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模】陈其亮:工人也能当专家

【致敬劳模】陈其亮:工人也能当专家

【致敬劳模】陈其亮:工人也能当专家

5.1

用劳动追梦

●蔡晓青

向上滑动查看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也将创造未来。

人类是劳动创造的,世界是劳动创造的,未来也只能由劳动创造。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民群众的劳动更加重要。

一勤天下无难事,世上万恶懒为首。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善,除了尊重生命外,就是尽己所能为社会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恶,除了残害生命外,就是懒,就是拈轻怕重、混天度日、投机取巧,就是自己有能力劳动与创造,却心安理得地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

我们大张旗鼓地宣扬劳模的事迹,就是要理直气壮地树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宣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我们大张旗鼓地宣扬劳模的事迹,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弘扬劳模的精神,让“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追求!

我们大张旗鼓地宣扬劳模的事迹,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向勤奋致敬、向创造致敬,向各条战线的新老劳模致敬;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向世人宣告:劳模就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值得人民群众共同学习的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无论是我们个人还是我们中华民族,都有对未来的美好梦想。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梦想,就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梦想,又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无论是要实现个人的美好梦想,还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梦想,无疑都只能依靠劳动,依靠辛勤的劳动、诚实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

用劳动追梦,梦必成真!

【致敬劳模】陈其亮:工人也能当专家【致敬劳模】陈其亮:工人也能当专家
【致敬劳模】陈其亮:工人也能当专家【致敬劳模】陈其亮:工人也能当专家

陈其亮:工人也能当专家

人物简介

【致敬劳模】陈其亮:工人也能当专家

姓名:陈其亮

年龄:46岁

身份:采油二厂第五采油作业区巡检三班班长

荣誉:

2017年荣获“开发建设新疆奖章”、2015年荣获集团公司劳模

本报首席记者 田华英 通讯员 李华

25年前,他从一个技校毕业生变成油田一线一个普通的采油工;25年后,他是油井华佗、技能专家、金牌教练、创新能手、集团公司劳模、开发建设新疆奖章获得者……

25年前,他只是油田一线几万名采油工中的一个;25年后,他依旧是油田一线一名普通的采油工。

可此时的采油工和彼时的采油工,早已随着时光的洗礼、随着一刻不停的学习钻研、随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荣光,变成了“石油专家”,成为万千石油人拥趸的偶像。

他就是陈其亮,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第五采油作业区巡检三班班长兼工程地质组副组长。

今年46岁的陈其亮,25年来坚守采油一线默默奉献、钻研创新,拥有个人发明创新技术2项,参与创新技术10项,获得国家专利证书产品14项,他的发明创造,为其所在的企业节约费用100万多元,增产油气上千吨。

目标:成为师傅那样的人

穿上工装,套上筒靴,站在戈壁滩上看起来很突兀的两间平房前,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滩上,除了轰鸣作响的“磕头机”和穿梭在油井之间的几个采油工之外,再也看不到一点生机。站在戈壁小站前,21岁的陈其亮自嘲地笑了笑。

作为“油二代”的他知道,小站就像戈壁荒漠中一座座小岛,是油田主动脉线上的末梢血管,遍布这片大漠的角角落落。

他也知道,从此,他的人生和命运,就跟小站连在了一起。

每天一到站上,陈其亮扛起管钳,跟着师傅开始了采油工的日常工作——巡井。

每天要走四五公里,翻越同样的山丘和沙包穿梭在井场,巡井、换油嘴、换盘根、看水井流程图、油水分布……

夏天,被太阳晒得发烫的设备能烤熟鸡蛋;冬天,寒冷刺骨的风雪能穿透棉衣棉裤冻僵身体。

千篇一律、毫无创意的工作,野外的艰苦和枯燥乏味,渐渐熄灭了陈其亮的热情。

直到有一天的巡井中,在发现一根管线有刺漏情况后,师傅神一样的操作吸引了陈其亮:只见师傅立刻关掉套管闸门,过一会儿又打开,当听到“噗呲”一声后,他转头看了看声音的方向,带着陈其亮走到十几米处开始挖坑,几铁锨之后,漏点准确地出现在了眼前……

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师傅仅凭声音就能如此精确地找到漏点,陈其亮的眼睛瞬间被点亮,人生从此有了目标:要成为像师傅那样的人!

要成为师傅这样的人并不容易。

管钳是巡检的必备工具,如何用好管钳,里面有好多学问。

刚工作时,陈其亮和师傅一起用管钳接井口设备,师傅20秒就能接好,陈其亮得要5分钟,他以为是师傅的管钳好,就和师傅换了,可还是没有师傅换得快。

陈其亮陷入了疑惑。

师傅看出了陈其亮的困惑,用力捏了捏他的肩膀,笑笑走了。

陈其亮反复回味师傅捏他肩膀的举动,食指、大拇指、力道……

经过很长时间的琢磨和练习,陈其亮发现,如果能掌握好食指和大拇指的力度,管钳就不会滑扣。他时时练、天天练,练了成百上千遍,终于也能在20秒内完成了。

这时,陈其亮才知道,师傅的技能不光是日积月累打磨出来的,还得靠学习、动脑筋、掌握练习技能才成。

从此,除了现场跟采油工种有关的所有师傅学习之外,班车上、巡井路上、吃饭间隙,学习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越挤越多,陈其亮找来《采油地质》《采油工程》《采油工》等几十本采油专业书籍,笔记记了十几本共计几十万字。

25年的寒来暑往,25年如一日的坚持,油井成了陈其亮最好的朋友:采油站上的每一个设备、每一个阀门、每一截管线,都像一张清晰的地图印刻在他的脑子里,每天走近它,不管哪里出了问题,只要一听一看一摸,就知道哪里生了病,怎么治好它。从此,“油井华佗”成了陈其亮的称号。

喜悦:工人也能当专家

好运从来都只偏爱那些爱学习、爱钻研、肯动手的人。

从1997年到2012年,陈其亮先后通过了中级工、高级工、采油技师、高级技师、油田公司技能专家的资格鉴定,还连续两次获得采油二厂技能大赛大奖,并获得了油田公司技能大赛二等奖。

这对一个普通一线工人来说,已经算是人生顶峰了。就连朋友都劝陈其亮:“你一个小工人,干成这样可以了。”

陈其亮也觉得,自己该知足了。但一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

2010年,在作业区生产会上,员工汇报盘根盒压芯坏了,需要专业作业队订吊车配合进行更换。

“换个盘根盒压芯,应该像换盘根一样简单吧,还需要订特车?”陈其亮有了疑问。

第二天,陈其亮跑到现场才知道,换一个盘根盒压芯,需要4人组成的专业队伍和特种车辆配合,耗时最少45分钟、花费5000多元才能完成。

作为一名出色的采油工,陈其亮知道,油井的产量对采油人来说至关重要,更换一个盘根盒压芯就意味着45分钟不能正常生产,也就延误了油井的产量。

“如何能及时且方便快速更换压芯,还不影响生产呢?”回到办公室,陈其亮捣鼓着换下的压芯,翻来覆去研究,“能不能研制一个新压芯,咱们自己就能更换”的想法从脑子里跳跃而出。

陈其亮决定试一试。

整整一年,365个日夜,近百次失败和反复试验,新型盘根盒压芯在陈其亮手中诞生并成功运用,一举将此前的更换时间缩短到了10分钟,费用也从五千元降到了150元,而且不需要请专业队伍,一个人就可以操作完成。

陈其亮第一次觉得,原来工人也可以发明创造,原来当一个有技术的石油工人是那么的荣耀。

从此,陈其亮一发不可收拾,秉承着“创新无大小,管用是个宝”的理念,埋头采油一线,找问题搞发明成了他的又一个爱好。

由他研制的抽油井简易防喷器、采油井口转换器等产品,先后获得国家新型专利产品达14项。这些“小发明”都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现场难题,年节约油田费用上百万元,挖潜原油几十万吨。

“石油专家”的标签,渐渐在陈其亮身上越来越响亮。

圆梦:带领大伙共成长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作为采油二厂技能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陈其亮将培养年轻工匠当成自己的责任扛在肩上,毫无保留地将钻研、积累多年的采油手艺和技能传教给更多人。

2012年,陈其亮担任采油二厂技能大赛总教练,带着一群年轻人备战两年一届的油田公司职业技能大赛。

集训中,陈其亮对选手的要求非常高,操作必须准确无误。

比赛内容中,有一项是给十型抽油机调平衡,要求选手站在抽油机上移动左右两边的平衡块。在移动之前,需要先用10磅的榔头敲松螺丝。有的女选手身高不到一米六,榔头几乎跟她们个头一样高,每操作一次都会双手发抖,陈其亮对她们只有一句话:接着练!

为了给选手做示范,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陈其亮和分项教练每天爬在抽油机上,红工装都被汗水蛰得泛白,手掌起了水泡、磨出了茧子,可他浑然不觉。

正是这份严格和认真,陈其亮先后培养了高级工58人、技师10人、高级技师5人。其中,有19人当上站长、班长,成为油田开发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技术骨干。

还是这份严格和认真,为陈其亮赢得了最骄傲的一天。

2017年9月22日,在集团公司举行的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上,陈其亮带领8名选手斩获了一金一银五铜和集体项目银奖,并获得金牌教练团队荣誉称号,实现了近20年来,新疆油田采油工在全国比赛上的金牌梦。

集团公司职业技能竞赛是各工种的技能奥运会。釆油工是新疆油田公司最大的工种,但从1997年起,新疆油田公司采油工代表队多次参赛却始终与金牌无缘。

为了圆金牌梦,在整整6个月全封闭的时间里,作为新疆油田公司的总教练,陈其亮对团队开展了“魔鬼式”训练。

比赛中,女选手们要站在两米的高台,举起10磅重的榔头砸松平衡块上的固定螺丝,为了练习她们的臂力,陈其亮在训练现场做了个重达25公斤的杠铃,每人每天必须举10下。

看着女选手一个个咬着牙含着泪的样子,陈其亮心里疼惜,但脸却依然坚持黑着。

在陈其亮高标准严要求下,选手们克服了体能上的不足、心理上的障碍,在比赛中平稳发挥,最终取得佳绩。领到金牌的那天,陈其亮跑到没有人的地方嚎啕大哭了一场,为选手的坚持,也为家人的付出。

和妻子结婚11年来,陈其亮很少在晚上十点之前回过家,一备赛就是好几个月不见人影,家里就是有了天大的事,妻子也从来不打电话给他,都是自己独自解决;至于儿子的成长过程,陈其亮不知道错过了多少美好和陪伴。

获得无数殊荣的陈其亮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道:“我是一名采油工,是一个普通采油班的班长,我们只是中国石油生产线上的小小一环,但我们这些普通人,也可以依靠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成为撬动新疆油田这个现代化大油田的支点,为建设新疆贡献一份力量。”

【致敬劳模】陈其亮:工人也能当专家

五一劳动节

【致敬劳模】陈其亮:工人也能当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