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自由行,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關於去自由行,長久以來,或是朋友圈裡,或是尋求幫助的網友,都在向我們表達這樣一種擔心:想去玩,也不想跟團,但是出國的話……心裡總沒譜兒,語言不通,社會情況不清,總怕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無法解決,無法到達目的地、無法處理突發事件、最終導致精神崩潰、滯留在異國他鄉,再也回不了家。

出境自由行,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拍攝於撒哈拉沙漠

有顧慮是好的,至少這是一種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但是顧慮太多,以至於影響到前進的腳步那就不好了,科學家從來不會因為怕失敗而放棄實驗,運動員從來不會因為怕輸而放棄比賽,而我們每一個人在小的時候也從不會因為怕摔跤而放棄蹣跚學步。

人類就是在不斷的失敗和再嘗試中達到了今天的高度。做任何事情都有做不好的可能,如果你真的已經掌握到了充分的技能,那麼失敗的風險也就會隨之降低。

出境自由行,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拍攝於北非古城菲斯

我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日本,是自由行的入門級國家。

入門,自然就有它入門級的理由。我們今天就以日本舉例來看一看,那些影響著大家不敢踏上旅行的“心魔”都有哪些,然後來逐一擊破它們:


不會買票乘車,無法從一個城市到達另一個城市怎麼辦?

日本的列車運行區間圖和時刻表其實遠比國內要更加簡單易懂,只是因為他們列車數量和線路太多,導致你看起來眼花繚亂。其實一般人只需稍加點撥,即可快速掌握瞭解該如何購票、看時刻表、乘車。

當然,這也是在日本自由行比較集中的一個難點。因為日本的出租車太貴了,而自由行話,就只有自行摸索列車時刻和到達辦法。

出境自由行,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標準的谷歌地圖,不要以為上面顯示的都是中文,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些都是日文,所以說,中國人去日本旅行,是有天生的種族優勢的。比起不會日語看不懂中日文的歐美遊客,我們絕對天賦碾壓。


一直想去,但根本不瞭解,不知道該去哪兒,無法制定攻略怎麼辦?

這是網友求助數量排名第一多的問題。有很多網友,已經邁過了不敢去的坎兒,開始著手準備自己的日本之旅了,什麼都掌握了一些,但是等到要他選擇目的地的時候。。。瞎了。。。不知道該飛哪兒?去幾天?這幾天裡都去哪兒?

然後開始去旅遊網站狂看攻略,看到最後,眼花繚亂,似乎什麼都看了,又似乎什麼都沒記住。其實,記住以下幾條,按順序制定行程即可:

出境自由行,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東京臺場的大高達

1、自由行,要的就是一份獨屬你自己的旅行,那不是跟團遊,批量產品。首先確定你喜歡什麼?喜歡購物,我們就去逛東京、大阪、奧特萊斯;喜歡自然風光,我們就去看富士山、北海道,泡溫泉、看櫻花、看紅葉,撿一些小眾的地方鑽;喜歡歷史古建,我們啟程京都、奈良、鎌倉;喜歡動漫,還有吉卜力、哆啦A夢、柯南等等等等等著你。

2、你最近的航線能飛哪裡?目前國內可以飛大阪和東京的城市很多,排名第三的是名古屋。但是除了這三座城市之外,只有上海、廣州、杭州、北京等寥寥幾座城市能飛日本的其他地區,而且航線不但少得出奇,價格也偏貴(廉航除外)。

出境自由行,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名古屋城

3、找到了你的落腳地,確定了你的旅行愛好,先把落腳地這座城市,比如東京,東京你想去哪幾個地方?大致要花幾天,先把這一座城的攻略時間安排好。

4、規劃完落腳地(比如上一條舉例的東京),看看自己還剩幾天,再看看周圍還有別的什麼可以去的,加進去。

5、周圍的城市如何去,如何回,如何住,最後如何去機場。OK了,這樣一份差不多的攻略簡稿就出來了。

出境自由行,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我2017年五一的行程,習慣每次出行畫一個,便於分享,也便於自己記憶

出境自由行,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同樣的,同年去北非的行程


國情、生活習慣均不同,害怕“吃不飽、玩不好”

對於日本而言,提出這一條顧慮的同志們基本上可以回去重讀中學歷史了。日本和中國的文化、飲食習慣之相似,恐怕不會有第三個國家更接近了。日本的拉麵來自於中國、日本的建築、文化很大程度也都繼承自古中國。如果要說不習慣,那就只有日本人有些過分的“禮貌”了。

出境自由行,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曾經有朋友在去日本之前聽說日本的拉麵比較鹹,然後就開始擔心了,說一家子人都吃不得鹹,該怎麼辦?然後苦惱到整夜整夜去扒拉日本攻略,跟我說兩晚都沒睡好,到處看有沒有攻略說哪家拉麵不鹹的,他們好去吃……我就直接罵了她一頓,你吃兩頓鹹點能咋?!不要錢的水能不能兌裡點兒?嫌鹹你不吃拉麵行不行?

導致她大量的功夫精力都浪費在了找不鹹的拉麵上。。。

出境自由行,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不要笑,類似的案例非常多,特別是對於第一次走出國門的人來說,有些偏執並不算什麼,人總想生活在自己的舒適區間裡。

而我們要強調的是,出國遊,看的就是不一樣的國情、風情、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畢竟只有短短數天時間,入鄉隨俗是很有必要的。有不習慣的地方,要學著去接受,去嘗試、去適應;認定只找自己習慣的,其實你已經失去了外出旅行一半左右的樂趣。

出境自由行,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去年在非洲也是一樣,我們團隊裡的一位美女,到哪兒都要喝熱水(這絕對是中國人出門旅行的習慣No.1)。要熱水還好說,我們去半個月,她從第三天開始就絕食了,吃不慣那邊的飯,連漢堡牛排披薩這些西餐都不吃,天天就吃超市裡買來的品客薯片。後幾天那臉色。。。老難看了。

其實她不是不餓,她是吃不到想吃的鬱悶,自己跟自己賭氣。

所以這不叫旅行,這叫出來活受罪。


語言不通,要溝通時怎麼辦?

這可能是阻礙了絕大部分國人腳步的主要原因吧?

中國人,不會日語,英語很渣,或是乾脆也不會,能不能去日本玩?

出境自由行,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答案當然是能!

只要你會寫漢字,在日本處理諸如問路、買票、吃飯等基本溝通是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的,日本99%的地名為漢字,中國人看一眼就能記住。日文裡面也有大量的漢字,記得有一年看過央視攝製組在日本拍攝長壽老人,聊到最後,央視記者寫了四個大字:“祝您長壽!”日本老人看後秒懂。

可以說,日本人連看帶猜,能理解一段中文大約50%-60%的意思;中國人連看帶猜,能理解差不多一段日文40%左右的意思。

下面舉幾個例子吧:

出境自由行,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旭川站失物招領處工作人員給我們畫的,18:00,去6號公交站臺,取我們丟在公交車上的東東

2015年夏天,行走北海道,在旭川,從旭山動物園回來的路上,因為我突然要下車,導致夥計的黑色大揹包被忘在了公交車上。他的行李、錢包、相機等各種重要物品都在裡面。結果我們3個小時後回了旭川站的失物招領處去找行李,他們又是英文啦~又是旅行翻譯官啦~溝通了好幾分鐘,失物招領處的小夥一臉迷茫。

我受不了了,拿了筆,拿了紙,寫了如下幾個字:“14:00 動物園—旭川 47bus“,然後告訴他“My black bag”(我的黑色包包),指了指這行字。

失物招領處的小夥兒秒懂,轉身打了個電話,很快包就送了回來。就這麼簡單。

出境自由行,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同年冬天,在橫濱,已經是下午了,我要當天從橫濱的【関內】站趕到【新橫濱】坐新幹線去名古屋。原來查的是,関內是有車直達新橫濱的,而且十來分鐘就有一班。但是這個関內站好像正在升級改造,我等了半個多小時,沒見到一輛開往新橫濱的車。

我就奇了怪了,跑去問車站的檢票員,人家告訴我的大概意思就是因為站臺改造,往新橫濱方向的車要暫停幾天,剛好就是這兩天。

然後車站的檢票大叔呢,就給我手寫了這張紙,各位能看懂麼?不能我簡單陳述一下:

出境自由行,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他告訴我:從関內站2站臺上車,前往【櫻木町】站,我下車的是4站臺,然後去3站臺等車,就能等到去新橫濱的車了。

其實都是漢字可以說,只不過這大叔寫的有點潦草罷了。。。


出境自由行,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除此之外,在日本入住酒店只需三步:

1、出示預約號,2、出示護照,3、刷卡交錢拿鑰匙。

而現在,只要是稍大的城市酒店或景區賓館,前臺都可看到大陸或臺灣店員的身影,溝通更加順暢。

出境自由行,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不只是日本,只要你想,全世界你哪都能去,沒有溝通不了的事情,只分你溝通的時候費勁兒多少的問題。不然那些環遊世界百十個國家的人,你真覺得人家會幾十門外語麼?

其實,沒有不能溝通的事情,只是多花點少花點力氣罷了。關鍵在於你想不想,敢不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