明確說明了胡亥是指定的繼承人。

根據當時秦國的形勢,秦始皇和胡亥都是主張使用當時勢頭正盛的法家思想治國,所以,秦始皇更喜歡胡亥,也情有可原。而扶蘇更傾向於儒家,所以,讓秦始皇給發配到了邊疆,監督蒙恬。

按照秦末各路義軍的起義速度,還有胡亥繼位後,對吏治的整頓情況,當時秦國的情況並不樂觀。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更不會讓崇尚儒家的扶蘇繼位。只是,讓大家都沒有想到的是,宦官趙高的能量過於巨大,不但搞定了李斯等一眾大臣,還殺死了胡亥。

由此推斷,秦末時候,很多暴政,不一定都是胡亥做的,很有可能是趙高已經一手遮天了,而胡亥對很多事情並不瞭解,或者掌控不了。

秦末,由於徭役過重,很多百姓希望減輕徭役,所以,就被楚人陳勝以扶蘇作為藉口,乘機起事,掀起了秦末大起義的開端。再加上胡亥主政時期,政績實在是太爛,由此有了扶蘇、胡亥的正統之爭也是情理中的事情。扶蘇繼位之說,很可能就是陳勝編造的一個美麗謊言罷了,然後,各路義軍均以此為由相繼起事。這個美麗謊言傳多了,就變成了真的,還讓司馬遷採信了,也許這就是歷史吧。


奕天讀歷史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一手建立起的大秦帝國

僅歷二世而亡,其原因真的是因為李斯、趙高篡改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帝而導致亡國的麼?

這段歷史的權威要數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意思是說秦始皇巡遊天下的途中,在平原津這個地方生病了,而且病情急劇惡化,惡化到有導致死亡的可能,但是秦始皇想長生不老不想死,當然也不希望別人談及他死後的事情,所以群臣也就不敢問。後來秦始皇病情更加嚴重,不得不安排身後事,於是下遺詔將後事託付給長子扶蘇,詔令扶蘇從上郡回到咸陽,主持喪葬等一切事宜。

根據《史記》的記載,那就是秦始皇將帝位傳給了公子扶蘇,胡亥是李斯、趙高篡改始皇遺詔而立的偽帝!

但是2009年,北京大學收購了一批流失海外西漢竹簡叫《趙正書》,趙正是誰呢?就是秦始皇嬴政,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秦國王室之先祖和趙國王室同祖,故都稱趙氏,《史記》裡,秦始皇也被稱作趙正)。

《趙正書》就是專門記載始皇一生的書,其中也提到了這一段歷史,原文是: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

意思是說秦始皇巡遊天下的途中生病了,擔心宮裡出亂子,下令趕緊返程,到沙丘這個地方的時候,李斯和馮去疾見秦始皇快撐不下去了,冒死建議秦始皇立隨行的公子胡亥繼位,秦始皇說可以,秦始皇死後胡亥就當皇帝了。

如果按《趙正書》的說法,胡亥等級是經過秦始皇認可的,那麼《史記》中的始皇遺詔就根本不存在,更不會有李斯、趙高合謀篡改遺詔的事情了。

《史記》和《趙正書》記載的有矛盾,那麼哪種說法更可信?我們應該相信哪種說法?我們來分析看看:

1、司馬遷崇尚的是儒家,公子扶蘇也是儒家弟子,公子胡亥學的是法家的觀點,而且司馬遷寫《史記》不是親眼所見,而是綜合當時的各類史書及各種信息而寫的,所以他傾向於公子扶蘇。

2、《趙正書》公子胡亥登基後的秦人寫的,公子扶蘇死了,寫《趙正書》的人鐵定傾向於公子胡亥。

所以綜合兩個觀點,我認為這兩本書都有傾向性,所以我決定我們先不要考慮《史記》,也不要考慮《趙正書》,我們當這兩本書沒有,我們假設我們自己是秦始皇,我們會怎麼選擇?

1、 秦始皇治國傾向於法家思想,焚書坑儒針對的是儒家,如果我找繼承人,找傾向於法家的還是儒家的?一定不是儒家對不對,因為我剛剛欺負了儒家,我不喜歡儒家,扶蘇是儒家的,胡亥是法家的,所以我要是秦始皇,我不會選扶蘇,有可能會選胡亥;

2、 在巡視的路上,秦始皇生病了,要死了,要找個託付後事的人,現在是兩個人選,一個是就在自己跟前的胡亥,另一個是離自己很遠的扶蘇,假如我們是秦始皇,我們選誰?個人觀點,選胡亥的可能性比較大,也許你會問,胡亥是個廢物,他亡國了!是,胡亥亡國了,但是秦始皇那時候不知道,那時候胡亥還是值得培養的,不然秦始皇也不會給他找個熟悉法令的師父趙高!

3、秦始皇針對扶蘇和胡亥的安排,扶蘇在上郡,胡亥就在身邊,假設我是秦始皇,我培養自己的繼承人,會讓他離我遠遠地自己折騰,還是放在身邊好好教導?帝王心術何其複雜,沒有親身指導能放心麼?所以我會把繼承人留在身邊,言傳身教,還會讓他跟我的左膀右臂多多接近,多多學習,就像讓胡亥拜趙高為師一樣!

就以上三個假設,我認為秦始皇中意的接班人應該是胡亥,而不是扶蘇!

那有人問了,假設沒有《史記》中記載的始皇遺詔這件事,沒有李斯、趙高篡改遺詔這件事,為什麼司馬遷會得到這麼詳實的信息?司馬遷縱然徇私,也不可能篡改歷史!

好,這個問題問的號,我也考慮過,我有答案:

1、李斯、趙高都是牛人,牛人策劃篡改先皇遺詔這件事情會弄得沸沸揚揚眾人皆知麼?這可都是心狠手辣的法家人物,不會滅口麼?結果還真的沸沸揚揚眾人皆知了,但是源頭是哪裡?我不認為是李斯、趙高婦人之仁,事情敗露,鬧得眾人皆知!

2、那源頭是哪裡?是陳勝吳廣!《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意思是陳勝說:“天下百姓受秦朝欺負很長時間了,都很難受,我聽說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應該當皇帝,扶蘇才應該稱帝,扶蘇這個人是好人,多次勸秦始皇對咱們下手輕點,秦始皇不高興,所以派他到外面帶兵。現在胡亥悄悄殺了扶蘇,好多老百姓還不知道,還有楚國項燕將軍也挺好的,挺愛護士兵的,現在楚國還有好多人記得他的好,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沒死,跑了,現在咱們這些人就冒充扶蘇,項燕的隊伍,告訴全天下的老百姓,應該會有很多人跟著咱們一起幹的!”

你看!《史記》的這段記載的很多方面跟我們的猜測都非常符合,所以我認為胡亥才是秦始皇中意的繼承人,而且秦始皇病重的時候,胡亥聯合李斯、趙高(都是狠茬子,心狠手辣的主)逼迫秦始皇答應傳位胡亥,始皇遺詔的相關事情根本就不存在!

個人淺見,願作拋磚引玉,還請各位賜教!


Callme不韋


關於秦始皇最終是要傳位給扶蘇還是胡亥的問題上,我的看法是秦始皇決不是要傳位給扶蘇,秦始皇就是要傳位給胡亥。

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在接班人問題上不會犯糊塗,而且秦始皇死時年齡並不大,也不算老,按說肯定沒糊塗。

試想一下,如果秦始皇真要傳位給扶蘇,那首先他就不會讓扶蘇遠離自己,因為秦朝時宮廷鬥爭就很厲害,秦始皇怎麼可能讓扶蘇遠離自己呢,那時沒有飛機高鐵,要真有急事,遠在邊境的扶蘇怎麼回來即位?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秦始皇並無意傳位給扶蘇,他讓扶蘇去邊境督軍的目的就是讓扶蘇遠離是非之地,因為秦始皇知道扶蘇的能力。

而胡亥在歷史上一直被貶低,很多人都說胡亥的無能才使趙高專權,是大秦只傳了兩代的原因。其實我覺得把大秦的滅亡歸咎於胡亥的無能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當時秦國已經是千瘡百孔,由於秦始皇的暴政,秦國已經是風雨飄搖,在秦始皇死的當年,陳勝吳廣就起義了,所以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最後說,扶蘇也不是合格的皇帝,扶蘇即位與否和大秦是否滅亡沒有直接關係,舉例說,當趙高派人去賜死扶蘇時,扶蘇的表現根本不像秦始皇的兒子,可以說毫無血性,乖乖的受死,要知道當時蒙恬有三十萬大軍,而胡亥趙高能派幾個使者來啊,所以扶蘇就是即位也不能力挽狂瀾。

秦始皇英明一世,可卻生了兩個這樣的兒子,這也就是說虎父犬子啊。


天宇的文史情懷


首先,我想說秦始皇傳位於扶蘇的可能性大點,

退一步講,秦始皇即使不傳位於扶蘇,也絕不會傳位於胡亥,後來的事實也證明胡亥那麼容易就被趙高玩弄於股掌之中,秦始皇又不蠢,他只是喜歡胡亥,但喜歡胡亥並不等於就要傳位於他,曹操還喜歡曹植呢,又是怎麼樣?其實說起來,這種喜歡只是表面上的,絕對上升不到什麼傳位的,秦始皇多年未立太子除了是對自己身體自信外,

更是說明他對於繼承人的選擇上是“慎之又慎”,他把扶蘇放到蒙恬那,是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見到一個更加剛毅、現實的扶蘇……

1,說起來,扶蘇和他父親秦始皇的關係並沒有那麼僵,最後秦始皇讓扶蘇主持自己的葬禮,如果胡亥是繼任者,那為什麼不讓他主持這麼重要的事,其可見一斑,之後扶蘇也沒像申生、劉據那樣反抗一下就自殺了,可見他對於父親的信任和崇敬,

2,扶蘇和秦始皇只是治國理念不同,這也是由於其父子二人特定的身份造成的,秦始皇是統一天下的第一任大BOSS,什麼“屎盆子”都要往他身上倒,扶蘇就不同了,從後來起義的口號上來看,扶蘇也是有一票粉絲的。

3,扶蘇為什麼會是這樣一個人?這自然與其從小的環境和受的教育有關,崇尚法家的秦始皇怎麼會讓扶蘇受這種儒家教育呢?或許秦始皇自己也清楚儒家學說的優越性。

4,秦始皇自己無法變更的事,希望後人來改變,他改變不了,也不想改變了,因為秦朝就是靠著這幫法家臣子奪取天下的,讓他一統一就“大換血”?難!因此才要巡遊天下。

5,秦始皇為什麼不發配扶蘇去南方,而是北方長城,因為北方有蒙恬。蒙恬是誰?一個蒙恬,一個蒙毅,此蒙氏二兄弟,一個主外,一個主內,最受秦始皇器重,讓扶蘇去北方和蒙恬一起1掌兵,目的有二,一者是讓扶蘇歷練歷練,二者是讓他們倆互相監督、扶持,若早立太子,扶蘇必是眾矢之的,如果不立他為君,那不是會對將來的儲君造成威脅。

6,“自古大子不將兵”?這說法主要來源於歷史大師呂思勉,然而在這事上,他是有失偏頗了,秦朝老早就是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又是一個崇尚軍功的時代,比如秦武王嬴蕩就是長子,也將兵最後也是儲君。至於呂思勉說得太子申生,他本來就被立為太子了,而且也沒什麼晉獻公信賴的大臣輔佐,又遭人屢屢陷害,而這些都與扶蘇不符。

7,秦始皇不想傳位於扶蘇,理由是“不類己”?縱觀歷史,英武厲害的帝王選擇的繼承者大多“不類己”,前有劉邦,,後有朱元璋,他們都是,唐太宗還說李恪“類己”,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8,秦始皇很在乎自己打下國土,尤其是北塞和南百越,第五次,也就是病逝沙丘的那次,他去了一下百越,完了以後他並沒有直接回咸陽,而是直接北上去了沙丘,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邢臺,八成是要去長城看看,也許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或許要去囑咐扶蘇幾句。未立太子,即是在保護太子!

“立長不立幼”是祖上傳下來的規矩,更何況扶蘇又不是無能,觀秦始皇一生,他都在統一一些事,從未顛覆!


目暮說三國


秦皇是華夏文明的第一帝王,奮六世之於烈才滅六國一統天下大業,作為創始人明確的知道繼承人是多麼的重要,而作為千古一帝始皇帝怎麼會不知道後繼之君的重要性呢!

秦朝的蒙恬和李斯一文一武,打下了天下,秦皇把能征善戰的秦國大將軍蒙恬安排給大兒子扶蘇當老師,足可見始皇對扶蘇的栽培,而大公子扶蘇一直跟隨蒙恬文韜武略可謂與蒙恬如出一轍,習得了蒙恬身上的精粹,權謀、霸術,而蒙恬的家世以及在秦朝的地位都是可想而知,手握三十萬蒙家軍的蒙恬深受秦皇信任、器重,蒙恬掌握的軍隊可以說是大秦的命脈,國之基礎,因而且扶蘇還是嫡長子在一定基礎上奠基了太子的地位。

秦國二世亡國,與當時的宦官亂政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趙高、李斯二人同流合汙,偷改了秦皇的遺照,而當時蒙恬和扶蘇又遠在北方抵禦匈奴,未在始皇逝世的現場,這就給了奸臣犯上作亂的機會,兩個人以秦皇的口吻發佈聖旨,賜死,而一向忠義的扶蘇竟然信了,遵從了父皇的聖旨,其實秦皇的繼承人是扶蘇,因朝廷奸臣作亂,更改遺照擁立胡亥繼位,加速了大秦滅忙的速度。

這結果也是始皇帝始料不及的事情,哪一個朝代的君主,不想使皇朝千秋萬代的傳下去,可是歷史的必然性讓你沒有後悔的機會。





周至獼猴桃直營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怎麼可能糊塗到把皇位傳給胡亥。扶蘇的才能明顯比較胡亥高很多。這是其一。

扶蘇一看到使者的書信就自殺,可見他雖然跟父親政見不同,還是很尊敬父親。從中也可以看出一二,他們父子兩雖然政見不同,但是感情很好。秦始皇看似把頂撞自己的扶蘇貶出王都,但是卻委他以守衛邊疆的重任。扶蘇公子跟蒙恬手下有三十萬兵馬,要不是扶蘇急於執行父親的旨意,這天下誰坐還說不準。這是其二

秦朝採嫡長子繼承製度,本來我還有疑問秦孝公好像有個大哥怎麼不是他大哥繼承王位,仔細一查原來他大哥贏虔是庶長子,贏渠梁是嫡長子。所以理應扶蘇公子坐天下。李世民要是不發生政變他就做不了皇帝,朱棣要是不反他也做不了皇帝。不是他們沒有才能,只因他們不是嫡長子。這是其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