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工的“飛馳人生”:讓中國高鐵跑出“穩穩的幸福”

铁路工的“飞驰人生”:让中国高铁跑出“稳稳的幸福”

鄭餘良工作場景。 杭州工務段供圖 攝

鄭餘良工作場景。 杭州工務段供圖 攝

中新網杭州5月2日電 題:鐵路工的“飛馳人生”:讓中國高鐵跑出“穩穩的幸福”

作者 張煜歡 劉方齊

西湖、富春江、千島湖、黃山……串起中國浙皖兩地7個5A級、50多個4A級旅遊景區的杭黃高鐵,被贊為“世界級黃金旅遊線”。杭黃高鐵開通百餘日,交出了“無故障、無晚點、乘客舒適度高”的亮眼成績單。

千里鐵道線上的“穩”與“快”,離不開鐵路工人嘔心瀝血為其保駕護航。

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杭州工務段桐廬高鐵線橋車間主任鄭餘良就是其中之一。陪伴鐵路30多年,從一名“合同工”到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技師,鄭餘良用精益求精的辛勞和付出,寫下自己的“飛馳人生”,助中國高鐵跑出了“穩穩的幸福”。

铁路工的“飞驰人生”:让中国高铁跑出“稳稳的幸福”

鄭餘良工作場景。 杭州工務段供圖 攝

為杭黃高鐵半年跑壞3雙鞋 瘦了13斤

杭黃高鐵有個公認的標籤:“穩”。250公里的時速下,三瓶礦泉水疊加紋絲不倒。鄭餘良說,那是因為杭黃高鐵開通時,TQI(軌道質量指數)平均值達到了1.96。

“在鐵路上,TQI是行車穩定的關鍵。TQI數據越小,說明列車運行越平穩,旅客乘坐舒適度越高。”鄭餘良說,“當時集團公司給的要求是控制在2.0以內,我們實現了這個目標。作為有砟鐵路(軌下基礎為石質散粒道床的軌道)來說,這在國內甚至國際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鄭餘良介紹,在高鐵線路正式開通運營之前,他們會對線路進行檢測,包括軌道的高低、方向、軌距、水平等。“我們會把高低和水平偏差控制在1-2毫米的範圍內。像前期精調,基本控制在0.5-1毫米的標準。有些人叫我們‘鋼軌醫生’,因為我們通過看波形圖完成對鋼軌的病害分析,就跟醫生做B超、心電圖一樣。”

高鐵行車如履平地,鄭餘良卻為此瘦了一大圈。去年4月,杭黃高鐵浙江段開始精調,緊接著9月15日開啟聯調聯試,一直進行到11月。半年左右時間裡,鄭餘良經常忙到每天只能睡2個小時,足足瘦了13斤。

“當時確實人手緊,他一個人幹了五六個人的活。剛分配過來的年輕人不熟悉業務,全長186.016公里的線路都靠他自己來回跑,在現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手把手地教。”桐廬高鐵車間黨支部書記趙偉光介紹,鄭餘良半年裡愣是跑壞了三雙工作鞋。

鋼軌60℃不打“退堂鼓” 唯一愧疚是家人

1988年12月,鄭餘良進入鐵路。“剛進鐵路時,感覺工務這個活比農村裡幹體力活還要累。40℃的高溫天也必須到崗,夏天鋼軌上的最高溫度近60℃。”鄭餘良回憶,自己剛進鐵路時也想過放棄,但咬咬牙還是堅持了下來,一晃就是30多年。

“既然進了鐵路,就得幹一樣好一樣,做一樣成一樣。”這是他最愛掛在嘴上的一句話。

但工作上的“拼命三郎”對家人卻一直心懷愧疚。擔任工長的15年間,鄭餘良放棄了所有年休假,尤其在家人最需要的時候,他也沒能陪伴在身邊。

去年6月,兩個多月沒回家的鄭餘良趁施工停輪間隙回家探親,結果妻子突發急性腸梗阻,必須馬上動手術。手術一直進行到第二天凌晨近3時,鄭餘良一晚上沒閤眼。一邊牽掛著妻子的病情,另一邊還關心著杭黃高鐵的施工進展,兩個“家”都少不了他這根頂樑柱。

儘管依依不捨,但妻子手術後鄭餘良僅陪護了一天,便再次踏上了歸途。

“去年我母親82歲,兩次因病住院,我也回不去。這很正常,沒辦法。”說起家人時,鄭餘良的眼眶有些溼潤。“我們的工作就是這樣,既然單位把我放到這個崗位上,我必須把責任擔當起來。”

铁路工的“飞驰人生”:让中国高铁跑出“稳稳的幸福”

鄭餘良工作場景。 杭州工務段供圖 攝

做傳遞勞動者工匠精神的接力棒

從一名普通線路工到車間主任,從初級工到全路技術能手……從事鐵路線路維修工作30多年來,鄭餘良一直奮鬥在鐵路第一線,腳踏實地。

鄭餘良深知,高鐵的安全保障必須依靠一支高素質的鐵路人隊伍,因此他總是對年輕一輩傾囊相授。

2016年2月,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首家線路工專業大師工作室——“鄭餘良鐵路線路工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幾年下來,鄭餘良多了20名“弟子”。

鄭餘良笑稱,讓他唯一感到“煩惱”的是徒弟太搶手了,“每次剛培養出來就被調走負責別的站去了。”

如今,鄭餘良所在的車間有130名職工,青年職工佔了65%以上,平均年齡只有26.2歲。

“小夥子們都很年輕,來自天南海北,北至黑龍江,南到廣東,平常也回不了家。”鄭餘良說,他也會用自己的從業經歷來激勵年輕的鐵路人,希望他們能堅持下去。“年輕一代很靠譜,相信他們一定能把鐵路人的無私奉獻和工匠精神一代代地接力下去。”

正是有和鄭餘良一樣的鐵路幕後工作者的默默保駕護航,才有了中國高鐵穿行於大美山水之間的詩意徜徉。(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